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文人画历史延袭保持了中国文化哲学特征

 法厉无边 2020-06-27

本篇是上篇《从“道家思想”中提取“中国文人画”的哲学文化基因》的下篇。

中国文人画的定义范畴

文人画的形成大约有如下三个前提条件:

第一,大批官吏文人以书法工具、材料、书写效果应用到绘画实践中,形成书画同源的艺术语言特征;

第二,社会存在自由文化氛围和把玩古玩文物的流行风气;

第三,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了绘画功能的转变,从以前的官府纪事、墓葬颂赞等上层建筑需要转向民间世俗、实用和欣赏的艺术韵味、阶层个性的需要。

文人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一个形式分支,有别于官庭院体画和民间世俗绘画的一个特别的艺术体系。主体是文人,文人也是仕途官人士大夫;毛笔书写、水墨绢纸为介质手段;承载中华文化传统信息的绘画为客体。

绘画艺术学者对中国文人画的历史延袭

陈师曾先生对文人画的界定基本被美术界所认同。他在《文人画之价值》一文中提到:“文人画即画中带有文人画之性质,含有文人之情趣,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工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情,此之所谓文人画。或谓以文人作画,知画之为物,是性灵者也,思想者也,活动者也,非器械者也,非单纯者也。”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的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它不在技法上有所区分,而是中国绘画山水花鸟人物大范围的绘画。而且画中具有哲学性、文学性和抒情性。

学者俞剑华评述说:“中国画约可分为两路,一路是职业画家的专业绘画(即院体画和工匠画),一是说业余画家的文人画。职业画家重法度,文人画家重气韵;职业画家重物质,文人画家重精神。”

特别是山水画从人物绘画中剥离出来,使文人在绘画形式上得到极大的自由解放。画家可以松开双手,解放思想,不必拘于现实的约束去绘画。为后来的文人画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国文人画历史延袭保持了中国文化哲学特征

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唐人摹本英国馆藏

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的观点,使绘画从形似引入神韵,不求形似而韵味无穷。中国画对“气韵生动”的神韵作为绘画主要表现形式。

南朝宗炳以山水明志,《画山水序》:“圣人以神法道,山水以形媚道。”充分体现了文人画与自然之道的辩证关系,以及文人触景生情的自娱心态。

中晚唐时期是文的初发期,诗人王维以诗入画,为后世奉为文人画的鼻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水墨相融,以墨计彩。展现了文人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

两宋时期是文人画的形成期,“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京)以书带画,并对文人画理论有过论述,但因为是形成期,理论和实践并不成熟。更多的是对王维的水墨绘画有所继承和发展。宋邓椿《画继杂说》:“画者,文之极也。”也是说明对画是文的延续。

苏轼也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意气是指溢于画面中的内蕴之气,是对艺术形象神似观点的理论总结。所以美术史定义文人画真正意义兴起是始于北宋。

中国文人画历史延袭保持了中国文化哲学特征

苏轼《石竹神品》

经历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及两宋的文化积淀和发展,元代则是达到文人画理论实践双成果的重要时代,舍形取神,简逸为上,重情趣,善程式的演绎,审美取向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文人画发生了一次创造性的发展。

元代的文人画以赵孟頫领衔,其后产生了“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和吴镇),赵孟頫和倪瓒是出儒入道,黄公望和吴镇是道士出身。他们将儒释道情怀融进绘画之中,将文人画当作参禅悟道的载体。在画中表现了很多“隐居、高隐、小隐、渔隐”的道家和道教意蕴,以文学中的比兴手法,以书家的笔墨线条,把玩情趣意味。感悟出世成仙的向往追求,表达士大夫阶层的孤傲、闲逸的人生态度和情感胸臆。艺术上提倡“高雅”“平淡天真”,理论上主张“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写胸中逸气尔”。受道教道家哲学思想影响,这批文人画的代表人物将文人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中国文人画历史延袭保持了中国文化哲学特征

郑板桥《石兰图》

经过元代的文人画理论的建立,为明清将文人画的理论和绘画实践达到了全面的提升。明清文人画的理论研究更加全面、更加充分、更加深入,影响也更加广泛。表现技法上多以水墨写意为主,笔墨注重表达情意和韵味,实形弱而意识强。对表现语言的归纳更加成体系。但也造成了一个后来诟病的明清绘画程式化泛滥的问题。

明代的绘画理论家、文人画家董其昌根据苏轼的“士人画”理论,以南北禅宗为范本,进一步阐述了中国绘画的“南北宗论”。其中南宗“文人画”被树为正统地位,成为“文人画”理念的最高认识。

中国文人画历史延袭保持了中国文化哲学特征

董其昌山水

从而揭开了绘画风格各异、流派纷出、争奇斗艳的时代。涌现出许多不同流派具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如沈周、文征明、戴进、吴伟、董其昌、郑燮及“四僧”“四王”等。出现了“吴门画派”“浙派”和“扬州画派(扬州八怪)”。这时的文人画家有仕途官吏,有出世隐者,有出儒入道的,有释道双修的。总之道教传统文化、哲学思想深入他们的绘画作品中,使得明清文人画更加显示出笔法恣肆、放纵夸张、简括凝练、造型无定、意境冷寂。特别是道教的世俗化神仙题材在绘画作品中涌现,山水与人物相交融更加强了儒释道的互融。

明代“理学”“心学”的产生和发展,完善了“儒释道”的哲学成果,也进一步从艺术哲学的基础上促进了“文人画”的理论完善。

中国文人画的艺术特征

具体分析文人画的特征,文人画具有曲高和寡的偏执品味,士大夫的人格教养和精神胆识,不追求欣赏受众的广泛性,在文化内涵中充满独立个性。在文化学科方面综合而贯穿,“诗是无形画,画是无言诗。”

文人画反对写实,反对匠气。倪瓒的“聊写胸中逸气,不求形似。”,清查礼《画梅题跋》中提到:“画家写意,必须有意到笔不到处,方称逸品。”齐白石曾说过:“画在于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

这可能是因为文人画的画家有一种阶层的优越感和傲慢所致,不愿与俗同尘。

总结中国文人画的六大特征:

1.主观世界:物我两忘

2.间接表达:符号语言

3.知白守黑:避世曲径

4.独慎心志:独善其身

5.隐士空灵:淡雅简明

6.诗书画印:形式集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