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风千里丨我在江南过端午

 静雅轩345 2020-06-25
粽子香,香厨房。

艾叶香,香满堂。

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

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四大节日之一。“端”的意思是“始”、“初”,所以端午也就是初五。“午”是因为夏历以寅月为每年第一个月,所以五月就是午月。和气候节律的节气不完全一样,我国的传统节日,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天体、植物和人类生命积累的基础上的形成的文化感悟,是一套文化规范构成的时间节点。

今天是端午节,欢迎大家来上博过端午,也欢迎大家在“春风千里——江南文化艺术展”中找“端午”。


端午吃什么


向上滑动阅览

上海浦东民谣

正月里来闹新春,逢熟吃熟真开心,年糕吃罢吃圆子,荠菜圆子肉馄饨。

二月里来时鲜多,早燕竹笋炖腌鲜,枸杞藤滋味要比马兰好,莴苣笋碧绿脆嫩嫩。

三月里来是清明,韭菜摊蛋敬客人,黄花鱼中和大蒜,菜花甲鱼肥墩墩。

四月里来小熟到,草头摊粞装尺盆,海中香蛳味道崭,炒麦粉吃得香喷喷。

五月端午吃枇杷,新芦叶粽子角叉叉,炒盐豆相配茶淘饭,咸菜要炒寒豆沙。

六月天气热难熬,嘴干喝点大麦茶,黄浆摊饼吃到珍珠米,黄金瓜吃到大西瓜。

七月天气云又见,采腰菱蹲在河滩边,崇明芦粟挽来吃,要比西塘甘蔗甜。

八月新粳登了场,沙粳白米香喷喷,新米粥要配毛豆节,糖沙芋艿回味甜。

九月西风捉蟹天,蟹簖蟹网接连起,捉着小蟹自家吃,大蟹还要卖铜钿。

十月金秋好收成,田里蔬菜样样齐,嫩绿荠菜新上市,咸肉菜饭滋味鲜。

十一月天气冷嗖嗖,青梗菜吃到油塌棵,黑油墩菜要浓霜打,冰胶豆腐装暖锅。

十二月到过年忙,买鱼买肉乐陶陶,慈姑地栗两盆装,腌鸡腊肉鱼杂汤。


中国人根据不同时节的物产决定餐桌上的菜肴,节日的食品寄托着我们美好的愿望。食品的结构总是因为形式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所以它有社会性、民族性、传承性、季节性。

宜兴窑紫砂象生小品

近代(1840-1949年)
尺寸不等
上海博物馆藏

农历五月初五,时值艾叶飘香,石榴花开之际,家家户户吃着粘韧甜香、清凉爽口的粽子,别具风味。关于端午节吃粽子的传说也很多,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中记载了民间用茭白叶包裹黍米制成“角黍”,这便是那时候的粽子。但在屈原传说与端午节相结合之后,粽子就被认为是纪念屈原的食品了——人们投粽入江,以防恶龙吃掉屈原的尸体;自己吃着粽子,缅怀这个伟大的诗人。

包粽子



端午演什么



在中国,端午节除恶厌胜的巫术性主题发生最早。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演变中,端午节渐渐成为一个拥有巫术层面、纪念层面、体育娱乐层面、情感层面和审美诸层面文化内涵的复合型节日。端午节自古就重视演戏,并被搬上舞台,成为戏剧故事背景和戏剧表现情节。

明成化年间说唱本

明成化(1465-1487年)
纸本
各纵26.8厘米 横15.9厘米

上海市嘉定区宣昶夫人墓出土
上海博物馆藏

元杂剧《四丞相高会丽春堂》、《阀阅舞射柳捶丸记》等都以端午为背景,表现北方端午蕤宾佳节的习武风俗,但影响不大。与端午节有密切关系且今天依然能够广泛演出、不断改编、受到人们广泛追捧的,首推白蛇故事剧。清代《雷峰塔》第十六出即以“端阳”为名。与元杂剧“男儿武士”端午相对应,白蛇故事剧表现的,正是古代中国南方的端午风景和民俗风情,充满着旖旎的女儿情调。

景德镇窑青花五彩西厢人物故事图觚

清顺治(1644-1661年)
高44.8厘米 口径21.3厘米 底径14.4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演唱白蛇故事的戏曲演艺种类繁多。自南宋以来,话本、宝卷、鼓词、弹词一线传承,今天的昆曲、高腔、梆子、滩簧,苏州弹词、杭州杭曲(评词、琴书)、宁波走书、舟山滃州走书、镇海蛟川走书、绍兴莲花落、鹦哥调、温州鼓词、金华道情等,都能表演白蛇传,有的只是路头戏、幕表戏,有的只是口头传承的民间文艺。白蛇故事剧里不止一个节日,先后有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作为时间背景,而以端午为中心,端午是白许婚姻的转折。这个故事以杭州西湖为中心地点,以苏州、镇江为半径,再加上白娘子与小青的出生地四川峨眉山,这几个地点都在南方。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各地收集到292篇白蛇故事新资料,其中浙江省155篇,江苏省63篇,占了全国的绝大多数。


端午“辟”什么



最早的端午节其实是全民卫生日。这一天要打扫卫生,除虫,是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因为五月各种虫豸出没,温热潮湿的天气也利于病菌疾病的传播,对人的健康产生不小的危害。所以端午节的一个重要习俗就是兰汤沐浴,小朋友也要带五毒香囊驱虫,家家户户插艾草菖蒲驱邪避毒。

香囊
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但这个“兰”不是现在的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 有香气, 可煎水沐浴。发展到后世,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

景德镇窑青白釉镂空香熏

北宋(960-1127年)
通高11.0厘米 口径11.4厘米
安徽省合肥市东郊北宋政和六年(1116年)
包绶夫妇合葬墓出土
安徽博物院藏

艾草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艾草叶可以在端午时与菖蒲叶、桃木枝、大蒜一起悬挂在门上用以镇祟辟邪;还可以做“艾虎”,即用艾枝艾叶编成老虎的样子,或者在布帛剪成的老虎上粘艾叶,也是用以张挂驱邪的。菖蒲与艾草一样,也是仲夏时节的特殊物品,农历五月菖蒲成熟,叶片呈狭长剑型,方士们称它为“水剑”,也称“蒲剑”,说是可以斩千邪。所以人们在端午节悬菖蒲叶于门上,或用菖蒲浸制药酒。

端午斗草

用雄黄酒涂抹小儿面颊耳鼻,是端午节一项很有特色的仪俗,叫做“画额”。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用来驱邪。同时还会给小孩穿虎头鞋、戴虎头帽。

额头画“王”



端午玩什么



“龙舟竞渡”也叫“赛龙船”,是端午节中最富有节庆气氛的一项集体竞技活动。从起源上讲,龙舟竞渡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产生,发源地在江南水乡,最早为民间流行的一种禳灾仪式。屈原传说进入端午节之后,人们便说,驾龙舟是为了抢着打捞解救屈原。随着历史的发展,赛龙舟也就慢慢从民间习俗演变成了体育竞技活动。


古时上海风行以黄浦江为中心的端午龙舟竞渡,清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中这样描写:“鼓角声中焕彩游,浦江午日闹龙舟。红儿绿女沿滩看,看客多登丹凤楼。”竞渡地点在旧时上海城东,相当于今南外滩。丹凤楼在城东万军台上,“丹楼远眺”为沪上八景之一,丹凤楼高三层,最上层为魁星阁,居高临下,可俯眺黄浦江,龙舟彩船,尽收眼底,为端午竞渡最佳观赏点。民国初年,该楼拆除。

颜文樑 黄浦江夜航图

1960年
木板油画
纵47.0厘米 横59.5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本文文字内容、手绘插图整理自上海博物馆编《国民节日讲义》《国民过节手册》)


换·展·公·告

6月29日,“春风千里——江南文化艺术展”将告别(五代)董源《夏山图卷》,迎来(明)文俶《花鸟草虫图册》,请大家期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