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正华:浅说对联的“切题”

 文山书院 2020-06-25
浅说对联的“切题”

先来看看“切”是什么意思:

百度汉语词条:切
可以看到,“切”是“符合”的意思,切题,就是符合主题,联语所表达的内容跟主题相符相称,就是切题。吴恭亨《对联话》卷二:“题祠庙联,难在雄浑称题,尤难在贴切肖题。”这里说的“称题”、“贴切肖题”就是说联语的内容与主题相符相称,所谓相符相称,就是要贴近、符合、恰当,妥当。这应该不难理解,就好比你们夸我帅,说我仪表堂堂就很符合、恰当,说我貌美如花那就不恰当了。
关于切题容易有一种误解,那就是“掩去题目能够知道写的是什么”,我们前面说了,切题就是内容与主题相符,最极端的相符当然就是掩去题目能知道所写的是什么,但是,很多时候是完全没有这个必要,因为对联不是说明书,作为一种文体,它还需要承载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对生活的认知思考,不宜在切题上浪费过多笔墨以期达到“搬移不动”,当然不可否认有很多“搬移不动”的好作品,但它绝不是好的唯一标准。
反之,我认为的切题是“加上题目一看果然如此”,比如你们夸我帅,可以说我仪表堂堂,你们夸其他人帅,同样可以说仪表堂堂,不能因此就认为夸我仪表堂堂就不切题了。仪表堂堂的人虽然很多,但我也算其中一个,这就“相符”了,就算切题了。

举例说明:

薜荔馆(清·刘凤诰)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是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任何一个有荷花有柳树的湖边都能这么说呢,答案是的。但这是不是就意味着不切题了呢,答案就不是了。要记住切题的定义是“相符”,薜荔馆在大明湖畔,荷花、柳、山色、湖,无一不与主题相符,怎么会不切题呢?

又如:

莫愁湖(金锐)

衣袂浣清波,有美一人,客从三千里至;
情缘皆幻迹,看花万影,佛说五百年开。
莫愁湖在南京,我是亲自去过的,传说中的莫愁女的塑像就立在一个小池之中,“衣袂浣清波”正好与其符合,如此,切题就已经足够了,接着更进一步“有美一人”、“客从三千里至”都能与莫愁湖相符,到下联进行合理生发也就不会显得离题了。
搞清楚什么是“切题”以后,浅谈一下“切题”最常见的三种方法。

1

切地

切地就是点明地点,使联语内容与主题相符,多用于风景名胜题署联,如:

二十四桥(清·江峰青)
胜地据淮南看云影当空,与水平分秋一色;
扁舟过桥下,闻箫声何处,有人吹到月三更。

此联开篇首句就点明了地点,是为切地。

2

切事

切事大致可以包括切人、切时,这两个就不细说了,就是围绕与主题相关的人物、时间或事件来生发,使内容与主题相符,人物联、风景名胜题署联、咏物联都可以使用。如:

二十四桥(清·江峰青)
胜地据淮南看云影当空,与水平分秋一色;
扁舟过桥下,闻箫声何处,有人吹到月三更。

是的你没看错,这个联也切事,下联的“闻箫声何处,有人吹到月三更”就是切了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3

切境


切境,就不纠结于主题本身了,围绕主题的材料进行合理的剪裁,使联语内容所呈现出来的景致境界与主题相符,或者根据主题所蕴含的内在意义去进行合理生发,使联语内容所呈现出来的思想境界与主题相符,就是切境。用于所有种类的联。如:

二十四桥(清·江峰青)
胜地据淮南,看云影当空,与水平分秋一色;
扁舟过桥下,闻箫声何处,有人吹到月三更。

是的,你还是没看错,这个联也切境。云影、扁舟、箫声、秋月,都与二十四桥的景致相符。

居然有人说这个联看成写其他桥也可以,所以不切题?

关于切境的联再多举几个例子,如:

孤山梅亭(清·林则徐)

世无遗草真能隐;
山有名花转不孤。

金山明月亭(清·伊秉绶)
月明如昼;

江流有声。

多景楼(清·李彦章)

天与雄区,欲游目骋怀,一层更上;

地因多景,喜山光水色,四望皆通。

◆◆结语◆◆
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时候切地、切事、切境,是同时使用的,而切境尤其是最不可少的。而有的时候,相比古人我们写联往往偏重于切地,或者偏重于切事,却很少注重切境,一是切境比较难,下笔写出来的要跟主题所蕴含的相符相称,这个点有时候不好把握,这就需要我们多读多写多积累了。二是切境怕被人说“放之四海而皆准”,其实大可不必有这样的心理负担,过多的陈述或议论性行文必然会导致联语干瘪,这里提倡多使用景语,情景交融方能丰满有回味。

至于酬赠贺挽联的切题,可能有些复杂,除以上所举之外,还可以切姓,以后有时间再扯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