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察右后旗乡村生活之八:对小时候中秋节打月饼分羊肉的美好记忆

 新用户06868399 2020-06-24

对中秋节打月饼分羊肉的美好记忆 

文/张书亮  图文编辑/王成海

月饼,你想吃吗?当下的“富豪”们一定会说,一个月饼有什么好吃的,不稀罕。是的,今天的你是不知道我们当年多想吃月饼,一年辛苦就盼着八月十五才能吃上月饼,说起来就香得流口水,是呀,月饼是好东西。庄户人常说:“种地种压青,拿干粮拿月饼”,在当年农民的心里压青地是最好的地,月饼是天下最好吃的东西。当年村里的老羊倌出了一次远门,坐上村里的胶轮马车到了旗政府白音察干镇,老汉走进副食门市部看见那花格棱棱的提浆饼,下定决心买了两个,出来一咬,干得咬不动,后生们拿车上的木棒垫在门市部门口光溜溜的水泥台上硬给捣碎了,老汉就着凉水把提浆饼吃了。吃完一摸肚皮,躺在那平油油的水泥台阶上,无限感叹地说:“咦呀,就照这光景过上两天死了也不冤枉了”。今天就给大家说说我们当年打月饼,吃月饼的事情。
  

     
每年的中秋节大多正好是秋分节气,这时的塞北已经草木凋零,秋风猎猎,甚有萧瑟之意。常言道“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世人用秋天来比喻人之暮年,无不悲哀。于是自古文人墨客大多逢秋便发悲声,不是“秋花残淡”便是“关河冷落”,而刘禹锡却一反常态,唱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激昂向上之诗句。
      
我在十六七岁时的记忆里,当然没有诗人的悲凉,悲凉是他们的。我只记得秋天挺好呀,有月亮的夜是那么明静,村前的河水还是流得哗啦啦的,清早的露水更显得洁白晶莹。村里人更忙碌,多是嘻笑着,山坡上赶牛犁地的老汉们的吆喝声,马车唏哩哗啦的奔跑声,场面里母马拉着碌碡吱吱咕咕飞快地转动着,村里的街巷里到处悠悠飘飞着带着丰收气味的麦糠,落在人们身上,甚至眉毛上。萝卜长大了,山药蛋长大了,庄稼都收回来了,大家匆匆地忙活着,在秋日的阳光下,人们的眉眼间添上了喜色。似乎,不是似乎,眼看着白生生的馍头就咬在嘴里了。
 

    
中秋节眼看就到了,白面磨下了,麻油也分下来了,田地里的活儿不多了,场面里暂时做些零碎杂话儿,大场收放在节后展开。眼下一重大活动便是大人孩子关心的做月饼了,我们这里叫打月饼。其实生产队在十五前五六天就安排人盘上月饼炉,从盘月饼炉开始,那些十来岁的孩子便兴奋不已,月饼味激荡着他们满街飞奔、打滚、嬉闹。看一会儿盘炉,又跑回家说:“妈,饲养院盘上月饼炉了。咱们多会儿打月饼呀?”大人们只是胡乱答应着。我们生产队是两个小村子合起来的,才四十来户人家,做月饼却有高手,而且有正宗的月饼炉,就是二文爷爷他们家的月饼炉,是生铁铸成的圆形平底锅,上面还有一个拴着三根铁链的火盖,铁链顶端一根黑红油亮木杠挂在房梁上,用来移动火盖。别的村里大多没有这样堂皇的物件。

也许你会说,不就是想吃个月饼吗,多大点事儿,买上几箱不就行了?哎哟,我的大富豪,站着说话不腰疼,那时的我们怎跟您比呢!还是听我往下说。
       
月饼楼盘好了,当然这是二叔的功劳。他用泥坯盘成一个灶台,把平锅安放在上面,灶台下生起火来,作为下火。然后再把那有着三根铁链的顶盖拿到院里,在顶盖上用拳头大的煤块砌成一个窝头状圆包,中间填上几支木棍,四围再用泥抹上一圈,然后便点火。当然这也是二叔的拿手戏,他用一个蘸了煤油的麻杆,点着了,顺着那缝隙把中间木棍燃上,于是那窝头似的煤包便升腾起了烟雾,这烟雾霎那间弥漫了整个村子,钻进家家户户的门窗,它召告人们,今年又开炉打月饼了……
会做月饼的二文爷爷,海季大爷,挟着案板、杆杖等家什,若大师一般目不斜视,迈着昂扬的步子走进饲养室。一群孩子跟在身后,叫着跳着,“打月饼了!打月饼了……”。两位“大师”进了饲养室,先喝退那些跟进来的孩子,便用扫帚把炕上地下打扫一番,清水洒地,屋内一片清新。这时几位后生帮着二叔把烧得旺旺的顶盖小心地抬进来稳稳地安放在平锅上,如此便上下火俱备。早有准备的人家立刻携家带口,端面的、提油的、拿糖的拥了进来。女人们笑嘻嘻地说,二叔叔先给我们做哇。于是称面,称油糖,按照面和油糖的多少在一口大锅里加上一定量的水,把水烧开了,麻油倒进去,红糖倒进去,搅匀了,锅里便是油汪汪的半锅褐色的汤,再把白面倒进去,碱面放上,海季大爷用大铁铲搅拌,一会儿一大块月饼面和好了,揉成一个大馍头形,放在案板上,黄灿灿的,看着便馋人。两位月饼大师双手开弓揉的揉,擀的擀,一会儿圆圆的月饼摆满了案板。又用葫芦把子刻成的五角星蘸上红纸泡成的红水水,象盖印章一样每个月饼中间盖上一红五星,再用洗净的女人梳头的梳子在上面按上一排排碎点子,好比撒上一层芝麻,刷上一层油,月饼打扮得漂亮极了。二叔按下黑红的杠杆把顶火盖移开,在锅里再刷一层油,海季大爷便啪啪地把月饼摆进平锅,再把顶火盖移到平锅。只等时间过上十来分钟(大约),二叔便又移开顶火盖,此时月饼大概半熟,冒着热气。二叔翻腾一下看看火色,二文爷爷命令:“下签子!”二叔便拿起一根尖头筷子飞快地在每个月饼上扎上五六个孔,再刷上一层油。几分钟过去,月饼的香味飘出来,直钻进人们的肺腑,于是一炉月饼熟了。二叔移开火盖的时候,那黑里透红的月饼出炉了,围观的人们说,做好了!做好了!刚出炉的月饼呈黑红色,中间鼓鼓的,表皮上的油还丝丝作响,冒着小小的油泡。人们伸长脖了,望着大盆里的月饼,都不由地喉咙上下运动,咕咕地咽口水。大人们转身走出去了,可那些七八十来岁的孩子们却仍然围着不走,瞪着圆圆的眼晴,看一会儿月饼,又看看做饼的大人们,似乎希望有人让他们咬上一口。然而没有人给他们吃上一块,也不能说主家吝啬小气,因为实在不多,家家也就做十多斤面的饼子,且有着六七口人,不可能给众多孩子们分食。女主人还是主动拿起用月饼掰开几份儿,首先笑着给做饼的师傅尝尝,师傅们毫不谦让,嚼上一口说,做好了!女人也象征性地让周围的大人们尝尝,大家摆摆手说,不了,不了。女人也自然没忘了眼馋的孩子们,拿一块月饼弯腰给孩子们也尝尝,甚至拉住一个孩子硬塞给他们,孩子们都轰得一下全跑开了。是的,大人有大人的难,小孩也有小孩儿的心!一家的月饼做完了,主人一家高兴地把月饼装进桶里、盆里,也忘不了给师傅们留下两三个饼,算作酬谢。


下一家又开始了,如此往复,家家如此,连明昼夜,全村人做完的时候已是中秋之夜了。也有的人家还要做一个盆子大小的月饼,自然海季大爷要精雕细作一番。先在饼的四周用筷子做成些花纹,然后在中间再用筷子压出一个空心的“月”字。海季大爷不识字,却会写月字,不过不俊气。有一次还让我给压过月字,当然比他的漂亮一些。

 家家打下月饼,孩子们前呼后拥回到家里,他们的妈妈自然会给孩子们好好吃一顿,但决不敢给吃太饱了,瘦肠瘦肚的孩子们吃多了会撑坏的。然后妈妈会把月饼放置在一个很保险的地方,以防那几个饿狼似的孩子们偷食。妈妈每天会给他们按时分食一些,也不多给,以期细水长流。村里人都把月饼做得小一些,比如过去做月饼是“四开头”即一斤面做四个饼,每个二两五钱,也做二两的。可村里人家为了好支应那些孩子们宁愿把饼做小些,一斤面要做出六个七个,虽然显得小气,但给孩子们的时候也算一个整的。无奈何,那时油、糖、面都不充足呀。
 

    
八月十四早晨,生产队的队房门口宰羊了。一共宰七八个羊,每只羊四五十斤重,这是给社员们分的。队里每年中秋节都这样,全队每人分一斤来肉,可以包上一顿饺子,一年了人们也能见上点荤腥。
      
杀羊的现场也颇为红火,许多人都来围观,那些猫呀狗的,也流窜其间,时机刁上一口,或者能舔上几口流在地上的血水。十来个操刀者忙乎着,把剥了皮的羊肉剔了骨,然后再把肉分割成二三两的小块,骨头也剁碎,全部装在大笸箩里,再和匀了,骨肉全分。保管员会计员把肉全部过秤,然后按人口均分。到了中午时分一切就序,会计员按名册吆喝分肉,家家提篮拿盆分得自家的一份,满怀喜悦地奔回家里,咚咚地剁馅,煮骨头。剩下的羊杂碎,先给五保户送一副,然后分配给牛羊倌各家一副,这是要收钱的,但可以记帐,不收现钱。若还有余,就看谁家有现钱谁买。一副杂碎两元钱,大多数人是舍不得花的。下午全部分光,羊皮归生产队所有,到了冬天要分给车倌、牛羊倌做皮衣。
 

      
说到这儿,现时的人觉得寒酸,可那时的我们甚至觉得已经很美满了。八月十五夜里家家都吃上羊肉萝卜馅饺子,有人家还在院子里摆上月饼果子供月亮。我至今不知供月亮的目的是什么,总之月亮是不吃的,正是我们的美餐。第二天,自然有人吃多了,撑坏了,躺在坑上不起的。这也成了村里人的笑话。人常说,不怕初一、十五,就怕初二、十六,正谓此也。
       
我记忆中,这算是美好的中秋节,当然也有灾年荒年很不如意的年成。无论如何中秋一过,场面里便又热闹起来了。
                       
2018年9月18日晚记

送给孩子的最好礼物,莫过于好书:

1.绝版重现丨影响一代人的《三国演义》连环画50册,又出山了!
2.一套绝版连环画50册,重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列国纷争的伟大时代
3.重视国学,先让您的孩子从祖国的历史读起,《中华上下五千年》一书到手,中华历史一览无余!
4.想了解中国近代100年,两盒烟钱价钱的这套书让你大开眼界,货到付款!

5.杨振宁读了非常痛心,柳传志读了欲哭无泪:大师远去,再无大师

6.多功能隐形腰包:将手机、钥匙、钱包等通通藏在腰间,两手空空就可以轻松出门
7.限量再版丨连环画之世界瑰宝,30册《水浒传》连环画重出江湖
8.《红楼梦》连环画让你的孩子轻松读懂古典名著
9英雄情结的培养,从看《岳飞传》与《杨家将》连环画抓起!

END


01.土牧尔台曾经的大名人福魁
02.故乡,是人生岁月中遇到的最美画卷
03.乌兰察布六零、七零后儿时经历的那些事
04.我的老校长李树荣
05.最香的那块肉
06.一声长叹,为何我命运如此多舛?
07.我和莜面的故事
08.记忆中察右后旗过去的几个知名乞丐

09.曾经,发生在察右后旗山村的那个凄美爱情故事【一】

10.曾经,发生在察右后旗山村的那个凄美爱情故事【二】

11.曾经,发生在察右后旗山村的那个凄美爱情故事【三】

【作者】张书亮,网名山里闲人,男,内蒙古察右后旗人,大半生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现已退休。张老师一贯多才多艺,尤其钟爱书法、文学、摄影等,但退休前因为工作太忙之故无法施展,退休后一边帮老伴料理家务,一边助儿子照看小孙子,一边重拾旧日爱好,夜以继日地舞文弄墨,生活充实得就像秋日的硕果。

【声明】本平台“老事旧人”是一个个人文学原创平台,现在向广大的文友开放,如果喜欢文学创作的朋友有符合本平台风格的文章想发表,可以加本人微信,顺便提供作者介绍和一张个人照片,通过微信直接发来。本平台文章均为原创,欢迎大家分享转发,但任何其它媒体或自媒体在未经授权情况下不得私自转载,如转载请联系本平台授权,且一定注明作者姓名,文章出处:微信公众号“老事旧人”。

1.首先本平台【老事旧人】欢迎你的关注和分享,谢谢光临。

2.请用你灵巧的手指轻轻此获得腾讯一角钱的酬劳,相信你会做到的,你是最棒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