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秋游榆林(4)米脂婆姨何处寻

 河蚌旅行 2021-01-20

在历史上的陕北各县中,若论起物产丰盈、人杰地灵,米脂可拔头筹。在陕北民谚中,“铜吴堡、铁佳洲”说的是城,“清涧的石板,瓦窑沟的炭”说的是物,唯有“米脂婆姨绥德汉”才说到了人,资源是天然的,城池可以规划,但是人要出名则需多种因素的共同造就。

《米脂县志》上说:“地有米脂水,沃壤宜粟。米汁淅之如脂,故以名城。”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如脂小米滋养下的米脂婆姨,面若桃花、勤劳勇敢,几百年间成为闻名全国的IP。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米脂,来探寻当地名胜物产,看看婆姨因何出名。

景点:

李自成行宫、米脂婆姨史迹展、窑洞古城、姜氏庄园

美食特产:

黄馍馍、黑愣愣、小米黄酒、米脂驴板肠、碗砣儿

米脂婆姨养成记

要素之一:血统

米脂古称银州,历史上曾是多民族杂处的区域,春秋时期的白狄、东汉末年的羌胡、南北朝时的匈奴人、鲜卑人、羯人、西夏时期的党项人、金代女真人、元代蒙古人都曾在此繁衍生息,如今除蒙古族外,其余所有少数民族都融入了米脂当地的汉族中。历史上多民族长期的通婚,使当地人民的血统得到优化,如今米脂女子还保留了大量的“异族”特征,如高鼻子、丹凤眼,尤其是一对长睫毛,当地人称为“毛眼眼”,是米脂婆姨的标志。

传统意义上来讲,“婆姨”指的是出嫁后的媳妇,出嫁前则通称为“女子”。也许从现在的观点来看,米脂婆姨不够美貌,这和当代审美取向有关,过去人们评价皮肤常用白里透红来形容,不像现在流行的惨白。历史上的盛世王朝多以阳刚为美,男性孔武有力,女性英姿飒爽。

要素之二:小米

我国历史上,以物产命名的城市屈指可数,且大部分是以矿产得名,如盐城、铜陵、铁岭、无锡,而以食物命名的怕只剩下枣庄和米脂了。米脂县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中部,无定河中游丘陵沟壑区,当地黄土缺氮、少磷、钾丰富,有利于小杂粮生长。

当地小米,颗粒饱满,色泽金黄。

米脂谷粟从汉代起,已有4000余年的栽培历史,其小米质优味美营养高,“米汁如脂”誉满全国,是我国“四大著名小米”之一。抗战时期,我军就曾以“小米加步枪”与日寇斗争八年之久。据当地人说,米脂女子皮肤细腻、娇嫩、白里透红,是因长期食用小米造就的。

在北大街上,发现当地人养了很多鸟挂在墙上,询问得知是鹧鸪,他们说鹧鸪投食了本地小米之后就长成了这个样子,白白胖胖的。

正常的鹧鸪是这样的。

要素之三:文化

前面我们说到了米脂婆姨外在美貌的成因,下面说说内在,也就是勤劳勇敢这方面的。数千年的民族融合,使米脂女子身上保留了很多游牧民族的特点,如性格独立、能歌善舞、亦农亦牧,在战争时期还可以走上战场。另一方面,汉民族重视教育,勤俭持家的传统也集于一身,可以说米脂婆姨是中国历史上各民族融合的代表,血统与文化的双重作用,孕育出了既有中原风范、又具边塞特征的米脂婆姨。

河蚌绘·米脂婆姨史迹图

我们从米脂的各时期剪纸艺术中,可以看到极为丰富的婆姨形象,大多数形象都与劳动相关。从古代政治斗争,到放牧种田、勤俭持家,再到战争中的支援前线、建设年代独当一面,改革开放后的下海经商,米脂婆姨在各个时期都有着极强的存在感。笔者曾在米脂商贸城看到一副对联:“闯王故里,八千好汉闯市场;貂蝉家乡,两万婆姨闹服装”,依旧气势逼人。 

米脂窑洞古城

说完了米脂婆姨,再来讲讲米脂老城。

米脂老城始建于北宋,后经历代修缮扩建,成为全国现存最完整的窑洞古城。城北为凤凰岭,南对文屏山,银河、饮马河沿南北绕城流过后汇入西面无定河。古城以东、西、北三条大街为主干道,儒学巷、石坡和寺口巷等十三条小巷分布于大街两侧,形成背山面水,山环水抱的格局。

河蚌绘·米脂老城图解,横屏锁定观看。

米脂老城分为宋元上城,明清下城和民国新城三部分,从空中俯瞰为凤凰展翅的形态。宋元上城位于观澜门北侧山腰一带,据说观澜门为当时上城的唯一城门。上城内道路蜿蜒、地势狭窄、建筑起伏、视野良好,为典型的防御性军寨。如今大部分居民已经搬离,城中还保留有较完整的城墙遗址、城门一座,石坡路和石砌围墙。

米脂石坡,从前是连接上下城的官道,始建于宋元时期。

观澜门,曾是宋元上城的南城门,从前站在这里可以看到南面的银河和西面的无定河。

上城内现存的石砌院墙,始建于元代。

如今上城内居民很少,因为交通不便,大都搬到下面去住了。

明代中叶,人们开始向山下汇聚,历经正德、嘉靖年间,蒙古鞑靼人的多次掳掠之后,当地百姓呼吁增筑城池。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知县丁让在观澜门南侧至银河之前的台地上,修建了下城。万历六年(1573年),知县张仁覆将上下城联为一体,城墙从流金河、饮马河畔一直盘蜒到凤凰岭上,周长2.5公里,四周建三座城门,东为迎旭门,南为化中门,北为柔远门,至此米脂古城格局基本形成。

民国时期老照片,从城西的无定河边拍摄,近处是米脂的西城墙,山上蜿蜒起伏的是东城墙。

如今下城内道路格局基本完整,石板街巷,商业街两侧店铺林立。街区内窑洞式四合院数量众多,民居以“明五、暗四、六厢窑”式窑洞四合院为主,其中以高将军宅、高家、杜家、常家、冯家、艾家为代表的明清窑洞四合院、套院,布局巧妙、工艺精湛,装饰考究,每个院落的照壁、抱鼓石、月亮门、垂花门精雕细刻,虽历经世事变迁,保存基本完好,在全国最具典型性。柔远门位于北大街北端,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修筑,是至今仅存的城门。

米脂下城,格局保存完好。

柔远门始建于明代,城楼为近年重修。

下城十字街。

下城十字街中心是老城最热闹的地方,每天这里聚着很多人,蹲在台阶上聊天。很多手工业店铺如打铁、修鞋、缝纫也集中于此。

下城东大街,曾是民国至上世纪九十年代繁荣的商业街。东大街上的房屋保存完好,地上石板是民国年间铺设的,如今已坑坑洼洼。

东大街上的老房子。

鸡眼镜这种利器是第一次听说,想来应该和驴眼罩差不多,起蒙蔽作用的。

米脂东街小学,原为米脂文庙,民国年间改作小学。这座门楼是1924年由马兰芬领工修建,是米脂县城兴建的第一座仿西式门庭,文庙中现存大成殿一座。

下城东面的城乐新村,是一片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住宅小区,房屋都是连排窑洞,房屋整齐,规模宏大。

窑洞院落的居民。窑洞建筑从远看像是一排排小孔,但实际上每一孔都体量巨大,通常的高度都在三米以上,这样才能保证通风和采光,住起来温暖舒适。

清末至民国年间,米脂人口再次增长,居民商铺从南门外蔓延到银河南岸。1935年~1937年,由县长楼铿声主持兴工,增筑了民国新城,成为陕北地区最早开辟新区的城市,可见米脂当年的繁荣程度。新城垣东段靠文屏山麓,北段沿银河畔,西段面临无定河,南段对小石砭,城墙周围1.5公里,面积约0.2平方公里。当年新城墙内侧修筑了大量窑洞用以出售,解决了筑成经费不足的问题。米脂南大街为当年新城的主要街道,两侧的建筑立面多以拱形砖雕装饰,保留着浓郁的民国风貌。

位于新城南大街的米脂县委,里面也是窑洞建筑,看来陕北地区的窑洞县委不止一处。

县粮食局也位于新城。

县城北门外盘龙山南麓,依山坐落着一片古建筑群,这就是李自成行宫。如今在行宫内设有米脂县博物馆,主要陈列以李自成纪念馆为主,同时还设有“米脂婆姨史迹展”。李自成出生于米脂县李继迁寨,是西夏党项人后裔,童年时给地主牧羊,曾为银川驿卒,相当于今天的快递小哥。崇祯二年(1629年),李自成举兵起义,崇祯十六年(1643年)占领西安,同年他派侄子李过回米脂修建行宫。行宫落成后,闯王亲率大军回故乡祭祖,沿途百姓扶老携幼,欢声雷动。闯王宴请米脂父老乡亲,并在乐楼唱戏3天,与民同乐。

盘龙山下的李自成行宫,居高临下,为这座千年古县增添了几分皇家气度。

李自成行宫由乐楼、梅花亭、捧圣楼、二天门、玉皇阁、启祥殿、兆庆宫等七处主体建筑组成,建筑群依山造势,远处眺望,犹如巨龙腾飞,雄伟壮观。

米脂县城虽不大,但建筑保存完整,极富陕北特色,再加上悠久的历史、众多的名人以及流传深远的民间传说,使其在陕北各县中独具风格。笔者2014年到访米脂时曾住在城边的窑洞宾馆,这是一排独立式窑洞,80块钱一天的标间里面空凋、暖气、电脑、wifi竟无所不有,觉得物超所值,不知这家旅馆现在还开着么。

米脂特色的小米黄酒,区别于小米粥和恩希玛,确实是黄酒的味儿。

街头小吃黑愣愣,是用土豆粉做成的,勾芡后做成丸子蒸熟,浇蒜汁,醋,香油拌着吃,味道很一般。

米脂窑洞宾馆,位于车站附近,前身似乎是一家国营宾馆。

下一回:是写绥德呢,还是另开个新专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