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事旧人】草民我的读书生活

 新用户06868399 2020-06-24

草民我的读书生活

文/王成海

我乃一介草民,过的是平民日子,做的是人间琐事。每天因公事所需,平明即起人定方息。干活踏实勤恳,处事耿介不媚,生活中“笑口常开强作欢,两眉紧皱心内愁”。爱好无多,第一是自由,第二是抽烟,第三是读书、买书。掐指一算,念书花费了十几个春秋,工作又走过二十多个冬夏,总和已有近四十年矣。在这一万多个日日夜夜中,几乎无一日离开过书,书就是我的谋生饭碗,看来真该写写关于“书”的事情了。说到书不外乎就是“读书”和“买书”了。我最初的读书恐怕和普天下大多数人一样,那就是上学。读小学按我们国家有关规定,八虚岁就可以了,可我硬是拖到了九虚岁,原因很简单,妹妹太小,父母把我指定为保姆了。没过那时我对读书还真是挺害怕的,原因是姐姐说过,她们班有学生不洗脸,老师指挥众学生每人唾一口唾沫为其洗脸,学校如此恐怖,还是不去为好。

悠悠一年转瞬而过,第二年秋季的某一天。母亲告诉姐姐第二天领着我报名。什么是报名?是学生排队一人抱一只大公鸡送给老师?那一天,我一直这样想着,以致夜晚的梦里清楚地勾勒出这幅画面。因为在此之前,和“名”有关的东西我只知道公鸡每天打鸣。

至今,我还清楚地记着我们一年级时语文课本的模样,它的前面几页是彩页,纸张很好,第一张是毛泽东的正面半身像,下面写着:“毛主席万岁!”第二张大约是人民大会堂的一个会议剪影,记得有一个国徽模样的会标,两面插了很多红旗,下面写着:“中国共产党万岁!”第三页是毛泽东和华国锋分坐在一个茶几左右两侧,像是在交谈的样子,下面写着:“你办事,我放心。”再往后就是课本的正式内容了,先是拼音“ao e i u ……”,接着就是拼音拼汉字。小学课本的有些内容,我至今能背得滚瓜烂熟。

大约我也算个比较合格的读书料,进入学校后,我从未刻意地去学什么,父母也没有怎样硬性要求过我什么,结果我却成为了好学生,屡年得的奖章快要贴满家里的后墙,此外,还能得到一些油笔、铅笔和很粗劣的黑纸本,那时,三村五里的小孩都知道我的“大名”,学校里那些谁都敢欺负的“霸王”,在我面前也很收敛,因为他们做作业的时候有求于我,尤其我还是老师最宠爱的学生。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磕磕碰碰、稀里糊涂地念到了大学毕业,在整个读书生涯中,我好像没费劲似的。

现在来反思自己的读书生涯,我总觉得课堂上仅仅是个识字辨理过程,真正能对自己生命起作用的,更多的是那些一直被家长、老师视为大逆不道的闲书。说到闲书,我就不由得想到了小学、初中看过的那些图文并茂的“小人书”和高中、大学读的报刊、杂志以及众多的其它书籍了。

我们那时小学、初中大约除课本外,能看到的唯一闲书就是小人书了。那时一般的小人书也就五六分钱,很厚的也不会超过两角钱。我们每个同学几乎手头都有一本或两本,一般课堂上是不敢看的,因为一但被老师发现,不但要挨板子,尤其是书就有去无回,大多被老师据为己有。只有课间或放学我们才交换着看。交换都是一比一,为了能多看几本,我和弟弟不停地恳求父母,为此父亲利用到镇里拉煤的间隙,也曾给我和弟弟买了《灯芽儿》、《小英雄谢荣策》、《投降派宋江》《主角》等小人书,小学毕业时,我不但看过了许多小人书,同时自己也拥有了十多本。那时我潜意识中好像就有了保存书的念头,我记得曾把这些小人书放在一个破碳箱里,然后用钉子钉了起来。时过境迁,好多年后,我专门回父母处寻找,硬是没有找到一页纸……

到了初中,我结识了一位很要好的朋友,从此看小人书的后顾之忧就全解决了。我的那位同学姓马,他们家是市民户,一家好几口人有工作,经济比较宽裕,他也爱书,他家的小人书有上百册。他几乎天天给我拿一册,甚至星期天借给我拿到家里看。后来出了《三国演义》连环画,全套48册,他每册必买,买到后,第一遍他看,第二遍就是我的。有时他买到后在家里没看完就拿到学校,我就和他一块看,小人书拿在他的手里,我小心地坐在他的旁边,他的手指压住了一些字,我就不自觉生硬地去掰开人家,人家看完了这一页就要翻下一页,我还没有看完就又摁着人家的手不让翻。有时我们课间看了一些就又上课了,我们不得不接着听课,但心里还想着小人书的精彩故事,下课钟声一响,老师还没走下讲台,我就迫不及待地又冲向人家。有时老师压课几分钟,我在心里早骂翻了天。

高中时,这样的日子似乎少了许多,随着年龄的渐长,我也似乎明白了读书的目的和功用,于是沉醉在课本和习题里的日子更多了一些,偶尔从同学处借来一两本杂志,那也是茶余饭后的干粮了。不过,那时我已开始意识到了积累,常用日记本摘抄一些自认为精彩的东西,当作作文材料时时翻阅。

这就是我少年时代的读书,就是在这乱七八糟中,知道了一些东西,也认识了一些东西。
到了大学,空闲时间似乎一下子又多了起来。那时,除了在课堂上学习一点专业知识外,剩下的大部分时间都由自己支配,好多学生因此变得懒惰起来,每天无所事事,把喝酒、谈恋爱等当作生活的主要内容,当然也有许多同学仍如高中一样,在大学的海洋里到处寻觅知识的小鱼。我基本属于后一种,很多时候泡阅览室、跑借书厅是我的生活内容。

我们学校的图书馆在华北地区是首屈一指的,它不但楼盖得漂亮、威武,更重要的是藏书众多,据说有上千万册。阅览厅里各种最新的报纸、杂志琳琅满目,放满了偌大的书架,每个阅览厅同时能容纳四五百人阅读,这样的阅览厅就有十多个,你可以尽情地一本一本地翻阅,亦可以多拿几本,放在座位上,漫不经心地翻。借书大厅里,各种古今中外图书的目录装满了十几个横放着的大柜子。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尽情查阅你想看的书。我们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借书证,同时可借阅五本大部头书籍。四年的时间,我不敢说收获颇丰,但的确读过了一些书,和许多古今中外的大师对过话,从他们的身上学到许多做人的品德和刚直,从他们的视野里看到了许多今生今世永远也看不到的东西,从而最终使我在精神思想上都有了些许的飞跃。感谢大学,感谢那年轻的四年。

在大学校园尽情享受知识的同时,我还培养了另一个爱好,那就是买书。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我国的图书市场已经是高度开放,各种以往闭口不谈的人物传记、历史书籍、哲学书籍等,那时大量涌现出来,给我们这些渴望知识、渴望了解历史真相的愣头青们打开了一扇透明的窗户,我们一有时间就爱在大街的书摊上转悠,但那时图书的价格也昂贵起来,许多书籍对我们这些囊中羞涩的穷学生是可望不可即的,于是乎,我们把大部分时间就集中在了距我们学校不远的一个古旧书店。

那个古旧书店门面不大,是内蒙西部盟市的一对夫妇开的,他们不知从那里弄来了成捆成箱的六七十年代出的图书,这些书标价本身就低廉,他们一般还打五折,我们纠集上几个同学一去就是半天,每个人都像淘宝者一样全神贯注地瞅着物美价廉而又有阅读价值的书籍,每次我们基本都不空回,人人都有所收获。在那里我曾买到了一套竖版32K全套二十本的《史记.》,全价才19.8元。还买到一本70年代印刷的64K《四角号码词典》,标价1.5元,五折0.75元,它一直随我至今,历尽沧桑,差不多近二十年了,天天就在办公桌上,任人翻阅,皮子多次磨损换了好几次,装订却丝毫未开,不像现在的图书没等翻阅就“四分五裂”了。大学毕业时,刚这些旧书,我就托运回家一麻袋。

毕业后自己真正挣上了钱,但买书的机会却少而又少了,不是自己对读书丧失了兴趣,而是囊中太羞涩,从来不敢问津书价。即使偶尔买几本,也是书摊上的盗版书,尽管它无论印刷质量还是纸张和正版都无法相提并论,但好歹盗版技术较高,在内容上无甚大碍。尤其现在,不但盗版书的方方面面有了更大提,而且我的收入也有少许提高,于是又提起了我的买书兴趣,曾经有几年每年不但要征订三五种杂志报刊同时还要有数十册甚至上百册盗版书涌入我家,现在我家已是书满为患(太不谦虚了,在自夸),好多看似过时的书籍不得不打包束之高阁,因为一来妻子唠叨不已,二来我的两个大书架已不堪重负,快要走形坍塌了。

正因为我的这种爱好,妻子、女儿现在也像我一样都染上爱读书的好习惯,每天茶余饭后,人手一册,或报纸、或杂志、或其它书籍,躺在床上各自为阵,除非看到好看处互相传阅一下,否则谁都不理谁,直到打瞌睡,把书“啪”的一声掉在地上或头上,然后安然入睡。

感谢书籍,它提升了我们家的精神生活。注:这是2009年的一篇旧文,在博客里已经静静躺了多年,它基本真实大体地罗列了我几十年的读书买书生活,近几年,由于电脑、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前的这些良好习惯日渐丧失,甚感遗憾,期盼那一天再能把爱好捡起。原题目为《读书★买书》,现在题目略有改动,内容也稍有修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