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傩”,古人驱邪避疫之法

 黄之中 2020-06-25
在前一段时间,我们讲过在宋朝时期,大文豪苏轼为了防治疫情扩散,众筹建设了第一所传染病医院“安乐坊”,用以集中收治病人,进行治疗。大宋版的“火神山医院”,简直是教科书般的疫情救治措施。

而在远古时代,由于科技水平的落后和人类认知的有限,人们对各种天灾和瘟疫都充满了恐惧,认为那是鬼神在作祟。

江西宁都中村傩戏

《搜神记》就记载:

昔颛顼氏有三子,死而为疫鬼。一居江水,为疟鬼。一居若水,为魍魉鬼。一居人宫室,善惊小儿,为小儿鬼。


安徽池州傩戏

所以在这种原始的宗教情感需求的基础上,产生了“傩”。

“傩”是一种神秘而古老的原始祭礼,其中,大傩礼是以驱除疫鬼为主要内容的礼仪。

傩面具

在夏商时期,古人就通常戴着面具,把自己装扮成面目狰狞的傩神,跳着狂热的舞蹈,以一种“以邪压邪”的姿态来驱邪避疫。

到了周代,出现了“天子傩”“国傩”和“大傩”,傩更是被纳入了礼制的范畴,逐渐发展成为了一项国家性的重大的祭祀活动,用来驱逐瘟疫,保佑人们的平安。

江西婺源傩舞

《周礼·夏官·司马下》中说:

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未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傩,以索室驱疫。

在进行傩祭时,有一只驱魔除怪的首领,被称为方相氏。他穿着熊皮,头上戴着黄金面具,拿着矛和盾等法器,口念咒语,率领大家一起在房间里到处搜索鬼怪,见到一个就赶走一个。

  
方相氏

汉代,在继承周代的基础上,出现了“方相舞”“十二神舞”

而傩礼不再是单纯的驱鬼活动,也增加了娱乐成分。傩逐步向娱人悦众方面发展。

 
北寨汉墓《大傩图》

这幅《大傩图》,刻画在北寨汉墓前室北壁横额上,图像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汉代大傩仪式的景象。可以看到,图中由人装扮的十二个神兽在方相氏的带领下,正在举行一场大傩仪式。

  
《大傩图》局部

图中间和两端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则是帮助举行傩仪的神灵。这场面、这阵式,还是非常震撼的。

宋 大傩图

东汉时期,由于疫病空前流行,人们又缺乏有效的救治手段对付疫情。畏惧疫病的死亡威胁,人们转而借助大傩礼来祈福禳灾,这也直接促成了大傩礼的隆盛。

《后汉书·礼仪志》云:“先腊一日,大傩,谓之逐疫。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傩礼

到了唐代,傩礼成为了当时民间最喜欢的一种盛达文化活动。

唐代诗人孟郊的《弦歌行》中描绘了驱傩场景:

“驱傩击鼓吹长笛,瘦鬼染面惟齿白。
暗中崒崒拽茅鞭,倮足朱裈行戚戚。
相顾笑声冲庭燎,桃弧射矢时独叫。”

有人击鼓,有人吹长笛;扮演鬼的瘦子染黑脸蛋,只剩牙齿是白的,赤足穿着红裤衩……充满着诡异的气氛,却又十分的热闹。

宋 苏汉臣《五瑞图》局部 

到了宋代,傩礼的内容变的更加丰富。

傩礼除了驱除邪祟之外,还有祈求丰收的意味,同时也是一种民间娱乐活动。

宋人《大傩图》局部

在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除夕这天

禁中呈大傩仪,并用皇城亲事官。诸班直戴假面,绣画色衣,执金枪龙旗。教坊使孟景初身晶魁伟,贯全副金镀铜甲,装将军;用镇殿将军二人,亦介胄装门神;教坊南河炭丑恶魁肥,装判官;又装钟馗、小妹、土地、灶神之类,共千余人。自禁中驱祟,出南薰门外转龙弯,谓之埋祟而罢。


宫里分别有人扮演神将、判官、钟馗、土地爷、灶王爷等等,一次出动上千人。好似一场宫廷版的“万圣节”party。

北京故宮博物館南宋人《大傩图》

在故宫博物馆中收藏的一副《大傩图》,生动地再现了宋朝时期民间驱除厉疫的习俗。

《大傩图》局部

画中一共有十二个人,所画的人物形象,头大身躯矮小,与常人不一样,人物面部有些许夸大,有的人戴着假面具,有的拿着法器,有的在击鼓,手舞足蹈,作出与妖魔鬼怪、瘟疫疾病决斗的姿势。

《大傩图》局部

表现了人们驱除厉疫的传统形式。整幅图中的人物姿态各异,衣纹细致,构图新奇。
 
《大傩图》局部

还有一幅传苏汉臣所作的《五瑞图》,同样展现了一场大傩礼。画中所画的是在春天庭院里,几个孩童带着各式各样的面具,模仿大人跳大傩舞的情景。

北宋苏汉臣(传)《五瑞图》

画中分别展示了五个不同的角色。

中间画有八字眉,单脚站立,身体向前倾的孩童,扮演的是大家最讨厌的瘟疫。


旁边身着红袍,涂白脸的是判官。掌管缉拿录。


双手拿着播鼓,带着一个狰狞恐惧面具的是雷神。震慑妖魔鬼怪。


带着老头面具,斜插着膏药的是药师。专门治疗各种疾病。


黑脸红胡子面具的则是钟馗。可以驱妖镇邪。


四个公认最能驱鬼除疫的专家,正跳着舞施展独家的法力,希望能够将瘟疫赶走。

江苏溧阳傩戏

后来,傩开始与地方戏剧融合,成为傩戏。出现了一些表现劳动生活、民间传说、历史故事的曲目,它们和其他民间戏剧一样,演绎着跨越三界的悲欢离合,讲述着劝世化人的人生要义。

湘西侗族傩戏“咚咚推” 

虽然傩对防治疫情没有任何作用,但在古代医疗技术匮乏的时候,是人们对驱恶避邪的决心和美好愿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