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觉醒,才是一个教师真正的成长!

 劳动者2010 2020-06-27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谈到三大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同样,教师成长,亦有境界。

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谁赢得教师,谁就赢得未来。那么如何才能成为一个优秀教师呢?

福建省厦门市教育局副局长,数学特级教师,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任勇老师说:

需要觉醒,需要步入新境。

诚然,正如“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所言:一个教师真正的成长就在于他内心深处的觉醒。

“觉”者,是对自我人生、教育和文化的自觉也。“觉醒者”,往往把自主发展看成是一种需要、一种追求、一种境界;“觉醒者”,会自然而然地萌生积极向上的心态;“觉醒者”,会在自我心境中感受到所追求的人生价值。

因此,唯有内心觉醒,我们才能行健致远。那么,教师如何做才能觉醒?

01

教书之新境

就教学而言,教师把学生“教会”了,是一种境界,但如果把学生“教慧”了,教学就步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比如,我们的教学可以从生答到生问。

美国学者布鲁巴克曾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能够自己提问题。”

提出问题是思维的动力,是创造的基石,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但是,遗憾的是:我们的学生不善“问”,是不争的事实。

杨振宁教授指出:“中国学生成绩很突出,但最大的缺憾就是不会提问,缺乏创新能力。”柳斌先生的一句“当前教育最缺‘问’”,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基础教育的软肋。

“学问”二字蕴含了深刻的学习之道。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问”的能力。教师要激起学生爱问的热情,善待每个学生的提问,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得到锻炼。

当然,教学也可以尝试着从学会到会学、从无疑到生疑、从小气到大气、从随意到诗意……

02

育人之新境

就育人而言,我们可以做“有形”的德育,但如果能在在“无形”中育德,岂不更好?

在育人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尝试着从育形到育心。从育形走向育心,是新时代教师的必然选择。

许多学校都在抓学生的仪容仪表,强调学生“形象美”。学生的良好形象,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但理想德育的追求,还要走进学生的心灵。

学生的心灵世界是一个广阔而又迷人的天地,教师只有走进和走近学生的心理世界,洞察学生心理的变化和发展,探究其心灵和思想,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育人。

因此,一个成功的教师必定是学生心灵的引导者、呵护者。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以正确的心态面对学习、直面人生,是教师的重要职责。

当然,在育人的过程中,我们还要试着从一致到差异、从共性到个性、从育形到育心、从封闭到开放、从发话到对话……

03

学习之新境

就学习而言,我们可以向同事学习,同事中可能有新教师、骨干教师、名师等,“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但如果我们还能向学生学习,“弟子不必不如师”,我们一定会有新的感受、新的发现。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读书不是为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地死抠教科书,那就要读学术著作。

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生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

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时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

所以,作为一名教师,要想真正觉醒就一定要不断学习。

04

育己之新境

我们总是在谈育人,但是,作为教师更不能忘了“育己”。

就育己而言,我们守住师德底线、练就娴熟技能,“德能并重”,如果我们还能修炼教育智慧、涵养师者之魂,“升华智魂”,我们就步入“人师”之境了。

从学识魅力到人格魅力、从自然发展到自主发展、从阶段发展到持续发展、从混沌状态到教有主张、从追求卓越到享受幸福……

我们仍然可以更好地培育自己!

觉者为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