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秋战国时期山东的东夷,究竟是怎样消亡的?

 渐华 2020-06-26

东夷是对中国东方各族的泛称;在远古传说时代,东夷环渤海而居,南至于海。先秦文献中的东夷,专指今山东省及淮河以北东部滨海的那些非华夏方国和部落,即分布于今山东、苏北、淮北地区。故今山东省境为东夷起源之地区,也是夏、商时期东方诸夷的核心地区。

“东夷”之称谓,在西周金文方正式出现。在整个西周时期,东方诸夷均为周王朝的劲敌。周成王元年(公元前1063),三监(武庚、管叔、蔡叔)联手叛周,联结东夷群起反周。摄政的周公旦亲自东征,不到二年便平定了叛乱,诛杀武庚、管叔,放逐蔡叔。随即周公继续向东方用兵,先后灭掉奄(今山东曲阜旧城东)、蒲姑(今山东博兴县东北)等东方五十余国,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周王朝的势力遂东至于海。周公东征虽涉及过淮夷,但重点的打击对象则是今山东境内的东夷,致使今山东境东夷势力一蹶不振。为了有效控制东方、防止东夷坐大,于是周王朝又分封诸侯大国以镇抚东方。周以东征所灭蒲姑之地封太公望,建齐国,都营丘(后称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旧临淄北),封地为今山东北部;以东征灭奄之地封周公旦,建鲁国,封地为今山东西南部。齐鲁两大诸侯国雄镇东方,以华夏文明开发之、化育之,东夷地区日趋安定,有效地巩固了西周王朝对东方的统治。

降至春秋时期,在鲁国附近尚存在太昊(东夷族首领)的后裔任、宿、须句、颛臾等风姓小国;在今山东境内还有少昊(东夷族首领)后裔莒、郯、谭、费等国。他们与诸夏通婚、会盟,在与楚国的争霸斗争中,他们主要是依附齐、鲁,被认为是诸夏的同盟。他们虽然还保留一些东夷习俗,实际上已是与诸夏即合而未化;至战国时,今山东境内的东夷华化已基本完成,夷夏间的差别逐渐消失,融合于华夏民族之中。东夷为华夏先民的重要来源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