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异域同方——丝绸之路文物精品展”在由安徽博物院开展。本次展览展出文物珍品190余件(套),年代自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8世纪,再现了古代丝路上文明的交流、碰撞与融合。 丝绸之路是一条商贸通道,它起于长安或洛阳,西越陇山,穿越河西走廊,深入中亚、西亚到达地中海;或南越秦岭、北穿草原,成为连接欧洲、北非的交通线;它是一条文明的融合之路,驰名世界的古文明,均分布于丝路沿线,它穿过两河文明,在中国与地中海文明之间搭建起交流的桥梁;它也是一条连接世界各国之间友谊,体现各民族相互团结的见证之路,它加深了欧亚大陆的交流,将中亚、西亚以及地中海沿岸等地连接成为看似分散,实则密不可分的牢固整体。人类文明正是在这样的连接中,多元互动、交融共生,从而走向繁盛。 据介绍,本次展览共分四个部分,展品涵盖了环地中海地区、两河流域和以及中亚、西亚等广大地区的古代文明成果,种类涵盖希腊彩陶、罗马与波斯玻璃器、波斯金银器、丝路金银币、中亚织锦以及印度佛教造像等,呈现了各地不同的文化、艺术、宗教、工艺、风情、民俗特色。 展览将展至2023年2月5日。 重点文物 第一部分 海纳百川——古代环地中海文明 ![]() 女性陶像 叙利亚 公元前2000年 高14.4厘米、宽5厘米 叙利亚北部的女神塑像。她将孩子抱在胸前,身体被简化表现,躯体部分被拉成细长的平板状,颈部有巨大的首饰点缀。 ![]() 人物像注口陶器 叙利亚 公元前1800年左右 高23.5厘米 陶器上坐着一个将右手放在头上的人,他滑稽地张开了大口,瞪大双眼,身体前倾,嘴巴被作为陶器的出水口。 ![]() 黑彩陶器 希腊 公元前6世纪下半叶 纵28.2厘米、宽31厘米、高26.2厘米 古希腊古典时代由雅典人制造的康塔罗斯酒杯,以黑绘技法凃饰。酒杯上绘有一个骑着马的少年,左右两侧都立有持杖长衣的老年人。酒杯的另一侧绘有一只很大的水鸟,两头豹子分别立于水鸟的左右相对而视。 ![]() 牛头形红彩陶来通 南意大利 公元前4世纪 高20厘米 这件陶来通是一头黑色公牛头部的形状,外层的涂料含有较多的铁,散发出金属的光泽。酒壶上面采用红绘技法,描绘了希腊神话中著名的一幕:变身为天鹅的宙斯正在诱惑绝世美女丽达的场景。 ![]() 女神像 南意大利 公元前7-前6世纪 纵8.3厘米、宽12.2厘米、高23.5厘米 圆筒形的女性塑像。她佩戴着高高的织帽,长长的编发垂在胸前,嘴角挂着传说中古典式微笑。这种帽子多为德墨忒尔(大地与谷物女神)所有。 ![]() 香油瓶与金底座 东地中海地区 公元前4-前3世纪 高18.6厘米、宽5.1厘米 芳香精油容器,下方配有金制的台面。容器上的花纹是用溶解后的有色玻璃缠绕在玻璃瓶上,趁其尚未冷却用金属丝之类的器具向垂直方向平推,从而制作出似鸟类羽毛状的花纹。 ![]() 吊提梁玻璃瓶 东地中海地区 公元4-5世纪 高23厘米、宽7.3厘米 连体瓶周身缠绕玻璃绳,瓶口上端装有较大的两层把手。这种用玻璃绳点缀的复杂装饰,需要玻璃匠人拥有非常高的制作技术与成熟的温度控制。该瓶是罗马时代熟练的玻璃吹制匠人打造的一级珍品。 第二部分 文明曙光——两河流域与伊朗地区 ![]() 石制滚筒印章(英雄战争图) 美索不达米亚 公元前22世纪左右 高2.8厘米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印章多种多样,圆筒状的印章就像滚筒一样,能够在粘土上滚动印出图案,筒身以珍贵的石料制成,刻有连续的花纹。花纹中与狮子及人面牛身怪物战斗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人们对英雄的崇敬。 ![]() 彩陶人物头像 美索不达米亚 公元前14-前12世纪 纵3.3厘米、宽4.5厘米、高6厘米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彩陶制品。彩陶是以石英粉为主要原料的古代烧制品。人像耳朵上有三个孔,能看到眼睛和眉毛有镶嵌技法的痕迹。 ![]() 牛形陶器 伊朗西北部 公元前12-前8世纪 高28厘米 从伊朗的西北部里海南岸、吉兰省(马鲁里科)的王侯同葬墓中发掘出大量的陶器与金属器具,多采用各种动物形状,虽然形态各异,但基本都是在酒宴或是祭祀典礼上使用的器具。 ![]() 天马形银来通 伊朗 公元前4世纪左右 高27厘米 在古波斯以及西亚地区,来通是在仪式上使用的礼器。展品前端是有翅膀的马(即天马)的前半躯体,乍看如同角杯, 实际上在马的前足间有流出孔, 通过流出孔可以将葡萄酒倒入杯中。 ![]() 帕提亚乳钉纹玻璃碗 伊朗 公元 2-3 世纪 高8.7厘米、径11.5厘米 淡绿色的玻璃碗,整体银化,呈现彩虹的光彩,碗身有大块乳钉纹环绕,应为工匠使用萨珊王朝时波斯的吹制玻璃技艺制成。在中国河北省也有类似的文物出土。 第三部分 互鉴共生——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地区 ![]() 女神石坐像 阿富汗 公元前1900年左右 高10厘米 阿富汗巴克特里亚青铜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地母神像,脸部为白色石灰岩,帽子或头发和衣服为绿泥石。神像所穿的是当时苏美尔的传统服饰卡吾那凯斯,在服饰上受到了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文化的影响。 ![]() 金王冠 阿富汗 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 高7.5cm 、径17.5厘米 金冠制作可以说是希腊风格金属工艺的传统,使用橄榄枝叶做装饰也是希腊艺术的特点,该王冠吸收了上述的风格。金冠中央镶嵌了从阿富汗北部山岳地带的矿山上开采的青金石,实属罕见。阿富汗的青金石开采历史悠久,又出口到西方的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地区,被人们视若珍宝。 ![]() 舍利容器与供养品 犍陀罗 公元1世纪初 高12.2厘米、径12厘米 覆钵型舍利盒为石质,之中还有大小四个分别用金,银做成的圆筒形带盖容器,套装在一起。内容物分别为金,银,玛瑙,矿石等做成的供养物。还有一件展开的金箔片,上刻有一篇佉卢文的供养文。 ![]() 佛传浮雕(诞生・出城・成道・初转法轮) 犍陀罗 公元1-3世纪 高15厘米、宽34厘米 佛传浮雕加底座(长41.5,宽41.5,高35.5) 方形体的内侧有着矩形的贯穿型镂空,被认为是佛塔底座上放置舍利容器的地方。四面绘制着佛传图,包括佛陀诞生、出城(夜半逾城)、跏趺坐结无畏印的佛陀礼拜帝释天、成道、初次说法(初转法轮)等。柱子后的法轮代表着佛陀的教谕。 ![]() 观音菩萨半跏思惟像 犍陀罗 公元2-3世纪 高78.5厘米、宽36厘米 石质,为头戴本特冠饰的刹帝利形象的菩萨像,左手持莲花,倚坐在莲花之上的藤椅中,右脚压在左腿膝上。藤椅两端雕刻的男女形象代表布施者。 ![]() 佛陀立像 犍陀罗 公元2-3世纪 高109厘米、宽36厘米 佛陀立像加底座的尺寸(长40,宽29.5,高123) 佛像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提衣服一角。施无畏印意味着救赎,圆盘状的背光表现的是伊朗思想中无量光世界里人即神的观念。佛像重心落在一只脚上的手法源于希腊美术。大衣裹住两肩也是犍陀罗立式佛像的特征。莲花宝座象征着清净,即天上世界的存在,也有“永远的佛陀”和“出现在未来的佛陀”的含义。台座中央是比丘对着舍利容器进行礼拜。 ![]() 佛陀立像 犍陀罗 公元2-3世纪 高109厘米、宽36厘米 佛陀立像加底座的尺寸(长40,宽29.5,高123) 佛像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提衣服一角。施无畏印意味着救赎,圆盘状的背光表现的是伊朗思想中无量光世界里人即神的观念。佛像重心落在一只脚上的手法源于希腊美术。大衣裹住两肩也是犍陀罗立式佛像的特征。莲花宝座象征着清净,即天上世界的存在,也有“永远的佛陀”和“出现在未来的佛陀”的含义。台座中央是比丘对着舍利容器进行礼拜。 ![]() 佛传浮雕(诞生) 犍陀罗 公元2-3世纪 高28厘米、宽32厘米 佛传浮雕加底座(长36,宽13,高35) 石质,是一件佛传故事题材的浮雕作品。是描写在蓝毗尼园,摩耶夫人腋下生出太子的场面。中间为摩耶夫人,右腋下为刚出生的太子,左边为双手接太子的帝释天。 ![]() 佛塔形玻璃舍利盒 犍陀罗 公元2-4世纪 高6厘米、宽1.9厘米 舍利塔塔身为玻璃制,其它部分为金制。舍利塔由4重塔刹、塔瓶和方形塔座构成,是典型的犍陀罗式舍利塔。 第四部分 梦回敦煌——平山郁夫笔下的丝 ![]() 三藏法师玄奘的道路 阿富汗 1968年 33.5×25.5厘米 1968年夏天平山郁夫首次访问阿富汗时使用过的素描本,极具纪念意义。后来平山郁夫为追寻三藏法师玄奘的足迹,频频往返于丝绸之路,旅行总数超过了150次。这册素描本记录的正是平山郁夫为追寻佛教源头踏上丝绸之路的开始。 ![]() 释迦涅槃像 敦煌莫高窟第158窟 中唐 1979年 71×30厘米 水彩素描临摹的是敦煌莫高窟第158窟的释迦牟尼涅槃的塑像。释迦牟尼身体右侧朝下,横卧于 ![]() 敦煌莫高窟 1994年 33.5×26.2厘米 平山郁夫非常喜欢从鸣沙山俯瞰莫高窟和远眺三危山这一壮观的构图形式。在1985年发表了以同样构图和视角描绘的成对大作《敦煌鸣沙》《敦煌三危》,这两部作品现藏于成川美术馆。“敦煌石窟是被大自然——鸣沙山以及相对而立的三危山所环抱保护着才能留存至今的。”这也是画家采用这一独特构图的原因。 ![]() 菩萨像 敦煌莫高窟第57窟 初唐 1999年 93.5×33.7厘米 素描作品所临摹的是敦煌莫高窟第57窟(初唐时期)南壁中央说法图的胁侍菩萨。该菩萨像姿势为三屈法,表情优雅端庄,线条流畅温和,重心稍倾于右足,腰微微弯曲。头部戴有宝冠、耳饰,身体部分佩有胸饰、璎珞、腕钏、臂钏等装饰品。菩萨宝冠中央可见化佛,故推测该像为观世音菩萨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