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案初诊初诊日期:2019年11月4日姓名:袁某 性别:女 民族:汉 籍贯:四川年龄: 52岁 婚况: 已婚 职业:不详主诉:胃脘胀满5月。现病史:胃胀5个月,烧心反酸,胸骨及咽部不适,咽发堵,恶心欲呕。几个月来体重从106斤下降至92斤。心烦,易饥饿又稍吃则饱。疲倦,面色不华,少气乏力,舌淡暗少华,苔白,脉细。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药物过敏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查体:(-)专科、辅助检查:2018年12月6日胃镜: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反流性食道炎。病理:胃体黏膜慢性炎症伴少数腺体肠化。舌诊:舌淡暗少华,苔白,脉细。舌形: □胖大 □瘦薄 □歪斜 □正常舌象: □润 □湿 □柔 □粗糙 □燥 □无华 □裂舌色: □黄 □红 □淡 □黑 □紫舌苔: □厚 □薄 □其它(管理系统可选择上传舌象照片)脉诊:□洪 □浮 □弦 □数 □缓 □冲 □紧 □结代脉□弱 □沉 □虚 □滑 □松 □芤 □粗 □细□平和 其它四诊摘要:患者中年女性,形体偏瘦,面色不华,胃胀5个月,烧心反酸,胸骨及咽部不适,咽发堵,恶心欲呕。心烦,易饥饿又稍吃则饱。疲倦乏力,舌淡暗少华,苔白,脉细。中医诊断:胃脘痛 病中气不足,湿浊瘀阻证西医诊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反流性食道炎辨证分析:患者中年女性,形体偏瘦,面色不华,疲倦乏力,易饥饿又稍吃则饱,这些症状说明患者脾胃虚弱,中气不足,虚则求食,稍吃则饱,脾胃弱不能正常运化水谷;胃气不降,湿浊内阻,烧心反酸,胸骨及咽部不适,咽发堵,恶心欲呕。处方:炙黄芪12 白芍10 桂枝6 炙甘草10 吴茱萸5 黄连5 清半夏9 苏梗10 厚朴10 海螵蛸10 浙贝母10 蒲公英10 金银花10 当归10 炒谷麦芽各15 炒鸡内金15 *7剂注意事项:生活作息规律,饮食避免过于生冷油腻甜食以及辛辣刺激之品,多吃山药、莲子、薏米等药食两用之品。复诊:2019-11-11服药后恶心呕吐未作;胃痛胃胀好转,反酸烧心大半缓解,仍咽部不利,饮水多则胃脘痞满。治法:益气健脾 温中理气茯苓15 桂枝6 生白术10 炙甘草10 紫苏梗10 清半夏9 厚朴10 吴茱萸5 黄连5 陈皮15 六神曲15 干姜5 生黄芪12 柴胡5 郁金15 *14剂心得体会:该患者脾胃虚弱日久,消化吸收力弱,形成了西医诊断为慢性胃炎,胃食管返流的疾病。中气不足,木土失调,肝胃郁热。初诊老师以黄芪建中汤为主方,加入左金丸,辛开苦降,乌贝散,制酸止痛,疏理肝胃之湿浊之气。久病入络,加入当归柔肝养血和胃。复诊时患者出现饮水多则胃脘痞满不舒,老师以苓桂术甘汤为主方,去掉金银花、蒲公英、当归,加入干姜,寒热并用,温中健脾,柴胡、郁金疏肝理气。方随证转,药随症变,切中病机,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