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化,是一个中医里面很重要的理论,也是一个用西医思维很难理解的东西。但对于学习中医,运用中医解决临床问题却又是必学的理论。《灵枢经·决气篇》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薰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人体的脏腑器官、四肢百骸以及营血精津液等的正常运作都要靠气的生化才能完成。胃主纳谷,脾主运化,饮食经脾胃消化后,由脾将精微上输于肺,通过肺再把它输送到全身百脉之中,流行于五脏之间,然后到肾转化为精。这样由脾到肺,由肺到肾的过程,就是五行学说土生金、金生水的过程。由水谷之气化生为精气津液血脉,由无形化为有形,由一气繁育为“六气”,由六气“象变”为生、长、壮、老、死和语言、思谁、运动、感觉等等。化生不已,生命不息;化生停止,死亡到来。脏腑的气化活动、升降出入,因某种原因,在某个环节有了破坏,则会成为疾病。脾主升,胃主降;肝主升,肺主降;肾水宜升,心火宣降,正由于这种升降出入的运动,不断地化生,才能有生命活动。如胃气不降反升则呕,脾气不升反陷则泻,肺气上逆则咳,肝气横逆则郁,肾水下降则遗精,心火上炎则失眠。故《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气化失常致病,就应“审察病机,无失气宜”,调其气机,使归于平,恢复健康。故调理气机,使气化正常,则为治疗大法之一。张景岳提出:“气主于肺而化于精,神主于心而化于气,肌肉主于脾而土生于火,诸血藏于肝而血化于脾胃,精髓主于肾面受之于五脏”,“精中有气,气中有精之因,且凡上焦阳气不足者,必下陷于肾也,当取之于至阴之下;下焦真阴不足者,多飞越于上也,可不引之归源乎!所以治必求本,方为尽善”(《景岳全书·卷十六·虚损》)。 今天门诊,有几个病人疗效颇佳(如在消化科转了半年多的胃炎患者,如在心内科治来治去血压不稳定的高血压,如在神经科始终未治好头晕痛的脑动静脉瘘术后患者)。因为处方既非经方亦非时方,下级医生没看懂。告之,基于气化理论随手开药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