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品”字型大院的南侧房屋,是知青油房、厨房和餐厅。油房门口东边的墙壁上,有白底红字的毛主席语录: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映衬出当年的环境意味,东西两侧的麻花一样织着方格的树枝,已发出了绿芽,告诉穿行在院子里的人们,这是在春天开始不久的时光里。语录的北边,也是院子的西南角,是一座用碎石垒起来带有三级台阶的水井,井口和井壁全用水泥石头垒砌,井旁架着汲水的辘轳,长长的井绳拴着水桶,放置在井台边,里边的水清冽甘甜。 来到油房,里边摆放着三四台压榨机、炒参机和几口高个瓷缸,门口还放着压力泵和发电机,以及油柜。中间立着两个由红砖垒砌起来的方形柱子,一直到屋顶,上面写着“抓革命、促生产”的正体毛笔字,紧靠柱子东侧的,是一个锅台,上面支着一口五印铁锅,炉灶里正在燃着火红的炭火苗,旁边的四口瓷缸并排着,盖着盖碇,仿佛看见当年支青们在这里挥汗如雨连夜加班榨油的景象。在锅台东边,是支青们的厨房和餐厅。 这个锅台除了用来榨油外,还是支青做饭的惟一地方,既得做饭熬粥,又要用来炒菜或熬菜。饭菜做好了,就端到和厨房相连通的餐厅靠近东墙壁的平台上,在那里他们一日三餐。站在餐厅这个用来当餐桌的支架平台边,仔细聆听,似乎还有当年他们吃饭时的说笑声或涮洗锅碗瓢盆的叮当声响起来,飘进耳朵里。 出了知青餐厅,门外边就是那棵老梧桐树了,碗口粗的躯干标明了它的年龄,最后一批知青能认识它,它也能听见他们当年的说笑声。此时树冠已如华盖,枝杈伸张着向天空,和穿行在这里的参观者,述说着当年支青的信息。我看见一个穿了水红色风衣的年轻女孩,走过去拉起了那根铃绳,仰望着放置在树冠枝杈里的钢铃,用力摇响了钢铃,声音顿时弥漫在整个知青馆里,响彻在每一个参观者的心里。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我想起了这句话,再次来到那座铜塑雕像前,临近晌午的阳光更加灿烂起来,印在上面泛出了明亮的青铜光泽,三个支青像活了一样,表情更加刚毅和坚强,走下雕塑像座,在院子里走动着,和经过他们的每一个参观者打着招呼,聊起了家常,亲切地交流着。这多么像经常来岔河,看望老乡的支青呀,我想,他们不就是老梧桐树引来的凤凰吗? “已有岁月可回首,且以真情共白头”。纯朴善良的岔河村民视知青如亲人,教会了知青各种生产和生活的技能,知青扎根岔河,渡过了“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把城市文明撒播在岔河村的每寸土地上,在当今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已经生根开花和结果,成为市级美丽乡村示范点。 5 我没有经历过支青生活,但走进支青馆的每个展厅,看到的每一张图片、每一段文字、每一件旧物、每一个场景,都有强烈的“带入感”。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了一回,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特殊岁月里,发生的一个个活灵活现而又发人深省的故事。 热情厚道的岔河村乡亲,用自己质朴的感情怀念着知青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用自己的真情实意记录下知青生活的点点滴滴,岔河支青馆,正是对此作出的最好诠释,让我发自内心地感动,感谢岔河村众乡亲对当年知青的牵挂,知青不会忘记他们。我和同学走出支青馆,坐进车里,车子在村南的公路上往西行驶。 西建说,你注意了没有,岔河村绕着河流建,这条河围着村子转,亲密如一家人。我眼前一闪,这河流不就是当年支青的影子吗?村子离不开支青,支青怀念着村子,反哺着村子。下午回日照的路上,媳妇仍开车,因为中午在西建那里相聚,我和钰仁,还有廷彬,都喝了杯酒。 坐在车里,午后橙色的阳光映照进来。我在微信朋友圈里发了一组参观支青馆的照片,起名“岔河,一个熟悉的名字”,不多会儿,我老家的三叔刘鑫,在北京回复说“还以为是刘家岔河大队呢”,我说,此岔河,乃时代“新愚公”,非彼岔河也。 2019/04/1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