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米脂的婆姨真的漂亮吗?

 新用户06868399 2020-06-24

米脂的婆姨真的漂亮吗?
 文/张书亮

出榆林城奔东南,约八九十里便是米脂县城。路随河转,河顺山湾,两边是高高的黄土山,随时可见山坡上的窑洞,或高或低,多为旧时样式,废弃者甚多,但可见当年风貌。土地少有平坦,河边偶見三二亩平地,便是大平原了,山坡上略有斜坡便修成层层梯田,或有一丈见方的平坦处也一定开垦为田,大大小小,宽宽窄窄,层层叠叠的梯田挂在山坡,不过已经少有人耕作,三分之二已草树间生。因为现在乡村年轻人早已外出谋生,留守的老人只能耕作少量土地。沿途稍宽阔一点的地方便是一个大点的村镇,但也只是依山而建的窑洞,高高低低的窑洞,远望如层层的楼房,多则三层四层,都修着盘曲的小路通行,沿途公路便是他们的大街。当年农村的土地呢?据说除了梯田,山顶上往往多是平坦的土地,可什么车也上不去。平时种地的运输工具就是驴骡,所以这里人们大多养驴。现在耕作土地用驴少了,反而养驴更多,你到县城的饭店大多卖驴肉食品。听说米脂的驴很有名气,驴肉销往全国不少地方,米脂的大小饭店均有驴板肠这一名吃。

米脂是一小县,就在无定河东岸稍宽处依东山缓坡而建,现在也是沿沟的高楼大厦甚多,而且多为十几层至二三十层的大楼,甚为阔气,楼价在四千多一平米。至于老城却很小,仅二三里,却比较完好的保留下来了。陕西自古是帝王建都之地,几千年人文历史积淀深厚。米脂虽然地处穷乡僻壤,但从春秋战国便设州郡,古时多称银州,地处无定河中游。
      
米脂因何有名呢?据说米脂这个地方的土壤非常适宜种粟类作物,古书记载“其地沃壤宜粟,米汁淅之如脂”而得名米脂。陕北民歌有“青涧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故米脂素有“美人县”之誉而名扬天下。比如东汉的貂蝉就出自米脂县的艾好湾,那里有一景点叫貂蝉洞,我没有时间去游览;李自成的老婆高桂英也是米脂人,扬振宁的前妻也是米脂人,据说都是有名的美人;那么为什么米脂就多美女呢?一是说这地方水土好,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听说无定河水也称为“桃花水”,(至于为什么叫桃花水,我也不知道,大概是说水质好吧,或许春天落满桃花,随你想象吧)你想有“桃花水”滋润的女人自然漂亮。二是说米脂的黄土适应谷子生长,这里的小米色泽金黄,质粘味香,明朝时曾为贡米,我们这次专门买了几斤,果然比咱们这里的好。你想那油花花的小米饭,女人们吃了能不漂亮?以上从水土方面说,这第三呢是与社会历史、文化也有点关系。陕北信天游有歌词唱道,“毛格闪闪的眼晴,粉格盈盈的脸,米脂的婆姨赛天仙……”“上河里的鸭子,下河里的鹅,一对对毛眼眼望哥哥……(电影《人生》里的唱词)”,还有很多,不便列举,但从这些唱词里可以看出,米脂婆姨漂亮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长长的睫毛。自古陕北处于中原之边陲,特别是汉唐以来,实行和亲政策,汉族与西北方少数民族杂居,多民族融合,人种也得到优化,长眼睫毛为证,米脂婆姨的漂亮与此有很大关系。以上三种说法是我罗列了些道听途说,实在没有确切之证据,我自己觉得有些道理,便与大家分享,不妥之处请各位读友指正。

要说米脂的婆姨漂亮,其实米脂男人也很厉害,李自成便是米脂人,历史上的一位大英雄。李自成出身贫寒家庭,世居米脂李继迁寨,曾为地主家放羊。崇祯二年起义,为高迎祥部下闯将,有勇有谋,高死后,他继之称闯王,拥兵达百万。多次起落,终成大业。他当时口号是“均田免赋”,民间流传的是“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自古以来农民起义的原因都是不堪于封建统治的压迫才发动起义的,社会的贫富不均两极分化必然导致阶级斗争的升级,如太平天国起义的口号就是“均贫富,等贵贱”。而李自成的失败却另有原因,咱这里不讨论,总之他是一位大英雄。崇祯十六年,李自成在西安建大顺国,便命人在米脂城东盘龙山建行宫。现在成为陕北别具一格的宫庭园林,称”李自成行宫”。那天下午5点多我们来到这里,可大门己关,我们没能进去,只在宫门外徘徊一阵,看了些行宫简介。这时一位年轻人看我们想进去,说,现在进不去了,你们想看,我带你们绕过宫墙,上后面山上,可以观赏全景。我们犹豫了一下,便随青年爬上山坡,果然宫内景致尽收眼底。我们谢过年轻人,他又说,你们从这里向南可以看到老城保留下来老窑洞和院落。年轻人去了,我却由这青年看出了米脂人的善良忠厚。因为他开始主动要带我们上山,我还有些疑惑,是不是要借此收费呢?如今象这样的青年实在大少!据介绍这行宫依山而建,直通山顶,亭台楼阁俱全,但形制较小,而别具特色,形成完整的古建筑群,据说远望如巨龙腾飞,我却没有去远望。李自成失败后,当地人为保护这群建筑,塑了个真祖武师像,变行宫为庙宇。看了这个介绍,我很敬重米脂人,他们能为保护建筑而想出万全之策,给后人留下珍贵遗产。

这天夜里我们住在米脂县城,晚上在一饭店用餐后,顺便在街上转转,领略一下小城夜景。这里老城新城分得很清,老城没有新建筑,即使房屋老旧,也只能修旧如旧,总之这里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地方,抓一把土都有故事。但一路走来也没遇上一个米脂的漂亮婆姨,见过的那些女子们也同别处一样眉眼。下午曾走过两处学校,一处是个培训学校,但有一个古旧校牌“米脂女子中学”,还保留着。一处是米脂高级中学,我向门卫打听,他说学校在校生三千多名,我有些惊讶,不简单呀,这样一个贫穷小县居然有这么多高中生!咱们这里最多时也不过一千五六百人,现在连一千也不足了。要不人家被称为“文化县”。听说上世纪二十年代,北师大毕业的米脂女学生高佩兰创办了陕北第一所女子学校;还有现在的米脂婆姨杨纯,白手起家创办榆林地区第一所聋哑学校,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看来米脂的婆姨出名并不全是外貌美,更多的应是行为美、心灵美。
       
第二天上午,年轻人们无意在县城游玩,说不远有个姜氏庄园,去看看。车子出县城向东上了一条新修的乡级公路,路不宽,但很平展。车子顺路曲曲弯弯钻山沟,一路上真正看到了陕北的山川,我无法想象他们怎么在这里生存,沿路几十里看不到一块十亩大的地块,那山坡上犄角旮旯里到处是遗弃的土窑洞。我忽然想起了信天游的一句唱词“……我泪格蛋蛋抛在了沙蒿蒿林”,唱出了当年人民的淒苦和生离死别,要不有多少人走西口呢。王宝钏当时的寒窑大概也在这黄土坡上吧。
然而姜氏庄园在这山沟里却是另一派风光。主人姜耀祖卖沙锅起家,成为当地首富,姜氏发财后在家乡刘家卯建成这座庄园。他亲自监工,用时约十六年才建成。据说工匠们仅食盐就食用了四千多斤。庄园依山而建,分上中下三院,如城堡一般,围墙用大块大块的巨石砌成,仰望高耸入云,由正门进入盘旋而上,整个院落没计规整,极具匠心,院内砖雕木雕石雕,可以说无处不雕。门窗屋檐甚至马圈的石槽都有雕刻,而且工艺精美,整个院落集陕北窑洞和四合院为一体,风格独特。下院寨门上有姜氏亲笔题写的“大岳屏藩”石刻匾,上院有可存放粮食五十石的粮仓十二个,上院还有通往后山的寨门。寨墙上有城堞、炮眼,形成坚固的防御体系。院内水井深30丈(约100多米),可想当时工程之巨大,令人叹为观止。相比于其它地主庄园,它太崎岖,太封闭,太荒凉,太孤单了,它没有与贵族达官联姻,只是集中一乡野村夫的智慧,在平凡中显出了奇崛、大气和辉煌。庄园建于光绪年间,但姜氏后人却未能继承先辈之宏图大志,渐行落魄,后来仅留下一所庄院。我们还见到了年将七十的姜家后人,形貌俊伟,态度谦和,他说,同院其他弟兄子侄们都在西安生活,只有他依然生活在这里。其他院落也少有人住,下院中院土改时分给穷人,现在该庄园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马观花姜氏庄园,由原路返回米脂县城,时间是上午十点左右。下一站,我们商定:时间紧,不进绥德城,重点去郭家沟看看《平凡的世界》拍摄主景区,听说那个郭家沟已经改名为“双水村”了,同行年轻人均为有点文化的人,路遥的吸引力太神奇了,于是直奔双水村。
      
由于篇幅限制,下篇再叙一一双水村, 2018年4月29夜。

附雎录小诗一篇:

张老师陕北游记
文/雎录
昔日陕北黄土地
风沙弥天遮蔽日
沟壑纵横路难行
世代生活很艰辛
背顶烈日面朝土
食不饱肚终年苦
汉子身强体健硕
性情憨厚而淳朴
秦腔喊塌高山头
山沟回荡信天游
腰鼓粗犷而豪放
唢呐高亢又悲怆
女子温婉且贤惠
聪明灵俐手又巧
当地流传一句话
米脂婆姨绥德汉
游记美篇未写完
待到明日再来看


1.朗诵:我心中的勇士

2.老家秋天的傍晚

3.母亲的电话

4.小小说 || 权威

5.暖冬


【作者】张书亮,网名山里闲人,男,内蒙古察右后旗人,大半生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现已退休。张老师一贯多才多艺,尤其钟爱书法、文学、摄影等,但退休前因为工作太忙之故无法施展,退休后一边帮老伴料理家务,一边助儿子照看小孙子,一边重拾旧日爱好,夜以继日地舞文弄墨,生活充实得就像秋日的硕果。

【声明】本平台“老事旧人”本是鄙人生病期间为打发难熬的时光而开设的一个个人文学原创平台,现在向广大的文友开放,如果喜欢文学创作的朋友有符合本平台风格的文章想发表,可以加本人微信,顺便提供作者介绍和一张个人照片,通过微信直接发来。本平台文章均为原创,欢迎大家分享转发,但任何其它媒体或自媒体在未经授权情况下不得私自转载,如转载请联系本平台授权,且一定注明作者姓名,文章出处:微信公众号“老事旧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