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纪事:我们少年时的小学【下】

 新用户06868399 2020-06-24

〓 第 1169 期  

|郭全明  编辑|王成海


本平台“老事旧人”为原创文学平台,所发作品均为原创作品,欢迎大家转发、分享,谢绝任何媒体在不经过本平台同意的情况下盗用本平台文章,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在厂汉梁小学,我读完耕读小学,顺利进入全日制一年级编制班级读书,先后由田文荣、徐茂林、张智、张白脸、王风安、樊旭芳、徐殿清、杨月林、杨日林、吴拴、董瑞莲等老师任教。

国家电台、报纸大力宣传教育革命的重大意义,学校围墙上的表语是毛主席语录:学生也是这样,即不但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教室门垛上写着:全面落实五七指示,学校诞生了校办工厂,有木器厂、火药厂,还有校田,学校经常让学生自带工具(铁锹,筐子)去校田翻地,种土豆、锄地、起山药,冬天积肥,每人定额五百斤肥,学生上学挎着粪筐,背着书包,还拿个粪钗,一但积不到肥,就从自家粪堆上铲一筐送到学校,完成任务,老师会表扬,否则会挨批评,学生都有虚荣心,自尊心也很强,都不甘心落后,学校的粪堆越堆越大。教室里老师经常为学生念报纸,多数是通讯,报道各地的英雄人物和先进事迹。墙上还有大批判专栏、学习园地,老师会选择一些优秀文章贴上去,供学生赏读。

学区在双此老,有一次下营子小学召开批斗会、讲用会,号召学生拿干粮,带喝水缸子,中午不回来,就在外地学校吃干粮喝开水。这是我走出本地,见世面的最好机会,有的老师在会场发言,有的优秀学生也发言,像双此老小学贾粉梅,多次代表学生发言,让我非常羡慕。

出了外地学校,只觉厂汉梁小学院小房少,看见十八台小学的学生,穿得讲究,有白衬衫、白网鞋,我认为十八台就是个大地方,孩子们见过世面,最起码能看到火车和像小山一样的煤碳。还有那些天真烂漫的学生表演文艺节目,总比我们学校水平高,仿佛他们人材也比我们好。

参加完一次大型活动回来,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总是期待下次的机会,或者我也能上台讲话或参加文艺演出。由于各种原因的限制,我的小学同学里没有成绩优秀的人才,只有几个写方块字写得好的学生,到了期终期末考试的时候,我们总要去学校看老师判卷,我的分数只是及格水平,班主任老师总不拿好眼看我,只是到了写作文时,老师才看我顺眼些,偶尔讲评一次我的作文。

当时我们只求表现好,比比谁做的好事多,谁拾金不昧,谁能坚持为教室生火炉,谁背会了老三篇,谁唱的语录歌好听。

五年级毕业时,班主任老师董瑞莲,为我们张罗了一顿像样的午饭,大家载歌载舞,跟着这位音乐老师的旋律,抒发了师生情感。

一九七三年秋,我被推荐到十八台中学读初中,徐殿请老师调到二中负责后勤食堂管理,我还受托去卓资山买了一次酱油,享受了坐火车的待遇,进回民食堂吃了油饼,喝了鸡蛋汤。

董瑞莲老师是卓中黄正明的妻子,已有两个小孩,因两地分居,后来调回卓资山工作。

小学五年的时光,快乐而充满阳光,虽然没有把老师们辛辛苦苦交给我们的基础文化知识学会,记住背会,但也初步掌握了一些基本常识,比如,珠算学会三变九和九变九的简单运算,图画能够画一些生活中常用的物件,音乐课上学会了《国际歌》一至三段,《学习雷锋好榜样》一至四段,《远飞的大雁》等多首歌曲,还初步掌握了劳动工具的使用,以及用铁锹翻地,平地,打地边梗,锄草,施肥,拔割地等农活。从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成长为活泼可爱的少年。

悠悠岁月,带走了往日的风尘,青青绿柳,迎来春天的明媚。春风熙熙,吹开了绽放的花儿。一年又一年,年年花相似,一岁一枯荣,岁岁人不同,愿天长地久,人寿年丰。


【作者介绍】郭全明,原籍卓资县,现住呼和浩特,退伍军人,共产党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