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成海||记忆中老家的那张土炕

 新用户06868399 2020-06-24

/王成海

平心而问, 如果让我再回村里睡土炕,恐怕至少99%是不情愿的,尽管我心里还一直装着年少时家里的那张土炕,甚至梦中还经常睡在那里……

现在农村老家的大多人家还盘有土炕,但和过去相比,由于人口的减少和各方面条件的变化,土炕也随之发生了不小的变动,首先是面积小了许多,大者能睡三五人,小者也就三两人;其次是布局也多有创新,大多人家炕在里屋,锅灶在外屋,即使炕和锅灶同处一室,中间也多用隔扇隔开,一来干净,二来也能避免小孩掉入锅内被烫的危险;变化最为突出的莫过于炕上铺垫的东西了,我们小时候最富裕的人家也就铺个羊毛或牛毛大毡,一般人家也就一片破旧的苇席,次一点的人家甚至连一片席子都没有,而今,当年最为昂贵的大毡也几乎被淘汰掉了,取而代之的是厚沓沓、绵敦敦的炕毯,睡上去既舒服又惬意。


记忆中老家的那些土屋低矮而狭小,中规中矩的屋子是东西一丈,南北丈五,可家家户户人数少则七八口,多则十几个,家里盘着的那张严重受到屋子大小影响的简陋土炕要承载起全家人吃饭、睡觉的重任确实不易。所以家家户户都是尽力依照人口的多寡来量身定做自家的土炕。一般人口的人家为了白天太阳能照到炕上,增加炕上的温度,大多把炕盘在窗户的下面,叫正炕或前炕;人口较多的人家把炕按南北方向盘在山墙下,叫顺山大炕;当然也有少数人家为了避开窗户缝隙吹进的冷风,而把炕盘在家里的北墙下,叫倒炕或后炕。不管那种炕几乎都占据屋子的一半空间,地上除了锅头和摆放在墙边的一个水瓮、菜瓮和用红油漆漆过的放面及家里所谓“贵重”物品的木柜子就几乎没有多大空间了。
记忆中我家的院子一直很小,很狭窄,不足两间屋子的地方,而东西邻居都有四五间房子的空间,后来才从母亲口里得知,我家是属于所谓“黑五类分子”中的地主,在村里盖个房子都没有自由选择的余地,最后听从队干部的安排,嵌在了东西邻居中间空余的旮旯里。宅基地本来就不足,所盖房子自然狭小,别人家屋子东西一丈,我家才九尺刚够,家里的炕就更谈不上宽敞了。

我们家算是人口少的人家,父母加上我们兄妹共七人,所以是靠着窗户盘的前炕,在我们还小的时候,炕还显示不出拥挤,但当我们次第长大的时候就有点逼仄了,没办法,为了省地方要么头打里外地睡,要么年龄稍大的哥哥嫌挤隔三差五地到别人家寻找休息场地,不过好在那个时候这种情况也多,大人出门了,家里剩下几个孩子常常会找作伴的;家里的男人外出,女人们也会晚上找个壮胆子的半大小子作伴;或者有的人家本来就人少炕大,作为街坊邻居去他们家暂时寄宿几天。这种情况在当时都是家常便饭,也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那个时候大多数人家最愁的是来了亲戚,有时还来的不止一个,一愁没有稀罕的食物供客人吃,二愁晚上人多没个休息的处所。为了能休息,有时候白天就开始问询谁家有地方了,到晚上休息的时候,兵分几路奔赴睡处,如果实在寻不下,那就只好凑乎,地上搭上几块土坯,卸上一块门板,临时造一张床,当然柜上也闲不住,都是睡人的好地方。
我家的炕不大但却温暖,这全得益于父母的勤劳和心细,记忆中每年父母一般要两次处理炕灶,一次是夏季农闲的时候,一次是冬天过年前,他们会根据平时观察的情况,揭开炕上的几块炕板,露出积了不少炕灰的黑糊糊的炕洞,掏出里面积聚的炕灰,再盖上炕板子抹好,然后用一块烂布蘸着和了水的黄泥,把整个炕抹洗几遍,这样年年两次,炕洞就不易被灰堵满,一直畅通,烧火的时候既不会向外跑烟,炕的热量也均匀,炕上还干净、瓷实,大冬天睡在炕头舒服,躺在大后炕也温暖,同时一年四季家里也干干爽爽,大概这就是俗语讲的“家暖一条炕”的道理吧!

在农村,每家炕是必备的,但未必人人都会盘一条好炕,好炕的标准是省火且热,还热量均匀,于是村里的几个盘炕老师傅,在农闲的时候就会被视为上宾,今天他家明天你家,一顿炒鸡蛋烙油饼就能为一些人家解决掉那些悬而未决的炕凉不暖之问题。


家里有一条好炕固然是那个年代农村人的福气,但炕上能拥有大毡、油布和一人一张新崭崭的铺盖那才是农村人的最高理想。不过在那个物质高度匮乏的岁月,这样的庄户人家实在是少而又少。一般的人家也就是在每年的过年时节从供销社花上十来八块钱买一块席子罢了。每在过年的时候,家里把墙壁一刷,炕一打一洸,窗花一贴,黄亮亮的新席子一铺,顿感家里蓬荜生辉。但席子一般都是由高粱秸秆或芦苇秸秆的篾条编制而成,很不耐用,过不了多少天就变脏,甚而被磨破,母亲先是用闲暇拿抹布蘸着水擦洗,之后又熬上糨子用牛皮纸补贴,一直到年关将近之时,家里的席子就斑斑驳驳到处都是补丁了,席子的使命才算完成。

席子破损对所有的家庭来说都不是一件好事,不但不好看,而且用手摸容易划指头,睡觉容易扎身子,但对我们不懂事的小孩而言反而因此会生出许多乐趣,我们从席子破损处把那些席码棍棍拽出,编这编那,乐此不疲,被大人发现因此而遭致一顿笤帚疙瘩,弟兄姊妹几个怯生生地圪挤在炕角发痴,如今想来既觉得温馨又感到一缕酸楚,想想而今年迈的父母,纵然还能拿起笤帚,可儿女无一人在身边陪伴,就不由地心伤落泪……


那时,对于孩童的我们而言,只要有父母在身边,不管条件有多苦寒,快乐永远伴随着我们,家里的土炕就是我们经常玩耍的快乐场所。我们除了自己的兄弟姐妹,甚至还招引邻居家的玩伴,在炕上跳呀跑呀,实在淘气得不行了,母亲就会拿起笤帚疙瘩,本着脸,大喝一声:跳塌炕洞呀!我们才会稍稍收敛一下。记得有一次,傍晚的时候母亲在锅里焊炒面,我高兴地抱着一个碗在炕上跑来跑去,等待着这诱人的美食,一不小心,被炕上席子的破烂处绊倒,碰到了墙上,碗被碰碎了,我的额头也被碎了的瓷片划了一个大口子,血流如注,母亲从锅灶里抓了一把灰给我涂抹到伤口止血,直到现在,四十余年已经过去,我的眉毛处还留有近一寸长的一道明显疤痕,这大概就是土炕留在我身上最深的印记了。

两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一直流传至今的这句北方农村俗语,道出了我们农民祖祖辈辈的朴素理想,也道出了土炕在农家人眼里至高无上的地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曾经的年代,土炕是农家人的摇篮,是庄户人最看重的神圣之地。串门走亲戚,人家对你的态度如何,热不热情?从一到主人家里,主人对你的第一句话就可以看出,人家对你稀罕,第一句就会说:快进家,脱鞋上炕。如果能把你轮夺了炕头,那就更不是一般的礼遇了。如果你不招待见,可能你主动跨坐在了人家的炕沿,也会被主人以一个借口撵了下去,弄得你尴尬难堪。一间简陋的土屋,一张粗糙的土炕,一块薄薄的席子,岂止是一家人的温馨港湾?里面也渗透着中国人许许多多的传统处事哲学、人情世故啊。


冬天的时候,很多时候玩到半夜我们才回家,此时炕上的被子都暖好了,父亲坐在地下火炉旁的小板凳上一边吸烟,一边扒拉烧熟的土豆,母亲坐在炕头的煤油灯下飞针走线,妹妹依偎在母亲的膝盖上打瞌睡,姐姐还趴在枕头上写作业,我们像鄂友山(传说中危害家乡的土匪头子)进家一般,搬箱倒柜,揭锅开柜,四处搜寻,待一块玉米面饼子擒拿在手里,才善罢甘休,然后放于炉盘上烤热,从烂瓢中揪上一根葱就着大口地胡乱吞下,才上炕脱光衣服,紧咬着牙关,哆哆嗦嗦钻入被窝。这时父亲再起身到院里一趟,喂喂牛羊,看看鸡窝门是不关得严实,然后提进尿盆,一家人才次第睡下……

此时,即使窗外寒风呼啸,大雪飘零,一家人挤在温暖的炕上也不觉得有多寒冷,安然进入甜美的梦乡……

发生在农家炕上最热闹的事情就是过时过节,或结婚典礼时的坐席了。那时家里人进人出,个个满面春风、喜气洋洋,吃饭的时候,炕上摆出一张炕桌,桌上堆满了大盘小碗,里面满淹淹地盛着令人垂涎欲滴的饭菜,男人们猜拳喝酒,悬天驾雾;女人们或怀里抱着刚几个月牙牙学语的小孩,手慌脚乱地为奓着两手,嘴里哼哼吱吱的他们夹菜;或在地上忙前忙后,端盘递碗;半打小孩是很少能享受正席的,要么眼睛瓷豆豆地趴在炕沿流含水,要么经过声嘶力竭痛哭的抗争,换来母亲给端来的半碗菜一个油糕,埋头在地下或炕上的墙角狼吞虎咽。待人走席散,炕上一片狼藉,此时孩子们才成了餐桌上的主角,蜂拥而上,一直到把盘碗里的剩菜残汤消灭得干干净净才拂袖而去,个个脸上油渍斑斑,舔着嘴,挺着肚子,一副得意洋洋的神态……


时过境迁几十年,农村于我们渐行渐远,土炕于我们越来越模糊,回望过去,土炕上的记忆于我是那样的亲切,却又是那样的酸楚,有时想来不由让人感慨万千,是啊,一张土炕承载了我们年少时的多少欢乐哀愁,融入了父母多少含辛茹苦的汗水……

如今再提起老家的那张土炕,于我而言,真的是恋恋不舍,但却绝不愿意再回到它的上面。人生就是如此,有时候非常纠结,心里念念不忘的东西,未必就是现实中愿意触碰的东西,一触碰可能满身都是伤痕,就如远离家乡的游子们,口口声声思念着故乡,却宁肯在异地漂泊一生,也难有一个再愿意回到故乡生活,故乡只是他们心中一个虚幻的避风港罢了……

好书任你读,只需点开链接即可阅读:

01.鬼阴

02.网络最流行小说:官场红人是如何历练出来的?
03.现代官场现形记:是男人就要活出个人模狗样!
04.平民屌丝的升迁之路
05.波云诡谲官场路
06.一个农村孩子的升官历程
07.权力的背后
08.冥婚鬼妻

09.青云直上:朝中有人好做官
10.官场博弈
11.官场上那些五花八门的套路
12.官场争锋
13.一个官员秘书的升迁之路
14.官场之雄心壮志
16.办公室的女秘书

17.红颜迁升记

18.被女上司逼婚的男人
19.长袖善舞的女人

20.小城官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