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学与不以为然

 chunjiangmy 2020-06-27
【提要】科学精神首先是质疑与批判,离开这样的精神,只会对权威盲目崇拜,不可能有任何形式的创新,更不可能有真正的科学发现与进步。


 
大学期间学习《病理生理学》的时候,发现细胞转运钾离子的机制存在问题,该机制在两个不同章节都有叙述,但明显存在矛盾。为了弄清楚到底哪种机制更正确,我在图书馆查了不少资料,最终发现依然存在矛盾。当时学习的《病理生理学》教材是人卫的教材,这是最权威的东西。如此权威的东西却出现如此矛盾,让尚处于接受知识阶段的我大为不解。接下来我做了一个胆大妄为的行为,我写了两封信分别发给两个章节的作者,将发现的问题告诉他们,希望有一个明晰的解释。读过医学本科的人都知道,参与撰写人卫版本科教材的人都不是凡人,尤其早年的那些作者,几乎都是学科的创始人或者奠基人,如果放到今天绝对都是院士。给这样的大科学家写信质疑是需要勇气的,要知道,当时的我不过是一个大三的学生。而我发现了问题,且有真凭实据,这便相当于掌握了真理。有了真理自然有了底气,于是信便勇敢地发出去了。不久后我收到了两位作者的回信。信中他们首先假惺惺地地对我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做了表扬,然后不约而同地告诉我,两种矛盾的说法都有道理,都可能是真的。“但是,由于进一步的研究存在限制,无法证明最终到底哪一种情况是正确的,于是便有了矛盾的结果。这是医学研究中经常遇到的东西,叫假说。”两位作者继续告诉我说:“作为教科书,科学与严谨是第一位的,这个矛盾的存在显然既不科学也不严谨,这正是教科书需要不断修正改进的原因。在下一版中我们将把您的提醒考虑进去,做更科学严谨的论述。”两位作者的态度令人动容,至于新一版的《病理生理学》有没有做改动我没有再关注。讲述这个故事的目的是想聊一下我当时的感受。说实话,我并没有因为二人的解释而更清楚,恰恰相反,我因为这样的模棱两可而迷茫。我印象中,科学不应该是那种模样。
 
在接受知识的早年,很多人都会与我有相同的感受,认为写在教科书上的东西都是真理,都是不容质疑的东西。于是很多学生都会不假思索地背诵牢记,以期望获得很好的考试成绩。对于教育这个行当来说,给学生肯定的知识和答案毋庸置疑,因为学生学习的目的首先是获得既往的知识。但是,这样的做法无形中害了很多人。害人的根本原因在于,很多人从此养成了只懂得接受而不知道怀疑的习惯。这习惯有可能让人终生都沉醉于对权威的膜拜中,不思进取,最终成为最模范的庸医。
 
像所有的医学生一样,我曾经也是权威的崇拜者。在我眼里,课本里写的东西都是真理。在讲台上给我们讲课的老师,即便是个助教或者研究生,我都会觉得他们讲的是最科学的道理。但是,两位的来信却让我突然间不敢再相信我的眼睛,而随着学习的进一步深入,更多的东西开始让我质疑。这样的质疑在四年级的某一天到达巅峰。我记得很清楚,那是一节《外科学》课程,一位戴着厚厚眼镜的博士给我们讲课,课堂上他竟然“大放厥词”说:“药店和药房里有数不清的药品,但是,我要告诉你们一个事实,这些药品中绝大多数都没有任何作用。”
 
医学生在大四的时候正处于一种懵懂的傻状态,对看病这项工作似懂非懂。尤其当大家才学了《药理学》、《内科学》、《外科学》的时候,对药物的作用本来是笃信无疑的。如果真如那位博士所言,药物中很多都没有作用的话,《药理学》不成了笑话?内科医生不都成了江湖郎中?自从学医之后,可以说,对我触动最大的记忆就是这个博士的话。我十分清楚地记得我当时的反应:手心发冷,开始怀疑将来的职业,甚至怀疑人生。
 
在当时的语境中,我是很难知晓博士言语的对错的。但很显然,这番话让人更加怀疑教科书上写的内容。很快到了实习阶段,当我真正有机会接触病人,开始自己的医生生涯时,那个老师的话在我的医学实践活动中开始被一一验证。我终于明白,原来很多维生素没有用,很多营养药没有用,很多抗菌素没有用,很多其他药物一概没有用。再后来,当我读了三年硕士、三年博士,又做了两年的博士后之后,再回忆起当初那位博士的话,感觉他才是权威,他道出了绝对的真理。
 
人是一种好奇的动物,大家渴望探寻知识与真理。而在大家没有掌握太多知识的时候,总倾向于将某些人视做权威。而人的精力有限,接触的事情有限,了解的知识有限,很多时候大家只能知晓所谓权威的某些光辉伟大的片面,并不清楚正中的对错,于是便有了盲目的膜拜。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大家会发现一些权威的东西并不全是真理。而等到掌握了更多知识时,大家甚至会发现很多权威几乎是骗子。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每个人在不同领域中都会有某些经历,让大家突然间发现某个权威果真就是个坑蒙拐骗的家伙。
 
如何识别骗子?答案大家都清楚,那便是多读书。在医学这个大学科面前,普通民众没有读过医学书,连一丝医学常识都不懂,于是便不懂得识别,分不清谁是骗子,他们是骗子们最心仪的人。骗子们频频出没于电视上、报纸上、网络上,专门欺骗这样的人。读了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博士的人,会有不同机会接触不同等级的权威,他们不仅接触这些人,还会在不经意间了解这些权威最不想让他人知道的底细。于是乎,各种权威的光环便会在大家眼中不同程度地纷纷陨落:本科生的心目中会只剩下某几位大医院的主任那样的权威,硕士心目中会只剩下某几位著名医生那样的权威,而等读完了博士,如果依然将某位医生当做绝对权威的话,书一定是白读了。
 
科学史上有很多公认的权威,比如牛顿,读高中的小师弟师妹们谁也不敢说牛顿不是权威。但是,当爱因斯坦开始怀疑一切的时候,当我们伟大的老中医开始用量子膏药治疗蛋疼的时候,牛顿还算是权威吗?牛顿同学的不幸经历揭示了一个绝对的真理,那就是说,科学是杜绝权威的,任何权威都十分相对。如今连时间都不绝对了,绝对的权威怎可能存在?所以做科学需要有一些优良品德,最基本的品德应该是质疑,也就是批判。离开了批判与质疑,便不会有创新,不会有进步,更不可能有一切形式的文明。
 
我是一个胸壁外科医生,专门做各种胸壁外科手术。在这些手术中,胸廓畸形是重要的治疗内容之一。而在胸廓畸形中,漏斗胸被认为是最常见的病种。很多医生和患者对这种疾病都十分了解。正因为了解,很容易让大家知晓其治疗的概况。
 
在过去的20多年中,NUSS手术几乎一统天下,被公认是治疗漏斗胸的标准术式。既然被公认,NUSS医生便成了大家心目中的绝对权威,国内做NUSS手术较多的医生也被捎带着当成了权威。权威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是神圣的,不容质疑,不容批判。而他们的行为也分分钟彰显了对质疑与批判的排斥。他们不仅频频出没于各种学术的空间里以权威自居,还十分自信地写出了所谓的共识,他们定了许许多多的规矩,他们不仅是权威而且是执法者,连医患纠纷时都要遵循他们画出的条条框框做判决。这样的做法科学吗?在盲目崇拜权威的民众心目中,不仅科学而且公正。但是,一旦真正了解了他们的底细,则几乎都是笑话。
 
客观地讲,NUSS手术并不完美。如若不然,全球的医生便不会绞尽脑汁做改良NUSS手术了。既然那么多医生在做改良,何来的共识呢?而更为可笑的是,有的医生竟然开始动手写指南了,而且还大言不惭地发表在核心期刊上。自己连手术都做不利索,竟然好意思指南别人的手术。这真是一朵朵狗尾巴花般的奇葩。

(NUSS手术由美国医生NUSS发明,由于该手术具有诸多优点,一经公布立即风靡全球,很快成了治疗漏斗胸的标准术式。但是,像其他任何一种手术一样,这种手术并非十全十美,它同样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因对心脏造成损害而潜在的致命风险,就是其最大的缺陷。如果一种手术动辄会伤人性命,这绝对不是好手术。如果有人自恃做了很多这样的手术就以为自己是权威的话,就太可笑了。)
 
在很长的时间里,我们也一直在做改良的NUSS手术。而很快我们发现,这样的改良并不能解决真正的问题。为此我们开始挑剔,开始批判,开始质疑手术的基本原理,于是便有了大家都知道的Wang手术。如今该手术已经深入人心,成了NUSS手术之外的另外一种选择。

(Wang手术是完全不同于NUSS手术的新术式,因批判NUSS手术而问世,于2018年10月23日正式公开。由于该手术克服了NUSS手术的所有缺陷,尤其是消除了NUSS手术致命的风险,使漏斗胸的外科治疗实现了革命性的进步。与NUSS手术相比,该手术更简单,更安全,更有效,因此成为最受欢迎的新术式。)
 
经常有朋友问我:这样的手术为什么别人想不出来,而偏偏是你?我的回答是,那是因为秉持了一种最令人不爽的质疑精神,我们没有人云亦云,我们十分挑剔,我们懂得批判。因为质疑,我们发现了NUSS手术最大的问题;因为批判,我们发现了崭新的方法。仅此而已。
 
Wang手术的发明,只是我们质疑与批判过程中的一个小插曲。在我们平时的工作中,我们始终在批判,在质疑。不仅质疑别人,也在批判自己。
 
胸壁外科的概念由我们率先提出,我们建立了第一个独立的胸壁外科,第一个胸壁外科研究所,建立了中国胸壁外科联盟,我们逐渐完善了胸壁外科的理论体系。胸壁外科的出现,意味着一个崭新的临床专业问世。这个专业问世本身也是一个不断质疑与批判的过程,是对传统胸外科的批判与质疑。有批判和质疑,就会令人不悦。我知道很多胸外科所谓的权威因为这个专业的出现而不爽,有人总是怀着十分酸楚悲痛的态度打量这个专业。
 
我们做自己的事情,看自己的病人,从来没有想冒犯任何权威。不过我很想说的是,大家都是外科大夫,自己牛与不牛不是靠吹牛的X决定的,靠的是开刀的手艺。那些所谓的权威们,开刀的手艺真的比其他医生了不起很多吗?如果有人觉得自己真的是权威的话,最应该知晓自己吃多少拉多少。当别人把你当做权威的时候,假装谦虚一下是一种美德,千万不要真以为自己代表了真理。牛顿都不再是权威的时代里,每一个人都不要把自己当做权威。那基本上是笑话,像老赵的小品般可笑。
 
马上过年了,不能说太多令权威们不开心的话了,但公道话还是要说的。本文的目的是聊科学,最后要总结一句,真正科学的精神应该是不以为然的精神。玩味一点,洒脱一点,叛逆一点,烦人一点,说不定你会是下一位高中生心目中的牛顿。
 
(王文林,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胸壁外科主任,微信号:wangwenlinzhure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