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胡胡:苏木的小学

 阿拉善文学 2020-08-27

原创作者:胡 胡

图文编辑:阿拉善未来文化艺术传媒


苏木的小学

90年代,通古淖尔的交通不甚便利,也没有现如今的穿沙公路,牧民出沙漠靠着骆驼、马驹、骡子、小马驴,牧区的孩子在苏木小学住校要带够一学期的食材。那时偶尔看到个212别提有多稀罕,尾随车子就是一顿猛追。

我的家在通古淖尔南头子,距离苏木学校有2公里,途径一个村庄,上学时人越走越多,放学时路过村庄,就剩我和表弟了,两人嘻嘻哈哈、打打闹闹往回赶,偶尔会因为一些小事干上一架,满身尘土,满脸是伤,回家等待的自然是一顿臭骂。

后来父亲给我买了辆自行车,当时并没有乡村小油路,一路全是溏土和沙地,骑车并没有那么轻松,屁股没有几分钟能够粘在座椅上;偶尔还有趟水的沟渠,羸弱的小身板不得不扛着车过去;路上还有300米的沙枣树林,一不小心就会中招,补轮胎是常有之事;一年骑下来车轮就会变形,但练就了一双勤奋的双腿。

那时候是蒙汉合校,教室门口就是小沙堆,放学会和蒙族学生摔上几跤不亦乐乎,跳皮筋、扔沙包、跑马圈、打铁片、弹弹珠.....忘记回家;那时候有些老师上课会带着酒气,于是乎我就上了两个一年级;那时候代课老师的人数要比学生人数多,退级之前是四大金刚,退级之后是七个小矮人,4男3女的人员结构让我蝉联了四年三好学生;那时候户外实践活动是去老师家捶玉米,本就粗糙的小手难免会留下几个泡;那时候校长还要兼任音乐老师,《红星歌》的旋律至今在脑海闪现;那时候巴彦浩特的洪水是可以冲到通古淖尔的,学校的操场都是沙土的、教室取暖是靠大铁炉的、篮球架的木板是咯吱咯吱的、足球场球门是两面教室墙的......

4年级上完,苏木的小学就撤了,最终坚守的24名学生也被分到了左旗的各个学校,苏木自此缺了点灵动和活力,一个时代就此结束。埋在沙子里文具盒被风吹了出来,锈迹斑斑,里面的文具却完好无损,女同学当时那一拳头的痛彻至今记忆犹新,正如这段求学经历。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胡胡,阿左旗卫生健康系统90后工作者。“壶开壶不开,温度需上来”,一个倾尽全力让自己保持温度的人。

推荐【原创】哈什哈,你那不留痕迹的温暖

围观【原创】胡胡: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