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联律对诗律的遵与不遵 (此文曾参加1997年广州楹联艺术研讨会) ①平仄脚句型正格: 平仄脚句型变格: 五言为: 五言为: 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仄 国破山河在 (杜甫) 我宿五松下(李白) 七言为: 七言为: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仄 巴山楚水凄凉地(刘禹锡) 溪云初起日沉阁(许浑) ②仄平脚句型正格: 仄平脚句型变格: 五言为: 五言为: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平 单车欲问边(王维) 江湖秋水多(杜甫) 七言为: 七言为: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平 一上高楼万里愁(许浑) 锦里先生乌角巾(杜甫) ③仄仄脚句型正格: 仄仄脚句型变格: 五言为: 五言为: 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 空山新雨后(王维) 征蓬出汉塞(王维) 七言为: 七言为: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仄 万里寒光生积雪(祖咏) 老子犹堪绝大漠(陆游) ④平平脚句型正格: 平平脚句型变格: 五言为: 五言为: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 七言为: 七言为: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平 诗律运用于对联,联律是否都遵循于诗律呢?据笔者较长期对一些对联名家作品的阅读与分析,正格除七言的四种皆遵循外,五言多运用第四种平平脚句型。第二种变格的句型无论是五言还是七言,却很难见有人运用。以著名对联家林则徐、曾国藩、杨濬、李篁仙、江峰青、王闿运、张荣培等人之作为例,他们的对联作品合计三千多副,应有较充分地说服力,其五言往往运用正格第四种平平脚句型仄仄仄平平。如: 岭海答传书,七百年佛地因缘,不仅高楼邻白傅; 岷峨回远梦,四千里仙踪游戏,尚留名刹配黄州。 (林则徐题苏州定慧寺) 海徼树丰功,水利边防,廿载宏宣经世略; 宫衔隆晋锡,易名延赏,九原还切报恩心。 (林则徐挽孙尔准) 巨石咽江声,长鸣今古英雄恨; 崇祠彰战绩,永奠湖湘子弟魂。 (曾国藩题石钟山昭忠祠) 少壮剧豪雄,到暮年折节谦虚,但思尽忠补过; 东南名将帅,赖先生苦心调护,联为骨肉弟昆。 (曾国藩代沅甫弟挽胡林翼) 种柳自成春,挂起长条短条,化作离绪别绪,绾住郎心妾心,千三百里东风,总难解恨; 吹箫人似玉,听残前曲后曲,想到此生他生,忘却今夕何夕,二十四桥明月,都要销魂。 (李篁仙题鄂城曾文正公祠) 荐士擢袁朱,南渡屏藩,东宫师保; 抡才冠元白,鲤庭桃李,鸾掖文章。 (杨濬题杨氏宗祠) 璧府倚天开,曾借地扬眉,耆旧多才,文简元灯襄愍传。 葛岐当户立,倘隔江招手,忠魂如答,梁溪奏议石仓诗。 (杨濬题塔江小金山寺) 世上苦人多,一命存心思利济; 湘中民力竭,涸泉濡沫念江湖。 (王闿运题长沙养老堂) 胜地已千年,每临江想望才人,不比劳亭伤送客; 高朋常满座,到旧馆仍陪都督,更闻悬榻喜留宾。 (王闿运题滕王阁) 圣世薄征徭,祇兹惟正之供,忍不竭诚图报效; 神灵殷祷祝,但得绥丰屡告,自然输赋满仓储。 (江峰青题库神祠) 挽运拯民艰,六议永垂,功在苍生宜食报; 服官依旧治,九原可作,吾微随武更谁归。 (江峰青题莫公祠) 筑室了无奇,留将几点疏花,即此是华严世界; 梵香皆自得,送到一声清磬,何从来烦恼因缘。 (张荣培题苏州寄叶禅院) 胜迹冠南湖,最宜烟雨微茫,棹响梦徐回,一片菱歌清晓后; 名区标西浙,有此楼台大好,茶香汤乍沸,数声莲唱晚晴余。 (张荣培题嘉兴南湖烟雨楼) 秦晋诵生佛; 金焦寿寓公。 (杨濬贺林颖叔寿) 文章两许国; 日月同考亭。 (杨濬贺林劭甫寿) 仄仄平平仄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种树先思十年计; 放船留比六堤遊。 (李彦章题柳堤) 生嵩岁月重三节; 横海威名第一流。 (杨濬贺方勋寿) 湘水照清晖,八口捐生,精魂欲傍蔡忠烈; 睢阳溯祖德,一门殉难,宾从更怜南霁云。 (曾国藩挽张国重) 深殿注丹毫,圣主殊恩记良吏; 围城襄墨守,使君遗爱在长沙。 (曾国藩挽雷铎) 送江水兮东流,一片芳洲,无恨因依杜蘅草; 浮洞庭而南下,万间广厦,此中多少栋梁材。 (李篁仙挽堂兄李辛林) 此地有首阳在前,握篆抚残黎,贪吏岂能识清圣; 况我是谪仙之后,下车思故主,昧心何以对先人。 (李篁仙题甘肃陇西县署) 採药活人多,欲叹长沙失医圣; 品泉知己众,应归顾渚作茶神。 (杨濬挽杨止庭) 富贵春梦婆,同辈几人紫光阁; 东府秋胡妇,诗名终古白香亭。 (王闿运挽邓弥之) 幕府地清闲,达者萧然,庭馆梧桐待佳客; 琴歌老跌宕,仙乎逝矣,形骸土木慕王孙。 (王闿运挽芮少海) 乐意与人同,江左风流自潇洒; 闲情对花笑,眼前春色正温柔。 (江峰青题祠堂戏台) 仗写生妙笔,述儿女悲欢,屈灵均悱恻缠绵,直以骚心寄香草; 借叙事长篇,描社会恶浊,苏长公喜笑怒骂,真如辣手著文章。 (张荣培赠程瞻庐作家) 万象纳蘧芦,有图书挺架,卷轴连床,陶渊明甚解不求,聊借流观极山海; 双瞳翦秋水,尽风月供诗,烟云入画,宗少文卧游自得,何消放浪托江湖。 (张荣培题黄氏静观轩) 校注:句尾三字平仄为仄平仄时,从诗律的角度而言,尚应关注此前两字(即倒数第四、第五字)平仄,末尾五字为平平仄平仄者与中仄仄平仄者不同。这与联律有无关系?联界尚不明确。 以上分析说明,联律对于诗律的正格与变格,既遵循又不遵循。正格除七言的四种皆遵循外,五言多运用第四种平平脚句型,本文所举七人除林则徐尽遵循正格外,其它六人则正格与变格均遵循;变格第一种平仄脚句型、第三种仄仄脚句型均只有偶尔可见,遵循更多的是另一种特定变格,这是联律对诗律的遵循。不遵循的是第二种变格的句型,无论是五言还是七言,却很难见有人运用,而诗律却多有运用,这是联律与诗律的鲜明区别。从遵循的角度而言,对联在某些方面或者说在上下句方面有自身的独特性。绝句和律诗分别有四句、八句,因句子多而处理平仄关系更多于对联的方法;而对联无论长短都只有上下两句相对,处理平仄关系则少于诗的多样性,或许这正是联律对于诗律既遵循又不遵循的主要原因。 对联家吴恭亨生卒年订正 (曾刊于1994年第四期《对联》及《楹联界》杂志) 郑逸梅先生已于1992年7月11日仙逝,亨年九十八岁。而今已不能再来重申吴恭亨的生卒年了,乃借先生早年成果,解长长久之谜,予以披露,以飨联界。逸梅先生骑鲸西去之时,愚曾撰挽联二副,其一即云及解吴恭亨生卒年谜之事,今附缀于尾,亦表敬悼逸梅先生之意。联为: 八十载歇浦挥毫,任说文朋艺友,曾记悔晦生辰而裨传,喜至今朝,解我疑云真补白; 万千言名山述著,尽收纸帐铜瓶,方谈屺瞻往事却终篇,悲从此后,问谁掌故胜于蓝。 景常春·小议联律对诗律的遵与不遵(外一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