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哮喘

 369蓝田书院 2020-06-25

【概述】

哮喘皆为肺经疾患,表现为呼吸困难。喘以呼吸急促、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为特征;哮则表现为喉间痰鸣漉漉,喘息有声。

哮与喘金元以前统属于喘促一门,中医文献多不加区别,合称哮喘,但二者性质实有不同。

简而言之,哮有宿根,每因气候变化或饮食不慎等诱因而发作,平时无所苦;喘则多并发于各种急、慢性疾病中,随原发疾病的变化而加重或减轻。哮必兼喘,但喘未必兼哮。由于哮喘均与肺有关,且病因病机有相类似处,故本节仍将二者放在一起讨论。

西医学之支气管哮喘、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心源性哮喘等,可以参照本节治疗。由于严重喘促持续不解,可发生虚脱,因此,病情严重时,可先给氧或采取其他应急措施,以免延误病情。

【病因病机】

引起哮喘发生的原因很多,病情变化亦颇为复杂。

风寒、风热之邪犯肺,使肺之宣发肃降功能下降,肺气不利,呼吸急迫则哮喘发作;

饮食不慎,损伤中焦脾胃,水湿不化,蕴湿成痰;

或肺火素旺,蒸津成痰,痰阻气道,肺气壅阻,宣降不得,气逆作喘;

若痰湿蕴久化热,痰热互阻,热迫痰壅,则更易作喘;

情志不遂,郁怒伤肝,逆乘肺金,肺之肃降无权,亦能致喘;

久咳伤肺,气阴两虚,或虚损伤肾,肾气不固,摄纳失司,则呼吸无力,短气喘促。

根据病邪的虚实不同,哮喘大致可有虚实两证。

因于外邪、痰浊和肝郁气滞而成者为实证;

由于精气不足、肺肾虚弱所致者为虚证。

因为哮证病有宿根,每由于内伏之痰为诱因,触动而发,不发作时亦如常人,故哮证发作多实,缓解之后多虚。哮喘之实多归于肺,其虚多责之于肺、肾两脏。二者发展到最后为严重阶段,不但肺肾俱衰,心阳也同时受累。心阳受累则可见血行涩滞,面色、唇舌均见青紫,同时心气虚而不敛阳,汗液大量外泄,导致心阳更虚,往往易发虚脱。哮喘持续加重的原因主要是阳虚水泛或阴虚火升,上干于肺。

【辨证】

喘宜辨虚、实。

《医学正传》说:“喘之为证,有实有虚,治法天渊悬隔者也。”

临床辨证,实喘气长有余,声高气粗,呼出为快,脉数有力,病势急骤;虚喘气短难续,气怯声低,深吸为快,脉微弱无力,病势稍缓。

哮多分寒、热。哮证有发作期和缓解期。缓解期症状不明显,故无所苦;发作期,病多属实,其发病初起骤然,亦可有前驱症状如喉痒、打喷嚏之类,状似过敏。

临床哮有冷、热之分,冷哮表现为痰白而黏,或稀薄多沫,胸闷如窒,面色晦暗发青,舌苔白滑,脉多浮紧;热哮常见胸高气粗,咳呛阵发,痰黄稠而黏,咳吐不利,胸闷不安,汗出,喜饮冷,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冷哮日久,则可转为热哮,是寒痰化热,表示疾病加重。

【论治】

哮喘的治疗总以祛邪扶正为大法。

初起病属实者,治在肺,法以祛邪展气、宣肺降逆为主;

病久见虚象,治肺、脾、肾,多以培补摄纳为法,兼以清利肺气。

《医学正传》云:“未发时,以扶正气为主;已发后,以攻邪为主。”临床可宗此论。至于虚实夹杂之证,当权衡标本,分清主次,随症加减。

一、实证

(一)风寒束肺

主症:

风寒之邪自皮毛而入,内舍于肺,邪实气壅,肺失宣降则胸满咳喘,甚则汗出,头痛恶寒,痰多稀薄,发热不渴,周身酸楚,舌苔白腻,脉浮紧。若内蕴之寒痰为外寒引动,痰升气阻,则可致喉中作痒,胸闷如窒,面色晦暗,成为冷哮。

治法:

疏散风寒,祛邪宁肺。

方药:

麻黄1.5克 桂枝1.5克 杏仁10克 

苏梗6克 苏叶6克 苏子6克 

半夏10克

方药分析:

用麻黄、苏叶、苏子宣肺定喘;

用桂枝辛温解肌,以通阳化寒;

半夏降逆;杏仁、苏梗以畅胸阳。

加减法:

(1)痰涎稀薄如泡沫样,胸闷息粗,口不渴,伴头痛、发热、恶寒者,此表寒外束,内有寒饮。治宜温化寒饮,肃降肺气。上方加细辛、干姜、五味子,或用小青龙汤

(2)痰白黏稠难咳,呼气困难,胸中满闷,唇甲青紫者,此肺中寒饮上迫。治宜温肺化痰利咽,可用射干麻黄汤

(3)药后汗出而喘仍作者,此表邪仍在,肺气不利。治宜宣肺化痰。可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汤

(4)喘满心烦,口干,苔黄白相兼,此为寒包火之证。治宜散表寒,清里热。主方中加石膏、豆豉、山栀之类。

(5)喘则面白汗出,四肢不温,乏力倦怠,气短难续,舌淡胖,脉沉弱者,此上盛下虚证。治宜补肺气以定其喘,温寒痰以畅中阳。可用苏子降气汤、补肺阿胶汤合方治疗。

(6)喘作期间,大便难行者,加瓜蒌仁、大腹皮、枇杷叶。

附注:冒风凉作喘证,京都名医汪逢春先生每用淡豆豉、前胡、麻黄汤(煮透去麻黄勿用)、厚朴、半夏、杏仁、枇杷叶、茯苓等取效,可资参考。

(二)风热犯肺

主症:

风热犯肺,热盛气壅,肃降无权,故喘促气急,胸高气粗,痰黄黏稠,咳痰不利,若风热之邪触动内蕴之痰热,痰随热升,搏击咽喉,漉漉有声,发为热哮。风热上受,尚有烦闷不安,口渴喜凉饮,身热汗出,舌红,苔黄腻,脉浮滑或浮数。

治法:

宣肺泄热,化痰降逆。

方药:

生石膏12克 苏子10克 前胡6克 

生甘草3克 苏叶6克 杏仁10克

方药分析:

本方以苏叶、苏子、前胡宣肺降逆,杏仁润肺定喘,用生石膏以清胃热,热清则喘定。

加减法:

(1)喘逆目如脱状,此风水相搏,热气奔迫,治宜宣肺清热化痰。可用越婢加半夏汤。

(2)面胀红,气粗声高,痰黄黏稠难咳者,此为热淫于内,炼津成痰。治宜清化痰热。可用麻杏石甘汤加桑叶、菊花、桑白皮、黄芩、瓜蒌。

(3)咳喘痰血者,此为热伤肺络,治宜清热以宁肺络而止血,可用桔梗汤合千金苇茎汤。

(4)时值炎夏,喘则汗出,身热倦怠,尿短赤黄者,此为暑热伤肺,治宜消暑化湿,益气生津。可用白虎加人参汤或酌加六一散。

(5)痰黏难咳,胸闷且痛者,痰热壅气,治宜肃肺化痰,主方加葶苈子、旋覆花。

(6)喘而痰多,苔白腻,脉弦滑者,此为痰浊内盛,治宜清化痰浊。主方加苏子、莱菔子、白芥子。

(7)痰少而黏或无痰,气短难续,盗汗虚烦,舌红少津者,此为病久阴虚,治宜益气养阴润肺,用麦门冬汤加沙参、麦冬、五味子。

(8)喘满大便秘结者,此为肺气不宣,肠腑之气不降,治宜通降肺气,主方加瓜蒌仁、大黄、枳实。

(三)痰湿壅肺

主症:

湿痰素盛,壅阻肺窍,呼吸不利则喘咳、痰多、胸闷,痰色白且黏,咳出不爽,恶心纳呆,大便不畅,苔垢厚,脉濡滑略弦。

治法:

化痰利窍,肃肺平喘。

方药:

苏子10克 白芥子6克 冬瓜子12克 

莱菔子10克 甜葶苈6克 大红枣5枚

加减法:

(1)喘促气短,神疲乏力,面萎不华者,中气不足,体质薄弱。治宜健脾化痰,主方减药量并加二陈汤。

(2)恶寒发热头痛者,此为表邪未消。治宜疏散表邪,化痰宁喘。主方加苏叶、茅根。

(3)气粗声浊,痰稠浊,舌红苔垢厚,溲黄口干,脉滑数者,此为痰郁化热。治宜清热化痰。主方加黄芩、杏仁、前胡、款冬花、生海石、生蛤壳。

(4)痰色黄稠难咳,面胀红,气难出者,痰热壅阻,方中加黛蛤散、川贝,重者加礞石、大黄。

(5)咳痰腥臭,苔黄腻厚,脉滑数有力,此为热毒夹痰伤肺。治宜清热解毒,化脓排痰。主方加鱼腥草、茅根、芦根、瓜蒌、黄芩。

(6)喘促胸闷,胃脘痞满,呕恶纳呆,苔黄垢厚者,此为食滞于中。治宜消食导滞,化痰平喘。主方加焦三仙、保和丸。

(7)喘促心烦,夜不成寐,口苦者,痰热上扰。治宜清化痰热。主方加竹茹、枳壳、菖蒲。

(四)肝郁肺胀

主症:

平素忧思气结,复因精神刺激,肝气上逆犯肺,肺金肃降失司,胸中气满,则呼吸短促而喘,咽中不适,甚则胸胁作痛,常伴有心悸、不寐,苔薄舌红,脉弦。

治法:

疏肝解郁,降气平喘。

方药:

苏梗10克 枳壳6克 川楝子12克 

沉香3克 杏仁10克 木香6克 

大腹皮10克 大腹子10克 台乌药6克

加减法:

(1)气逆而喘,面红喉干,咳引胸痛者,此肝郁化火。治宜清泄肝热。主方去沉香、台乌药加青黛、黄芩、柴胡、瓜蒌仁。

(2)眩晕欲仆者,此为肝郁化热,上攻头目。治宜解郁疏肝泄热。主方加菊花、蝉衣、珍珠母、夏枯草。

(3)脘腹胀满,食入不化者,此为饮食积滞。治宜消食导滞、理气化痰。主方加莱菔子、鸡内金。

(4)心烦不寐,舌红,脉弦者,此为肝热上扰神明。治宜解郁泄热平肝。主方加炒枣仁、远志、生龙骨。

二、虚证

(一)气阴两虚

主症:

肺虚不能纳气,故呼吸急促,言语乏力,自汗畏风,或咽喉不利,夜寐不安。肺虚卫阳不固,腠理不密,外邪易犯机体,气候骤冷时尤为明显。宿痰内伏之人,每易导致哮喘发作。肺虚作喘,舌多胖嫩,脉微弱。

治法:

益气养阴,补肺定喘。

方药:

人参3克(研冲) 五味子10克 

麦冬10克 茯苓15克 诃子肉10克 

芡实15克

加减法:

(1)吐痰稀薄,时觉形寒,口不渴者,此中阳不振。治宜温中散寒,健脾益气。主方去麦冬,加干姜、黄芪、甘草。

(2)痰黄稠,呛咳者,此为肺虚痰热。治宜清虚火,化痰结。主方易人参为沙参(或西洋参),加黄芩、知母。

(3)喘促,气短难续,肢冷面青者,此为肺肾虚弱。治宜温肾补肺。主方加熟地、蛤蚧尾(另煎兑)。

(4)肺虚之人,平时宜用玉屏风散或桂枝加黄芪汤,以补肺固卫。

若平素咳嗽痰多,食少脘痞,每多食用海腥之品而作哮喘者,此属过敏体质,多为脾胃虚弱,宜健脾化痰,可常服六君子汤。若有肝胆郁热可用温胆汤。

(二)肺肾阴伤

主症:

燥热淫肺,耗液伤阴,肺失濡润,则咳喘胸痛,咽干口渴,胸中烦躁,痰黏如胶,溲黄便秘。燥热引动伏痰,搏击气道则可发为哮鸣,其声啾啾然。燥热迫肺,舌红津少,苔白糙老,脉滑数。

治法:

甘寒育阴,润燥平喘。

方药:

沙参15克 知母6克 麦门冬10克 

地骨皮10克 玉竹10克 阿胶10克(烊化) 

桑白皮6克 川贝3克

加减法:

(1)面红,心烦躁动,唇红口干者,此为邪热淫盛。治宜养阴润燥,清除烦热。主方加天花粉、淡豆豉、炒山栀。

(2)咽红咽痛者,痰热结于喉中。治宜清咽利膈。主方加桔梗、甘草、橘红。

(3)痰胶黏如块者,此燥热炼液而成。治宜养阴润肺,咸寒软坚化痰。主方加海浮石、生牡蛎、海蜇、荸荠、黛蛤散。

(4)大便干燥带血者,此燥热之邪淫及肠腑。治宜养阴润肺,润肠通便止血。主方加白茅根、赤芍、炒地榆、小蓟、瓜蒌仁。

(5)喘促而夜寐不实者,此多虚火夹痰,上扰心神。治宜滋阴清肺,化痰宁心。主方加炒枣仁、远志、玄参、生牡蛎。

(6)咳喘减轻,脉渐细弱,舌红转浅,津液渐润,此为病久阴血受伤。治宜滋阴养血。主方加白芍、生地黄、旱莲草、女贞子、清阿胶。

(三)肾阴不足

主症:

肾为五脏之根,下元不固,摄纳失司,故喘促久延,呼多吸少,动则气短难续,腰痛乏力,咽痛,手足心热,脉微弱无力。

治法:

固肾助阳,补水生金。

方药:

熟地15克 党参6克 芡实15克 

白芍15克 茯苓15克 诃子肉10克 

五味子10克 胡桃肉10克 生牡蛎30克 

蛤蚧1对(另煎兑) 黑锡丹3克(分两次服,量宜少,慎用)

加减法:

(1)心烦难寐,舌红,脉细数者,此为虚热内扰。治宜滋阴敛肺,清热除烦。主方易党参为沙参,易熟地为生地,加石斛。

(2)兼头痛、恶寒发热者,此夹表证,治宜佐用解表法。主方加苏叶、杏仁、枇杷叶。

(3)喘逆加剧,烦躁肢冷,汗出如珠,脉浮大无根,此为心阳欲脱。治宜益气回阳。急进参附汤加龙骨、牡蛎粉,并吞服黑锡丹或紧急抢救。

(4)当哮喘未发时,肾虚患者宜平补肺肾两脏,可用党参、黄芪、胡桃肉、紫河车等。

(5)喘延日久难愈,此肺肾又虚,主方加人参、蛤蚧以固肺肾之气。

【小结】

以上所述仅是哮喘的常见类型。临证之时虚实夹杂者亦较普遍,医者不可不知,贵在审察病机,随证论治。

如喘咳痰多胸闷,动则气喘尤甚,腰膝酸冷,汗出心悸,小便频数,脉濡软者,是痰壅于上、肾亏于下之候,可用苏子降气汤化痰降逆兼温肾纳气;

若咳喘心悸,不能平卧,肢体浮肿,舌淡胖嫩者,乃阳虚水气凌心,可用真武汤温肾行水。

临床治疗哮证,尚可用敷涂法和搽洗法。

如《张氏医通》有白芥子涂法,先师汪逢春先生几十年前曾施喘药外敷大椎,药即以白芥子为主,有一定的效果。可以配合汤剂应用。

哮喘之证,由肺气壅实者,祛邪利气则愈,治疗较易;

若为根本不固者,补之未必即效。

小儿哮证患者随年龄增长,肾气日盛,肺气渐旺,辅以药物治疗,注意避免诱发因素,多可获愈

成年患者,反复发作者,多因不注意生活调摄,不守禁忌,又不锻炼,故难痊愈。

总之,哮喘病治疗重在平时护养。发病时据脉、舌、色、症审因论治,可使病情得到缓解。缓解期宜注重综合调理,以防复发。

应做到生活规律,起居有时,适寒温以防感冒,避免忽冷忽热;

慎饮食,忌食寒凉生冷、辛辣、肥甘、海腥等物,饮食应以五谷和新鲜蔬菜为主;

调和情志,心情保持畅快,避免恼怒、忧思等不良刺激;

还应坚持锻炼身体,多做室外活动,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从而减少复发,逐渐达到根治。

【治验】

案1 费某,男,50岁。

风寒外束,咳喘复发,自觉背部形寒,一身酸软无力,舌暗,苔白腻,脉象浮滑,按之弦细,体质薄弱。风寒触动,旧疾复发,先以辛温发汗,稍佐肃降定喘。

麻黄1.5克 桂枝1.5克 杏仁9克 枇杷叶9克 半夏9克 厚朴7.5克 细辛0.9克 茯苓9克苏叶9克 苏子9克

按:哮喘宿疾之人,风寒触发,肺气失宣;哮喘日久,寒湿之邪蕴郁于内,困阻于肺,肺气失降,肺失宣肃,则肺气上逆,上逆为咳,甚则哮喘。

治疗用麻黄汤加味,辛温发汗以散表寒,辛温苦燥以除寒湿。麻黄、桂枝辛温发汗;杏仁苦、微温,润肺化痰止咳,配合麻黄使用,并能宣肺降气,止咳平喘;枇杷叶苦、平,化痰止咳,降气肃肺;苏叶、苏子辛温,疏风化痰止咳;细辛辛温,祛风散寒,温肺化饮;茯苓、半夏辛温苦燥,化湿理气;厚朴辛、苦、温,行气燥湿,降气平喘。

案2

 单某,男,25岁。咳喘痰鸣,心烦急躁,渴思冷饮,舌红,苔白浮黄,脉象洪滑有力。热郁于肺,仿麻杏石甘汤法。饮食当慎。

麻黄1.5克 杏仁9克 甘草6克 生石膏24克(打碎、先煎) 浙贝12克 前胡6克 苏子6克

按:本案患者痰热蕴肺,肺失清肃,肺气上逆,气夹痰升,则咳喘痰鸣;热邪伤津,故渴思冷饮,舌红苔黄;热邪上扰于心,心神不宁,而见心烦急躁,热迫血行;痰阻脉道,故脉象洪滑有力。用麻杏石甘汤治疗,既疏在表之风热,导邪外出,又清在里之痰热,以利肺气清肃。麻黄辛温,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杏仁苦、微温,宣肺化痰,止咳平喘;石膏甘、寒,清肺止津,配合麻黄使用,清肺、宣肺之功兼备,即可使肺气清肃;甘草甘、平,润肺止咳;再用浙贝苦寒清热化痰止咳,以增强麻杏石甘汤之清化痰热之力;前胡、苏子辛温,疏风宣肺,化痰止咳,以增强麻杏石甘汤之解表宣肺之功。

案3 

宋某,女,38岁。体质薄弱,哮喘有年,每遇气候变化,喘鸣即作,舌暗,苔白滑润,面色萎黄。先以调和营卫、镇咳平喘,缓图补正。

桂枝15克 白芍9克 甘草6克 生姜6克 大枣5枚 生龙骨18克(先煎) 生牡蛎18克(先煎)

按:此案患者哮喘日久,每遇气候变化即作,属素虚易感之体,系营卫不和,表虚肌疏,表虚受邪,触发旧疾,哮喘发作。治疗先以调和营卫、镇咳平喘,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哮喘平缓之后,再图补正固本。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中,桂枝辛温,解肌发表,通阳散寒;芍药苦、酸、微寒,养血敛阴,与桂枝合用,则可调和营卫,使营卫和而表邪去;生姜辛、微温,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甘草甘、平,润肺止咳,益气和中;大枣甘、温,益气养血;生姜、甘草、大枣与桂枝、芍药相配,增强调和营卫、益气养血之功;再用龙骨、牡蛎咸寒重镇,潜纳虚阳入肾,镇咳平喘。


案4 

文某,男,59岁。素体肺肾两亏,寒饮中阻不化,哮喘发作,舌白滑润,胖嫩液多,两脉沉细且弱,面色萎黄无华,化饮邪以畅胸阳,补下元金水相生,喘逆可平。

麻黄1.5克 桂枝6克 干姜2.1克 白芍9克 细辛1.5克 半夏9克 五味子2.1克 炙甘草6克 茯苓9克 生牡蛎18克 熟地24克

按:此案患者肺肾两虚,为金水不足之体,而又有寒饮内蓄。寒饮乘虚郁阻于肺,肺气失于宣发、肃降及通调水道,则肺气上逆,寒饮痰浊亦随之上行,互阻喉间,故喘咳气促,喉间痰鸣;寒饮水泛,水不化气,而见舌白滑润,胖嫩液多;寒饮阻滞,脉道不利,故两脉沉细;体虚久病之体,气血失养,故脉弱、面色萎黄无华。治宜小青龙汤加味。麻黄、桂枝辛温解肌、宣肺通阳、止咳平喘;细辛温肺化饮;干姜辛热温暖肺胃,以化寒饮;白芍、五味子酸、甘、苦、咸、微寒,收敛肺气,养血敛阴,以防病久由肺及肾,两味寒药也可牵制温热之药以防温燥太过;半夏辛温燥湿化痰、降逆止呕;茯苓甘、淡、平,利水渗湿;熟地甘、微温,益肾填精;生牡蛎咸寒,潜虚阳入肾,助肾主纳气。全方具有温肺化饮、补益肺肾之功,以达寒饮除、哮喘平之目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