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舟大语文创始人刘静波:语文没学到根上,再怎么努力成绩/素养也难上去!

 猫条山 2020-06-25

许多家长、学生都会疑惑,为什么上课认真听讲,下课认真做作业,努力学语文,语文成绩还是难以提高。

许多老师会困惑,除了课堂教学外,到底该用什么方式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方舟大语文创始人刘静波老师认为,语文难学,语文好难学!那是因为没有找到语文学习的“根”,学好语文,一定要抓住读写联通”根。

01

语文教育的“根”到底是什么?

其实,这本是个不是问题的问题,不少专家学者的教育经典论述中对此早有明确阐述。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让孩子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北大资深教授钱理群先生有更为明确、直接的表述:“学好语文有很多要素,但最核心最根本的方式就是阅读”。当下语文教育乃至中国教育出现的种种问题,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从丢失了读书之“根”上去找到原因。

阅读之于语文教育,就如同树根之于枝叶,源泉之于河流,基础之于大厦,血脉之于躯体,灵魂之于生命。语文教育的“根”丢了,语文教育就难免百病丛生、久治不愈了。

02

“教科书”是不是“书”?

或许有人要问:我们的学生一天到晚手不释卷地捧着书在读,怎么说是丢了“根”呢?难道教材不是“书”吗?“教科书”是不是“书”?两者能不能画等号?这正是问题的关键,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科书”是什么,用叶圣陶的话来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也就是说,教科书只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用来指导读写的范本、“模本”。而古往今来人们所推崇的“书”,则是指那些可以“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见识,养心灵”的书(林语堂语)。这些“书”和“教材”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教科书并不是语文课程的全部,语文并不等于语文课本。所以在语文教育中,必须不断加强课程建设,而其重要途径就是读书。相对于语文教育而言,语文课本充其量只是滴水,课本之外则是浩瀚的海洋。

真正的语文教育必须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去引导学生“读整本的书”,把世界当作课本,而不是把课本当作世界。

04

培养读书兴趣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首先,关于“文学”。

在给学生推荐读物时,我们是以文学为主,兼顾其他方面的书籍。我们让学生读书,并非为培养作家,而是着眼于增加人文积淀,提升语文综合能力,进而获得全面、均衡的发展。所以在给学生推荐的读物范围较广,不限于文学作品。

其次,关于“经典名著”。

以“经典”为主,因为“经典是时代、民族文化的结晶。但还要兼顾其他优秀作品,因为读书活动能否开展起来,培养兴趣是第一位的;在培养兴趣方面,读物选得是否妥当至关重要。

古今中外堪称经典名著的作品浩如烟海,有一些作品偏深偏难,不要说孩子,就是成人接受理解起来都有相当困难。如果上来就给孩子推荐这类作品,孩子很可能一下就会呛水,进而产生畏难排斥心理,从此拒绝读书。

有时,学生走近经典要有一个由浅而深、由低而高的渐进过程,这就需要老师去给学生搭一个台阶。

比如:为了让孩子走近《老子》,先让孩子读蔡志忠的漫画《老子说》;为了让孩子走近《传习录》,先把《明朝一哥王阳明》推荐给他们……待产生强烈的兴趣后,孩子们就会一步步走近名著。

推荐一本书后,我们的做法是让孩子径直走进去,完全自主地去读,无拘无束地去读,轻轻松松地去读。这样坚持下来,兴趣就会自然产生。兴趣一旦形成,孩子的读书爆发力就会产生,他们的理解能力、领悟能力、读写能力都会获得令人难以置信地提高。

贪心太重,功利心切是读书的大敌。读书是慢功,习惯和兴趣的培养都需时日。但只要持之以恒,读着读着,难以想象的奇迹就会发生,所谓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04

【方舟大语文之理念】

读写联通,是我们方舟大语文教学和教材编写的理念和一贯做法。课堂上话题出来了,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长短不限,内容不限,写法不限,只让真情实感从心底流出。随后,老师从学生的作文中发现亮点,选出范文,在讲评中真诚赞美,热情鼓励,顺便做一点读写指导。

最后,说说教师因素。

名著阅读活动开展得如何,老师是关键,语文教师决定着语文教育。因此,要引导学生阅读,老师自己首先要阅读,不仅要进行职业阅读,还要对文史哲、时政、经济、社会、心理等领域广有涉猎,以不断充实智库,裨补精神。

除了老师的因素外,引领学生读书还会遇到其他困难和阻力,其中首先是来自家长的阻力。2010年,一位人大附中的老师连续教了8年高三后,空降到初一,去引领孩子开展名著阅读。孰料几个月后,家长的告状信铺天盖地飞到校长手里,家长们众口一词:既然中考只考上千个词语、十几首诗、二十多篇古文,那老师为什么要领着孩子们去读名著?如果孩子因为读书使中考受到影响,没能升入重点高中,这个责任谁来负?声声质问,咄咄逼人。

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召开了家长会。在会上,校长给家长讲了很多读书的道理,还宣读了这位老师就读书问题写给家长的信,最终风波止息,名著阅读活动才得以坚持下来。可见,在关键时刻如果没有领导的支持,开展名著阅读活动会举步维艰。尤其在现有中考方向的“指挥”下,面对严峻的升学现实,从老师、学生到学校、家长都有诸多的无奈。

朱永新先生这样说过:

如果我们的孩子在10多年的教育历程中,还没有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一旦他们离开校园就将书永远地丢弃在一边,教育一定是失败的;相反,一个孩子在学校的成绩普普通通,但是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养成了终身学习和阅读的习惯,一定比考高分的孩子走得更远。

【媒体报道】

教师▪学者▪作家——语文教育专家刘静波老师印象

他是教师,他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教育事业是神圣的,肩负着创造祖国未来的光荣使命;教师的职业是高尚的,播种着中华民族的希望。他手捧书本,勤奋耕耘十几年,三尺讲台,无怨无悔,就为桃李满天下。

他是学者,他从浩瀚的书海中探索求知,用智慧的眼光开拓科学的航道,正因为他有深邃的思想和刻苦的实践,才令他的教法高超,教艺精湛,学生众多,成绩显著。

他是作家,他从童年到青年,从幼稚到成熟,从学生到老师,都有着丰富的生活和不凡的经验,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有开怀的笑,亦有痛苦的泪,他的文字里透着水亮亮的绿意,闪着金灿灿的灵光。因此,他的快乐作文、高效阅读技巧和四大名著课得到了广大学生的喜爱。

作为教师,他像火把一样,温暖着学生的心灵;作为学者,他像沃土一样,养育着思想的大树;作为作家,他像大海一样,激荡着飞跃的浪花。

他就是语文教育专家、方舟大语文创始人、中考状元之师、中学语文现代文高效阅读技法78法创始人、中考高分作文快速技法18法创始人、中考命题趋势课题组成员、中国语文创新教育联盟主席、哈尔滨市青少年阅读与写作研究会会长、首席研究员、黑龙江省暨哈尔滨市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方舟少年文学院院长、方舟少年国学研究院院长、方舟大语文高端培训机构校长刘静波。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灵魂。从上讲台那一天,刘静波老师便精心思考设计每一堂课,结构的严谨,思路的畅达,语言的优美,板示的精妙,乃至每一节的导语,每一次的提问,每一课的质疑,每一堂的总结,都力争做到精益求精。他认为,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应该精一通百,既是学者,又是杂家。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百家之精华,万物之圣灵,既能开口堂上,又能落笔纸间。

为了这种追求,刘静波老师,二十年来笔耕不辍,勤奋钻研。播种太阳,就会收获希望;播种真诚,就会收获信任;播种汗水,就会收获荣誉。他编著了《方舟大语文》(中小学系列教材)、《刘静波快乐作文》(启蒙版、小学版)、《少年必读精短美文》(小学版、初中版)、《中学生考场阅读技巧学》、《中学生考场作文技巧学》、《未来五年初中语文考试(含中考)命题趋势及解题技巧》、《四大名著讲座教程》、《中外名著讲座教程》、《对联讲座教程》、《古代文化常识讲座教程》等50多部教学著作,创作了200余万字的小说、散文等科普和文学作品,多次获奖。这充分体现了他作为学者和作家的人生追求。

随着时间的流动,他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他,不仅是一名教师,而且倍受学生爱戴;他不仅是一名学者,而且著述颇丰;他不仅是一名作家,而且声名远播。

他,

刘静波,

一个普通的名字,

始终用那不凡的思想,不断的创新和不懈的努力创造着阅读作文教育的神奇。

本报记者 赵颖

(原载《哈尔滨日报》《名师在线》专栏)

COOPERATIO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