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好“读书” 我的幸福人生之一

 昵称32901809 2020-06-27

最近,网上火传:“人生不过一张A4纸”。意即在一张A4纸上,划上“36×30”的方格,共有1080个。以一格代表1个月,涂上“绿、红、蓝”三种不同颜色。其中的“绿色”代表读书,是人生“幸福”的底色;“红色”代表工作,是人生“幸福”的价值;“蓝色”代表生活,是人生“幸福”的护身色。人的一生,身心健康是基础,然后要“活到老、学到老、永不老”;为社会创造“火红”的生命价值;尊重规律,享受本源的生活。

读书,全世界都在行动。纵观古今中外,大凡向上、向好的国家、民族、时代、家庭和个人,都会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针对当今世界的时局,早在上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终生学习”的号召,坚持学习要从“摇篮”到“坟墓”。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不乏崇尚读书的榜样,故有教育家曾形象地比喻:坚持读书学习,是给自己挖“蓄水池”。读书少者,犹如“麦壳”或“牛脚印”里的水,容易满,干的快,所以“书到用时方恨少”;读书多者,犹如“池塘”或“溪流”,尚可“满腹经纶笑谈中”;而要做到“宰相肚里能撑船”,那更需刻苦攻读,汇涓成海,积水成渊,长此以往。才可达到“胸藏雄兵百万,心有气象万千”“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的境界。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是孔子开创私学,百姓才有读书的可能;是科举开考,平民才有升迁的空间。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千百年里,一般百姓想要读书,难于上青天。直至新中国成立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教育才开始体现人民性,百姓才有读书希望。但要读好书,还需一个渐进过程。如我虽是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但读书的经历还是富有戏剧性。我曾在《创造没有贫困的世界》(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4版)一书中回忆:

我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幸运地享有平等接受基础教育的社会环境,也有勉强可以供给我读小学、上初中的家庭条件。可当我打开孩童的记忆:那时候读小学、上初中的条件还极其艰苦,上学的感觉没有理想中的美好。我是1962年上的小学,从家到学校单程大约要走3华里的路程,每天都要穿过弄堂村庄,走过桔林田野,经过小桥流水,往返于家和学校之间。小学的校舍是一座孙姓祠堂改造的,内有一个很大的天井。教室设在四边的边房里,隔墙是厚厚的竹帘,窗户狭小、光线灰暗,内空很高,关不住老师上课的声音。夏天很风凉,冬天很寒冷。校舍条件虽差,但很幸运遇上一批很好的老师。老师们经常家访,家长对老师既尊重又客气,他们的交往非常纯真和谐;老师对学生满满爱心,每天都会满面春风,很少见到扳脸训人的场面;再是老师教学非常认真,对学生一视同仁,要求严格;“三笔字”都写得很漂亮,尤其是老师的毛笔字,简直可以给学生临帖。

“文化大革命”造成的社会混乱,带来了学校教育的无序。我们小学没有毕业就辍学务劳,到了1970年春,才上了初中,校址选择在“瑶头山”上破旧的“老佛殿”里。校园座南朝北,北面有延绵的低丘山坡,南面有一望无垠的麦地稻田,东面有长年碧绿的椪柑桔树,西边有粼粼碧波的水塘。校舍的东面还有四棵几人合抱的大樟树。我的家距离学校单程有5华里,学校不能住宿和吃饭,每天往返要走的路程有20里。但精神上愉快至极,一点感觉不到苦,反而感觉每天都很快乐。究其原因:其一,家有父祖辈经常用真切与朴素的语言鼓励与嘱咐: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辈的鼓励、表扬与嘱托可以化作无限的学习动力。其二,农村环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那时能读上初中,也算是村里“秀才”了。尊重知识可以激发无限的学习动力。其三,童年的身心愉悦唤起了恒久的、美好的学习冲动。

长大后我才明白:小学、初中的教育环境对人的成长,乃至一辈子的生活态度都非常重要。“父启其智,乃识乡邻”。父祖辈们的谆谆教诲、和谐的乡亲邻里关系、尊重知识的人文环境、心旷神怡的自然环境等都是极其重要的教育内容,都构成现实的、具体的、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尤其是天地自然、神奇造化在基础教育中应该发挥极重要的作用,以前如此,当今也该如此。

一个人所处的时代及其对应的社会生存空间是难以选择的。在物质贫乏的年代,我们这一代的农村孩子只能接受艰苦条件下的教育。但是面对极其恶劣的学习生活条件和并不顺理成章的一切,大家没有太多的牢骚怨言,而是展现出饱满的精神状态。例如,我们读初一的那个冬天,下了一场大雪,积雪把由“佛堂”改造成的“教室”一角压塌了。校长是一个用心办学的人,为了不让学生辍学,他利用寒假、春节的休息时间走村串户,发动周边村庄的干部和学生家长以及全体师生参加义务劳动,修建新的教室。学生每天上学,都要先去离学校很远的溪滩里捡挑一担鹅卵石当“作业”。为了感谢大家,校长总是笑咪咪地站在学校大门口,一方面进行晨检,迎接师生;另一方面是在检查师生完成任务的好与差。春去夏至,经过全校师生和周边群众半年的艰苦努力,到了秋季开学,我们又重新坐进虽然简陋但可以遮风避雨的新教室。艰苦的环境给人们造成困难和障碍,但是挡不住大家的志气和勇气。风雪造成的困难,最终被师生们的志气和勇气克服了。我经常在想:人在处理“物质与精神”关系时,不应该忽视精神的巨大价值,教育沃土需要人与人之间的挚爱感情,人与自然之间的温良相处,社会纯真风尚的涵养等。人的心智演化是需要与自然紧密联系的。恬静的旷野可以带来人的宁静心境,明净的池水可以影射人的心灵,翱翔的苍鹰可以激励人的意志,清澈的泉水可以洗涤人的俗念。“田园牧歌”式的农村文化中有着极其丰富的教育资源,这些资源可以孕育生命自由、让生命快乐地成长。

我所经历的基础教育是不完整,小学、初中没有像模像样过,读了一年半的初中,又被推荐到航埠中学去读高中,又是春季班,又是两年,都谓之“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在那个年代对于老百姓而言,“有书读”很有困难;要想“读好书”,还是看不到希望;等到改革开放后,才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尽管学校是读书的象征,但它并不代表读书的全部。其实,离开学校的读书更为重要,边工作边读书,边生活边读书,那是一种幸福。曾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在农村中学任校长,自己带头读书,办好图书室,带领教师、学生读书,收效丰盈。后来有机会到衢州一中任校长,我将成功经验做了复制迁移,鼓励教师多读书,将读书当作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在《教育的沉思与遐想》(《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11版)一书中的记录:

教育工作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博大而高远的精神,一种充实而圣洁的灵魂,一种虔诚而温馨的情怀和追求完美的人生信念。以前,我曾与青年教师探讨分析过这样的问题:分配到学校的教师,其知识、水平、能力都不错,进校时都怀有才情抱负,想干出一番事业。然而,在他们中有幸雄飞高举、如愿以偿者的却不多。究其原因,是那些刚走上岗位的年轻同志容易屈服于生活的压力和物质利益的引诱,过多地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色彩纷呈的世界,而关注自己内心世界不够。长此以往,结果是精神世界日益空虚或萎缩,只看到一个忙碌不休的躯体,没有留下时间来涵养自我的灵魂和精神。要在两个方面找到平衡,其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读书。读书是促进青年教师人生发展和工作成长的最好途径。

首先,读书可以改变教师的现状。常读书的教师,能将自己成为一个巨大的“磁场”,走到哪里,中心就随之迁移。在教学过程中,真有“胸藏万江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的大千气象;在课堂上引经据典,妙语连珠,以知识的充实和心灵的共鸣震撼学生。

其次,读书可以提升教师的精、气、神。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在《论学问》一文中说:“学问能陶冶人的性格。”“历史能使人聪慧;诗歌能使人灵秀;数学能使人精细;自然哲学能使人深沉;伦理学能使人庄重;逻辑和修辞学能使人善辨。”衢州籍著名学者叶朗说过,人生追求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俗物层面——生活中的琐事,是人性所必须;二是事业层面——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所必须;三是审美层面——具有超功利性,是灵魂所必须。三个层面互相影响,“俗物”是基础,“事业”是核心,而“审美”是灵魂的升华。

再次,读书可以增长教师的灵感智慧。如果把现实中的教师分为四类:一类是“庸师”,习惯于加班加点、题海战术,考试当作法宝;二类是“经师”,很有学问,但没有智慧,没有教书育人的担当;三类是“人师”,既关心学生的学习,更关心思想品德、学习习惯等,不仅言教,而且身教,做到身教重于言教;四类是“导师”,能用自己的灵性、悟性、创造性,去激发孩子们的灵性、悟性、创造性。而要摒弃“庸师”,改造“经师”,修炼为“人师”,成长为“导师”,那就需要认真不懈地读书学习、思考历练。正像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要求的那样,“每一天都要用智力财富来丰富自己,”其途径就是读书。

这篇文章篇幅有12000多字。2005年被著名教育家吕型伟先生推荐在上海《世界教育研究》全文发表,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共鸣。

把读书当作幸福,是我矢志不渝的目标。小学三年级时,就被表彰为全县的小学生读书标兵;在航埠中学读高中时,曾以全优成绩完成学业,成为学校的标兵;在衢州师范读书时,也被表彰为“雷锋式好学员”等。后来能够不断赢得进步机会,也是得益于读书。1997年我离开一中时,图书管理员跟我说:“据我统计,你在学校的10年,每年借书、读书都是排在前列”。作为老师、校长该读一些什么书呢?我的想法是,刚刚入职,要读专业书,增加专业知识的深广度;接着再读教育理论书,寻找把握教育工作的规律;然后读点闲书,由各自的兴趣爱好来决定。

旅行,是心的阅读;阅读,是心的旅行。“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人生在世,即使你没有“活到老、学到老”境界,但一定要有坚持读书的习惯,坚守好自己生命中的“绿色”。

好好“读书”,这就是我所要追求的幸福人生!

(作者/姚宏昌 浙江省副总督学,衢州学院原副院长、衢州市教育局原局长,浙江省浙派教育生态科学研究院、『浙派教育·家』书院常务总顾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