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文学审美鉴赏的三个阶段(二)

 虹72 2020-06-27

转:古代诗歌与教学研究的博客

谈文学审美鉴赏的三个阶段(二)

(二)从审美鉴赏的过程看,必须经过以下过程:

1、阅读感知

首先,阅读作品,进入文本世界

阅读是鉴赏的第一步,“没有阅读,就不可能有文学鉴赏。”而阅读的首要任务就是破译语符。因为,“文学是语言艺术。”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都隐含在构成作品的语符系统里。这样,才能进入作品,初步了解作品中写了什么人,刻画了什么人物,在艺术方法上有什么特点等。

其次,保持虚静,感知形象

虚静的心态就是脱离了现实世俗和个体得失而面对作品的心理态度。读者通过阅读后进入作品,在审美观点的指导下,以一种“虚静心态”去感受文字所描述形象。这就包含两个阶段:

第一,审美感受

审美感受阶段是指接触文学对象和进入文学情景后,鉴赏者由感知作品的单象美、个体美到形成综合美,获得对文学形象的完整表象并产生一定情感体验的阶段。如,读鲁迅的《祥林嫂》,就对祥林嫂的感受而言,先总是从她的乌裙、蓝袄、月白背心等穿戴,头上的白发、脸上的表情等神态,淘米、洗菜、抗婚碰头。拄着竹棍乞讨等行动以及丧子、失子等命运遭际之类得其完整形象并生发出对她的同情来的。

第二,审美知觉

审美知觉首先是一种知觉。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心理形式,指对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及性质特征的整体反映,它不仅是对事物完整的表象的把握,而且也包含着对事物形象含义或情感性表现的把握。它具有整体性和选择性的特点。

审美知觉感受到的是对象的美的完形,是实现主客体的契合与共鸣的条件和基础,最终生发的是想象与再创造的乐趣。

经过这两个阶段后,读者头脑中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表象。这时,审美鉴赏进入到审美应对阶段。

 2、审美应对

审美应对阶段是审美感知的深入,是对审美知觉的突破,也是对直觉表象的突破。在这一过程中,读者的审美心理结构被激活,想象能力得以发挥,通过想象与联想,新的艺术形象得以形成,内在的情感与作品中的形象蕴含的情感交融,产生共鸣。此时,鉴赏主体超然忘我、梦往神游、达到审美快感的佳境和极致。在这一过程中,主客体是互动的,相辅相成,共进发展的。在审美应对阶段,包括审美同化与审美顺应两个相对的方式,即审美同化和审美顺应。

首先,审美同化

 审美同化是指在审美过程中,审美主体总是把具体文学作品整合到他原先就存在的审美心理结构之中,当作品的信息与结构相一致时,审美心理结构就得到强化与巩固。这一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接受文本的过程,是形成审美共鸣的条件。这是获得知识的过程。

其次,审美顺应

审美顺应是指在接受过程中,接受者审美心理结构与具体作品的新因素发生严重不一致时,结构无法同化作品,只能通过自我转换来适应作品的新情况,作品对原有的审美心理结构起改变与更新的作用。事实上,就是接受新知识,扩大知识结构的过程。

 3、审美想象

《心理学》指出:“想像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而“审美想象是指在审美活动中的一种创造性的行为活动,是审美主体在直接关照审美对象的基础上,调动过去的表象积累,丰富完善对象并创造新形象的过程。”(郭道荣主编《艺术美学》四川美术出版社)没有审美想象就没有审美鉴赏。审美想象按照层次分类有知觉性想象、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

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给人以想象的。想象是文学创作的主要方法,“是艺术中进入高层次境界的必要条件。”它有助于艺术“空灵”境界的实现。我们在文学中经常所运用到的“象外之象”、“韵外之致”等,就是通过艺术想象形成的艺术境界。作品是作家想象的结果,因此,在文学鉴赏中,也必须通过想象实现对文学的鉴赏。

 4、情感共鸣

“审美情感是指审美过程中直接产生的知觉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主观情绪的反映。”通过艺术想象,作品中蕴含的各种的情感与鉴赏者的情感交融起来,鉴赏者的情感调动起来了,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与审美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实现双向运动,从而使审美主体情感涌动,从而与作品蕴含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时,鉴赏者情感的到感染,情操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