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观澜听潮914 2020-04-02

慢性胃炎中医病名诊断以症状诊断为主。以胃痛为主症者,诊为“胃脘痛”;以胃脘部胀满为主症者,诊为“痞满”。若胃痛或胃脘部胀满症状不明显者,可根据主要症状诊断为“反酸” “嘈杂”等病。

  1. 肝胃气滞证:主症:①胃脘胀满或胀痛;②胁肋部满不适或疼痛。次症:①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②嗳气频作。舌脉:①舌淡红,苔薄白;②脉弦。治法:疏肝理气和胃。主方: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药物:柴胡、陈皮、枳壳、芍药、香附、川芎、甘草。加减:胃脘疼痛者可加川棟子、延胡索;噯气明显者,可加沉香、旋覆花。
  2. 肝胃郁热证:主症:①胃院灼痛;②两胁胀闷或疼痛。次症:①心烦易怒;②反酸;③ロ干;④口苦;⑤大便干燥。舌脉:①舌质红,苔黄;②脉弦或弦数。 治法:清肝和胃。主方:化肝煎(《景岳全书》)合左金丸(《丹溪心法》)。药物:青皮、陈皮、白芍、牡丹皮、栀子、泽泻、浙贝母、黄连、吴茱萸。加减:反酸明显者可加乌贼骨、瓦楞子;胸闷胁胀者,可加柴胡、郁金。
  3. 脾胃湿热证主症:①脘腹痞满或疼痛;②身体困重;③大便黏滞或溏滞。次症:①食少纳呆;②口苦;③口臭;④精神困倦。舌脉:①舌质红,苔黄腻;②脉滑或数。 治法:清热化湿。主方:黄连温胆汤(《六因条辨》)。药物:半夏、陈皮、茯苓、枳实、竹茹、黄连、大枣、甘草。加减:腹胀者可加厚朴、槟榔;噯食酸腐者可加莱菔子神曲、山楂。
  4. 脾胃气虚证:主症:①胃脘胀满或胃痛隐隐;②餐后加重;③疲後乏力。次症:①纳呆;②四肢不温;③大便溏薄。舌脉:①舌淡或有齿印,苔薄白;②脉虚弱。治法:益气健脾。主方:香砂六君子汤(《古今名医方论》)。药物:木香、砂仁、陈皮、半夏、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加减:痞满者可加佛手、香櫞;气短、汗出者可加炙黄芪;四肢不温者可加桂枝、当归。
  5. 脾胃虚寒证:主症:①胃痛隐隐,绵编不休;②喜温喜按。次症:①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②泛吐清水;③精神疲倦;④四肢倦怠;⑤腹泻或伴不消化食物。舌脉:①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滑;②脉沉弱。治法:温中健摩。主方: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合理中汤(《伤寒论》)。药物:黄芪、芍药、桂枝、生姜、大枣、饴糖、党参、白术、干姜、甘草。加减:便溏者可加炮姜炭、炒薏苡仁;畏寒明显者可加炮附子。
  6. 胃阴不足证主症:①胃脘灼热疼痛;②胃中嘈杂。次症:①似饥而不欲食;②口干舌燥;③大便干结。舌脉:①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苔少或无;②脉细或数。治法:养阴益胃。主方:一贯煎(《续名医类案》)。药物:北沙参、麦冬、地黄、当归、枸杞子、川楝子。加减:胃痛明显者加芍药、甘草;便秘不畅者可加瓜蒌、火麻仁。
  7. 胃络瘀阻证主症:①胃脘痞满或痛有定处。次症:①胃痛日久不愈;②痛如针刺。舌脉:①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②脉弦涩。治法:活血化瘀。主方: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丹参饮(《时方歌括》)。药物:五灵脂、蒲黄、丹参、檀香、砂仁。加减:疼痛明显者加延胡索、郁金;气短、乏力者可加黄芪、党参。

内容来源于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