它见证了亚洲与欧洲的历史变迁 它见证了无数帝国的兴旺与衰败 帝王、将相、商人、僧侣 他们一次次的踏上这条生命之路 或开疆拓土,或流通贸易 这里蕴藏了无尽未知的宝藏 等待你来开启 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文物展 展览截止时间:2020年10月8日 关于平山郁夫 平山郁夫先生是日本当代大师级画家,历任日本美术院理事长,日中友好协会名誉会长。平山先生长期致力于协助敦煌文物的保护,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由平山郁夫先生创办,主要收藏其历年收集并捐赠的丝绸之路沿线文明相关文物。 1945年夏天,15岁的日本广岛少年平山郁夫经历了人生的噩梦:美国投下原子弹,造成毁灭性破坏。虽然九死一生,但之后他深受核辐射后遗症之苦。在艺术、生活、生命都走到绝境之际,千年前的中国古人——唐玄奘成为他扭转命运的灵魂指引。 为追寻唐玄奘,平山郁夫踏上了丝绸之路——西行求法。自 20 世纪 60 年代起,携其夫人平山美知子 150 多次遍访丝路沿线国家,更是 70 多次到达敦煌,先后创作了《佛教传来》《巴米扬大佛》等著名作品,一生累积了 600 余册素描作品,是世界上创作丝绸之路题材和数量最多的一位画家。 △ 日本平山郁夫美术馆 本次在长沙博物馆举办的' 从地中海到中国:丝路宝藏——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文物展 '是巡展的第七站,从2018年到2019年,平山郁夫先生的丝路藏品系列在敦煌研究院、中国国家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洛阳博物馆和深圳博物馆先后在展出。 展览分“文明海洋——多元文明交汇的地中海”“辉煌河流——两河流域与伊朗地区”“佛的微笑——东西文化交融的中亚地区”“梦回敦煌——平山郁夫生命中的艺术信仰”四个单元。 来自17个国家的近200件展品,文物种类涵盖希腊彩陶、罗马与波斯玻璃器、波斯金银器、丝路金银币、中亚织锦以及印度佛教造像等,不仅展现了丝绸之路上古代文明曾经的辉煌,也见证了这些文明的交流融合与相互借鉴。 1 文明海洋 | 多元文明交汇的地中海 地中海在英语-日耳曼语中是“陆地之间”的意思。早在古代世界,地中海便以“我们的海”、“白海”、“伟大的海”、“中部之海”以及“伟大的绿色”等名称,流行于沿岸各文明之间。 被亚、欧、非三大洲环绕的这片半封闭的海洋,孕育了三大洲中几个最早的文明,并成为文明交汇的通道和舞台。在地中海核心区域,希腊与罗马文明的遗产中,我们可以看到来自西亚、北非文明的影响。 △ 牛头形红彩陶酒壶 南意大利 公元前4世纪 酒壶是一头黑色公牛的头部的形状。外层的涂料含有较多的铁,所以散发出金属的光泽。酒壶上面采用红绘技法,这是一种古代希腊陶器的传统绘制工艺,它可以使陶器上所画的人物等图案更有立体感。酒壶上图案描绘了希腊神话中著名的一幕,变身为天鹅的宙斯正在诱惑绝世美女丽达的场景。 △ 人物像注口陶罐 伊朗西北部 公元前900—800年 象形陶器出土于伊朗西北部的吉兰州的古墓,是一个人头兽身的器具。人是尖头顶,巨大的嘴部像鸟又像兽,就像注水口。人的右手附在器身口缘处,左手抱着器身,足部形状和前方动物的足部一致。该展品可以说是人、动物与器具的完美结合,是丰富想象力的产物。 △ 緑釉人面双柄来通杯 美索不达米亚 公元2-3世纪 陶质,满施青绿釉,上部为双耳瓶状,底部为山羊或鹿的头部形状的流口。瓶肩部饰有手持杯子横躺着的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像。下部雕刻一头戴冠带,头两侧为卷发的贵族头像。极为少见。 △ 酒杯 希腊 公元前6世纪下半叶 非常典型的古希腊陶器,黑绘和红绘是两种制作技术,黑绘流行于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末,制作方法是以黑色釉料在红色胎土上画图案。红绘则在公元前6世纪末出现,以黑釉为背景,红色陶土画图案。 △ 吊提梁玻璃瓶 东地中海地区 公元4-5世纪 连体瓶周身缠绕着玻璃绳,侧面也缠有波浪形的玻璃绳。在瓶口上端装有较大的两层把手。这种用玻璃绳点缀的复杂装饰,需要玻璃匠人拥有非常高的制作速度与成熟的温度控制。因为一旦在制作完工前玻璃凝固,就再也无法加工。这一展品是由罗马时代熟练的玻璃吹制匠人打造的一级珍品。 △ 大理石纹长颈瓶 东地中海地区 公元1世纪 用罗马时代普及的吹制玻璃技法制成的长颈瓶。紫色与白色的玻璃相融,让长颈瓶的整体都呈现出大理石般的花纹。 △ 玻璃水壶 东地中海地区 公元3-5世纪 △ 香油瓶与金底座 东地中海地区 公元前4-前3世纪 芳香精油容器,上面装饰了端正的羽状纹路。由于长期埋藏在土中导致表面劣化,容器下面还有一个金制的台面。容器上的花纹应该是将溶解后的有色玻璃缠绕在玻璃瓶上,趁其尚未冷却用金属丝之类的器具向垂直方向平推,从而制作出似鸟类羽毛状的花纹。这样的筒状芳香精油瓶被称为Alabastron,名称源自古代埃及用雪花石膏(Alabaster)制成的石容器(用来保存木乃伊的内脏等)。 ![]() △ 玻璃首饰 腓尼基 公元前1世纪-公元1世纪 项链的吊坠为人头形,大大的眼睛极有特色,作为辟邪消灾的护身符很受欢迎。这类玻璃制品多是古代腓尼基人制造。腓尼基人在由古埃及、古希腊和东方构成的地中海贸易中十分活跃,并从地中海蔓延至西亚地区。 2 辉煌河流 | 两河流域与伊朗地区 古代的两河流域诞生了人类最早的文明。从阿卡德王国统一两河,到巴比伦帝国,两河文明影响所及从爱琴海、埃及到东部的伊朗高原。在前者文明的浸润下,波斯帝国在公元前6世纪崛起。 阿契美尼德王朝打造了第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不仅承袭了“巴比伦之王”的称号,而且自称“四方之王”。公元三世纪崛起的萨珊王朝,延续了波斯文明的辉煌,同时深刻影响了遥远的东方。 ![]() △ 天马形来通杯 伊朗 公元前4世纪左右 银制酒壶,前端是有翅膀的马(即天马)的前半躯体。酒壶在古波斯以及西亚地区,是在仪式上使用的祭器。乍看如同角杯,实际上在马的前足间有流出孔,通过流出孔可以将葡萄酒倒入杯中。 来通杯,其本质上是一种角形杯,是饮酒或祭酒的容器,一般为牛、马、鹿等兽首造型,液体由兽首倒出。来通杯流行于古代西亚与欧洲。 ![]() △ 牛形陶器 伊朗西北部 公元前12-9世纪 从伊朗的西北部里海南岸、吉兰省(马鲁里科)的王侯同葬墓中发掘出大量的陶器与金属器具,多采用各种动物形状。瘤牛在古代的西亚、印度、非洲等地区被视为家畜来饲养繁育。牛形陶器四肢粗短、突出背部的瘤峰(脂肪囤积块),脸部即为注水口,可注入葡萄酒等。据推测是当时仪式上使用过的器具。 牛神崇拜在两河流域以及伊朗地区都是非常普遍的,而且这种崇拜也遍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都有牛形陶器展出。这些展品已经有几千年历史,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在卖萌的同时,也具有强烈的现代设计感。 ![]() △ 青釉多连壶 伊朗西南部 公元 1-3世纪 陶质,器身的青绿釉已有些银化,器形分上下两部分,上部由三个小双耳壶组成,下部由三个较大的三耳壶组成。上下部以三个立柱连接,每柱上端饰有人面纹样。极为少见。 ![]() △ 圆形玻璃切子碗 伊朗 公元5-7世纪 半透明玻璃质碗,典型的伊朗萨珊朝玻璃器,通体饰龟甲状纹样,此碗推定为伊朗中南部所制作。同类型的切子碗在萨珊王朝时经由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及日本。收藏于奈良正仓院的“白琉璃碗”也是此类文物。 ![]() △ 狮子装饰杯 伊朗 公元前7-6世纪阿契美尼德王朝 在青铜制的深杯外侧装饰有加工过的银板。银板上端有石榴果实的连续花纹以及狮子头像,底部一周刻有狮子。狮子是亚述、巴比伦时期两河流域常见的纹饰,后也成为波斯的装饰主题。 ![]() △ 银制高脚杯 伊朗 公元7-8世纪 银镀金,杯碗和杯脚分别制作,后焊接而成。杯碗内饰鱼形纹和树叶纹,脚为倒喇叭形。纹样部分镀金。同样器形中国也多有发现。 ![]() △ 鹿纹银杯 伊朗 公元前2世纪-公元3世纪 银质,受希腊化或罗马风格影响的银器。中央雕刻一形象生动的牡鹿,周围为放射状旋纹。 3 佛的微笑 | 东西文化交融的中亚地区 中亚地区,西起阿富汗,东到蒙古国,南至印度北部,是亚洲腹地。这里不仅有古文明的发源地,而且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因为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所以在历史上,这一地区不断与东西各方向频繁地进行物质交换和文化交流。 较早时期,中亚受到两河文明以及波斯的影响,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东征之后,中亚开启了希腊化时代。巴基斯坦、印度北部的犍陀罗文化就是希腊文明与印度本土佛教文明融汇结合的产物。 ![]() △ 金王冠(金) 阿富汗 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 金冠采用金质橄榄枝叶编制而成,正中镶嵌了阿富汗北部开采的青金石,其造型、材质均属罕见。橄榄枝象征和平及胜利,源自古希腊,在西方文化中具有特殊意义。这件犍陀罗地区的金冠,吸收了希腊艺术的特点,反映了丝绸之路沿线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什么是犍陀罗? 犍陀罗是一个地域名称,也是一种艺术类型。作为地域的犍陀罗,是古印度16国之一,在南亚次大陆西北部地区(今巴基斯坦北部及阿富汗东北边境一带)。犍陀罗梵文意为“芳香之地”,在法显的《佛国记》中,称它为“犍陀卫国”;玄奘的《大唐西域记》称之为“健驮逻国”;《续高僧传》中意译为“香行国”。 由于犍陀罗地区曾被不同政权、民族、文化、信仰轮流占领,导致犍陀罗地区最后成为一个混血型的多元艺术中心。东西方不同国家的美学、艺术与技法,最终成就了这一独具审美价值与历史文化价值的混血美神——犍陀罗艺术。 犍陀罗的佛像较多地吸收了希腊式雕像和浮雕的风格。面容呈椭圆形,眉目端庄,鼻梁如剑一般高而长,头发呈波浪形而有顶髻,身着希腊式服装,衣褶多由左肩下垂,袒露右肩,整体雕刻精湛,衣纹线条立体感极强。 佛教造像的收藏是平山郁夫收藏中的精彩部分。平山郁夫喜欢佛教艺术,他的作品也多表现佛教的主题,此后,佛教的主题一直是平山郁夫绘画的重要题材。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平山郁夫不断参加有关中亚、印度等地佛教遗迹的考察与写生活动,七十年代以后,差不多每年他都会到沿着丝绸之路到中亚以及印度等地考察和写生。 ![]() △ 树下冥想太子头像 犍陀罗 公元2-3世纪 石质,佛传故事中的内容之一。也称树下观耕。此件作品只残存了头部,有可能表现是释迦太子头戴宝冠头饰,头饰中间刻有一象征佛陀的狮子头像。菩提树树叶表现繁茂,成拱形环绕在头像周围。 ![]() △ 佛传浮雕,犍陀罗,公元1-3世纪,摄影,范立 ![]() △ 弥勒菩萨立像,犍陀罗,公元2-3世纪,摄影,范立 ![]() △ 石制黛砚(掠夺欧罗巴)犍陀罗 公元前2世纪-公元1世纪 石质,贵霜王朝之前的犍陀罗流行的一种化妆盘,一般盘中以雕刻希腊神话故事为主。盘中刻有变化成牡牛的宙斯神掠夺腓尼基公主欧罗巴的场面。雕刻精湛。 ![]() △ 首饰 犍陀罗 公元1世纪 金质,项圈为一较粗的金条,之上再缠绕细一些的金线,中间部分为一大两小三个圆珠装饰,其上为W字形装饰。 ![]() △ 佛塔形舍利容器,犍陀罗,公元2-4世纪 舍利塔塔身为玻璃制,其它部分为金制。舍利塔由4重塔刹、塔瓶和方形塔座构成,是典型的犍陀罗式舍利塔。 ![]() △ 迦腻色伽一世像金币 犍陀罗 公元2世纪 贵霜王朝的迦腻色伽一世(2世纪中期在位)时期的金币。迦腻色伽一世因推崇佛教被世人所知,也因此开创了佛教美术的黄金时代。金币表面是国王的全身像,右手举着拜火神坛,左手持枪。身穿长衣长裤,极具骑马民族特色。金币背面是四臂的湿婆立像。除此之外,迦腻色伽一世金币的背面还有佛陀、太阳神密特拉、风神等各式各样的神的姿态。 4 梦回敦煌 | 平山郁夫生命中的艺术信仰 敦煌是丝绸之路东段的重镇,也是西来货物和文化进入中国腹地的重要节点。平山郁夫先生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数次进入敦煌访古,并留下大量绘画作品。这些画作,展现了敦煌艺术的灿烂、多元文化的并存,同时也展现了中国文化与世界的紧密联系。 ![]() △ 三藏法师玄奘的道路 1979年 这张取自一册素描本,是平山郁夫首次访问魂牵梦绕的敦煌时所使用过的。在敦煌期间,平山郁夫每天都素描本不离身,将所到之处所见之景全都绘制了下来。在平山郁夫位于镰仓的工作室里,现在还保存着近600册的素描本。平山郁夫生前说过:“眼睛在看的同时,手就要动起来”,“就像跑马拉松或者做体操一样,必须培养眼睛、手和大脑的一致性,心眼手的练习让身体形成条件反射,要长期不断的做观察、感受、绘制的训练。” ![]() △ 释迦涅槃像 1979年 在为敦煌不断奔波繁忙的日子里,作为一个画家,平山郁夫始终没有放下画笔,走到哪里,他就画到哪里,即使是一幅速写、一张线描,都在不停地画。在莫高窟参观时,作为社会名流,不断地有媒体或各界的要人会找他,但他总是要求有一些时间在洞窟里画一点画。这张水彩素描临摹的是敦煌莫高窟第158窟的释迦牟尼涅槃的塑像。释迦牟尼身体右侧朝下,横卧于寝台之上。据佛传所言释迦牟尼80岁时,因为吃了铁匠纯陀施舍的不洁饮食而逝世于拘尸那迦。外道须跋陀罗在释迦牟尼身旁,听了他最后的说法,顿时开悟。因为不忍看释迦涅槃,于是自己先一步圆寂。而释迦牟尼则在阿难等弟子的簇拥下,于娑罗双树下圆寂。 ![]() △ 敦煌莫高窟第57窟 菩萨像临摹 1999年 《菩萨像》素描作品所临摹的是敦煌莫高窟第57窟(初唐时期)南壁中央说法图的胁侍菩萨。该菩萨像姿势为三屈法,表情优雅端庄,线条流畅温和,重心稍倾于右足,腰微微弯曲。头部戴有宝冠、耳饰,身体部分佩有胸饰、璎珞、腕钏、臂钏等装饰品。菩萨宝冠中央可见化佛,故推测该像为观世音菩萨像。本品为1999年NHK特别节目组在敦煌拍摄期间平山郁夫所作的素描。他用两张画纸展现出了敦煌最美菩萨像,精妙地捕捉到了壁画上菩萨的神韵。 ![]() △ 敦煌莫高窟 1991年 平山郁夫的文化遗产保护活动是从敦煌莫高窟开始的。通过对世界各地文化遗产的一系列写生取材,他意识到在这些文化遗产中“有超越国家和时代的普世价值,然而这些文化遗产并不是都处在一个理想并且安全的环境下被人所守护着,这种情况让人感觉担忧”(摘自平山郁夫的自传,1991年日本经济新闻社出版),为了“保护重要的文化遗产免受灾祸,保存修复受损的文物后继续传给后世”,平山郁夫投身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活动,并以行动感染了很多人,为文化遗产保护活动培养了众多后辈人才。正因为有了他们,敦煌的莫高窟等众多文化遗产才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 △ 佛教传来 平山郁夫成名作 ![]() △ 丝绸之路天空 1982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