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减震层对跨断层隧道抗错断效果的模型试验研究

 GXF360 2020-06-28

地震和断层错动对跨断层隧道的影响很大,是引起隧道破坏的主要因素[1]。集集地震[2]、汶川地震[3-5]震后调查均显示断层破碎带区隧道衬砌发生了严重的破坏,是跨断层隧道的重点防护区域,已有诸多学者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信春雷等[6-7]对跨走滑断层隧道的 抗减震措施进行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跨走滑断层隧道的地震破坏特征;何川等[8]运用现场调研、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手段,对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的震害机理进行了研究;耿萍等[9-10]通过数值模拟与振动台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穿越断层破碎带隧道的合理设防长度。而对于断层错动,主要是由于断层的蠕滑错动引起隧道结构的错断,即隧道的抗断问题。目前在穿越活断层时隧道的抗断防护措施主要有设置减震缝和减震层,其中对于设置减震缝的研究较多。刘学增等[11-13]通过一系列模型试验研究变形缝与断层倾角对跨断层隧道的影响;王道远等[14]通过模型试验对减错缝位置对黏滑断层隧道的减错效果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李学锋等[15]运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变形缝间距对跨断层隧道内力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在减震层设置方面,崔光耀等[16-17]对黏滑断层隧道减错措施参数对减错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以上研究成果对跨断层隧道在地震或断层错动作用下隧道衬砌的防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对同时设置减震缝和减震层后隧道抗错断效果,却研究较少。结合敦(敦煌)格(格尔木)铁路阔克萨单线隧道,采用模型试验的方法,研究跨断层隧道同时设置减震缝和减震层后隧道衬砌的变形、衬砌与围岩间的接触压力以及衬砌的破坏特征,为跨断层区的隧道设计提供参考。

1 依托工程概况与试验方案

1.1 依托工程概况

敦煌至格尔木铁路阔克萨隧道位于甘肃省阿克塞县,全长524 m,最大埋深约为55 m,穿越F2、F3断层。该断层为全新世活动断层,滑动速率为水平0.16 mm/a、垂直2.4 mm/a,预测未来100年的突发位错量为水平6.2 m、垂直2.8 m,对隧道工程影响较大。阔克萨隧道为单线铁路隧道,采用复合式衬砌,其中初支为C25的喷射混凝土,厚22 cm,设置系统锚杆,锚杆长3 m,钢架(H175)间距为0.6 m,二衬为C40的钢筋混凝土,厚度为35 cm。

(3)分析社会网络图谱的整体。首先,网络中边缘的关键词,如人才培养、教学模式、高校等,代表了目前研究的薄弱之处。其次,从整个网络疏密程度上看,创客课程、教学模式、课程设计这部分连线较稀疏,说明还具有很大研究空间。最后,观察网络图谱整体可看出,关键词间未呈现很紧密的现象,说明创客教育在各领域的研究都不是很深入。

1.2 工况设置

分别进行了仅设置减震缝和减震缝+减震层的2组试验,每组试验均在衬砌横断面上设置环向应变片来测试断层错动过程中隧道横断面的受力情况,在围岩与衬砌之间设置微型压力传感器来测试断层错动过程中围岩与衬砌之间的接触压力变化情况,探讨减震层对跨断层隧道的抗错断效果。

Halo -股骨髁上牵引可提供强大的牵引力,短时间便可迅速改善脊柱冠状面及矢状面畸形,但需持续卧床、严重限制患者活动,易发生褥疮、髋膝关节僵硬、废用性骨质疏松等并发症,目前多用于术前大质量短时间牵引或术中牵引纠正严重骨盆倾斜[2,11]。张宏其等[11]采用术前大质量Halo -股骨髁上牵引治疗27例重度僵硬型脊柱侧凸患者,平均牵引3周,牵引末及术后侧凸Cobb角矫正率分别为37.5%、57.2%,其中,1例术后出现右手小指麻木,2例出现髋膝关节僵硬。

1.3 试验装置

断层模型试验箱设计如图1所示。模型箱长2.5 m,宽1.5 m,高1.5 m,由不动盘和活动盘(上盘)两部分组成,其中不动盘部分长1.3 m,活动盘部分长1.2 m,不动盘由24个φ26 mm膨胀螺栓固定,活动盘由活动底座和钢管承载,如图1(a)、图1(b)所示。活动盘(上盘)底部安装4个50 kN的千斤顶,通过千斤顶的升降来模拟断层的错动,如图1(c)所示。

图1 断层错动模型试验箱

1.4 相似材料

根据依托工程隧道的断面尺寸和模型箱条件,确定几何相似比CL=30。依据相似定律,确定模型的相似比如表1所示。

表1 试验主要物理量的相似关系

物理参数相似比应变1应力45弹性模量45泊松比1质量密度1.5内摩擦角1长度30线位移30角位移1面积900截面抵抗矩27000惯性矩810000

阔克萨隧道跨断层段主要为Ⅴ级围岩,参考TB 10003—2016《铁路隧道设计规范》[18]中Ⅴ级围岩参数的取值范围和相似比情况,得出原型与模型的物理力学参数取值范围如表2所示。

表2 围岩原型与模型物理力学参数

围岩级别黏聚力(C)/kPa内摩擦角(φ)/(°)弹性模量(E)/MPa容重(γ)/(kN·m-3)原型50~20020~271000~200017~20模型1.1~4.420~2722.2~44.411.3~13.3

综合前人试验中广泛采用的围岩相似材料[19-20]以及十多次的正交试验反复筛选,最终确定围岩相似材料的配比如表3所示。

表3 围岩相似材料配比

试验材料及质量配比/%试验结果粉煤灰河砂机油密度(ρ)/(g·cm-3)黏聚力(C)值/kPa内摩擦角(φ)/(°)弹性模量(E)/MPa6825.26.81.33.4526.78.98

原型中隧道采用复合式衬砌,初支为C25喷射混凝土、二衬为C40钢筋混凝土,在衬砌模型制作中初支和二衬一起考虑。

根据经验,石膏的性质和混凝土比较接近,均属脆性材料,且石膏可塑性较强,取材容易,适合制作模型。因此,衬砌采用石膏进行制作。石膏的弹性模量约为(0.6~1.0)×103 MPa,根据相似比及正交试验,最终确定膏水比为1.55∶1,弹性模量为744.4 MPa。

学生课业负担重,除了课堂压力之外,作业是最严重的负担体现形式。现在许多小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是在九点以后,而20年前,小学生一般九点半就会进入睡眠。学生作业和考试的压力增加,有的学生周一至周五下了课还有课外班,上完课外班再去完成作业。因此,教师在作业布置方面应当精心研究,合理设计,严格控制学生作业数量,增加动手、动脑的作业,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使作业少而精。

1.5 模型制作

模型中衬砌厚20 mm,衬砌分段制作,每段长度为48 cm,节段之间设置减震缝,减震缝使用5 mm厚的橡胶条通过504胶粘合,使各节段粘结成一个长隧道模型,减震层采用海绵橡胶板模拟,所采用海绵橡胶的厚度为10 mm,减震层与衬砌之间设置聚乙烯膜模拟防水板。制作完成后的节段模型与整体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隧道模型

1.6 断层破碎带模拟

断层破碎带处围岩条件较差,主要特点是破碎、松散、易变性、遇水强度低等。通常可采用细砂、粉煤灰及云母片的混合料进行模拟。由于试验主要研究断层错动对隧道结构的影响,因此试验采用两层PVC塑料板中涂黄油来模拟断层的黏滑错动。如图3所示。

图3 涂抹黄油后的PVC板

1.7 量测系统

试验主要观测隧道衬砌在黏滑断层错动过程中的受力情况与破坏特征,因此在模型试验中主要测量了隧道衬砌模型的环向应变和隧道衬砌与围岩之间的接触压力。整个隧道衬砌共布置8个监测断面,每个监测断面距变形缝的距离为10 cm,传感器布置断面和横断面监测点布置位置如图4(a)、图4(b)所示。使用的测试元件为Bx120-8AA型电阻应变片和0.5 MPa微型压力传感器,如图4(c)所示。环向应变片在衬砌拱顶、左边墙和仰拱位置内外表面各布置1片,纵向应变片在右边墙内外表面各布置1片,微型压力盒布置在衬砌监测点的外表面。

每个孩子的生命都生而完美,生而尊贵,都渴望散播芬芳出来,这是生命的基调。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做孩子生命中的贵人,做指引孩子的领路人。让幽默的谈吐、机智的教育、乐观的性格、认真负责的态度吸引和折服孩子,给他们关爱、尊重和引领,让孩子们的人生之路因为遇到教师而更加灿烂多彩,让爱与责任并行,做学生生命中的贵人是教师终身的追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正是因为教师对学生拥有深入骨髓的爱,才能实现教育最终目的——促进学生最优化的发展!

图4 测试断面和测点布置(单位:cm)

由勘察资料知该断层未来100年的错动量垂直方向为2.8 m,根据相似比进行换算后可得垂直方向的错动量为9.33 cm,因此采用千斤顶加载时抬升量控制在9.33 cm。

高校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必须执行责任到人的要求,固定资产的申购、登记入库及验收、变动处置等每个环节都明确负责人,全程透明化管理、规范性操作。通过固定资产管理平台,对固定资产从申购到销账整个生命周期进行动态管理,可以有效避免固定资产的流失,保障固定资产的安全有效。

2 试验结果分析

2.1 断层错动对衬砌受力特征的影响

为了研究断层错动对衬砌结构受力特性的影响,提取了断层错动前后各测试断面监测点的应变峰值以及接触压力峰值,计算了断层错动前后各监测断面监测点处的应变差值和接触压力差值,其变化规律如图5和图6所示。

采用10对SSR引物对广西地不容5个居群63个样品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研究。有效条带百分率为100%。在物种水平上,广西地不容的H为0.725 2, I为1.576 6,显示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此外,与覃艳[6]用ISSR和RAPD法获得的广西地不容遗传多样性数据比对,RAPD法得到的H与I值分别为0.328 4和0.491 2,ISSR法测得的H和I值分别为0.337 9和0.505 5,都显著低于SSR法的测得值,反映出SSR分子标记法可以检测出更多的遗传多样性。

图5 断层错动前后环向应变差

图6 断层错动前后接触压力差

从图5和图6可以看出,不论是设置减震缝还是减震缝和减震层相结合,断层错动均对跨断层衬砌节段(节段Ⅱ)以及与之相连的衬砌节段的受力有较大影响。其中以②号断面和③号断面上的环向应变和接触压力最大。随着距断层距离的增大,衬砌上的环向应变和接触压力逐渐减小,到与跨断层节段间隔的节段(节段Ⅳ)时,衬砌受力和接触压力基本趋于稳定,受断层错动的影响减弱。减震缝与减震层相结合对跨断层隧道的抗错具有一定的减弱作用。与只设置减震缝相比,减震缝+减震层情况下衬砌环向应变的降低幅度为1.7%~13.9%,以距断层较近处的监测断面降低最多。减震层对接触压力的降低作用较为明显,接触压力的降低幅度为7.5%~31%,其中以与断层较近处的监测断面处降低幅度较大。

定义断层错动影响系数为(错动后变量-错动前变量)/错动前变量,其变化如图7和图8所示。

图7 断层错动环向应变影响系数

图8 断层错动接触压力影响系数

从图7和图8可以看出,断层错动使隧道的受力明显增大。其中只设置减震缝时环向应变的增大倍数在4.9~15.1,接触压力的增大倍数在1.9~5.8;减震缝与减震层相结合时环向应变的增大倍数在4.8~14.2,接触压力的增大倍数在1.4~5.6;与只设减震缝相比,环向应变最大降低了11.7%,接触压力最大降低了11.9%。影响最大的区域为与跨断层节段相连的区域。

2.2 断层错动引起地表和衬砌的破坏特征

断层错动过程中,两种工况在跨越断层位置处地表均出现了裂缝,如图9所示。所不同的是,只设减震缝工况时地表裂缝较多,而减震缝+减震层工况时产生的裂缝较少,只有1条主要裂缝。由此可以看出,减震层可以减小地层位移,从而降低对地表的破坏程度。

(三)努力完善学生的地理知识结构,为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打基础。面对考试,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学生是很难进行正确的形成地理思维,原因就在于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常常用片面的、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导致学生容易在地理学习中混淆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无法形成全面的认识,要足够重视一些具有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性思维的内容,对这些内容教师要有充分的思考,然后实施教学。如果遇到一些相关的学科,则更要教一些相关学科的知识点,这样学生的地理思维才能建立得比较全面。

图9 断层错动后地表裂缝分布

断层错动后,两种工况下跨断层衬砌(节段Ⅱ)和与之相连的衬砌(节段Ⅰ、Ⅲ)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其中以节段Ⅱ衬砌破坏最为严重,节段Ⅲ次之,破坏特征如图10、图11所示。

图10 节段Ⅱ衬砌裂缝分布

图11 节段Ⅲ衬砌裂缝分布

不设减震层时,节段Ⅱ衬砌在拱顶位置处出现了1条宽度为2 mm的纵向裂缝,贯穿整个衬砌模型,将模型拱顶一分为二,且在拱脚和边墙位置处发生了错段,破坏严重;当设置减震层后,节段Ⅱ衬砌在拱顶处也出现了1条贯通裂缝,但裂缝宽度较小,且在边墙和仰拱交界位置处只产生了纵向裂缝,并没有发生错断。同样,节段Ⅲ衬砌节段在设置减震层时其裂缝条数和宽度均小于不设减震层时的情况。说明减震层的设置对跨断层隧道衬砌防错断具有较好的效果。

3 结论

通过对跨断层隧道设置减震缝、减震缝+减震层的两种工况在断层错动时衬砌的受力和破坏情况的模型试验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在设置和不设置减震层情况下,跨越断层的隧道节段以及与之相连的节段受断层错动的影响均较大,是跨断层隧道抗错断的重点设防部位。

(2)设置减震层后,衬砌的环向应变和接触压力均有所减小,环向应变减小1.7%~13.9%,接触压力减小7.5%~31%,接触压力减小的幅度较应变减小的幅度大。

(3)在不设置减震层时,断层错动引起衬砌应变增大4.9~15.1倍,接触压力增大1.9~5.8倍;设置减震层后,断层错动引起衬砌应变增大4.8~14.2倍,接触压力增大1.4~5.6倍。

(4)设置减震层后,跨断层节段以及与之相连的节段衬砌破坏情况明显减弱,减震层的设置对跨断层隧道衬砌防错断具有较好的效果。

(5)经过模型试验与理论分析,阔克萨隧道在设计中采用了加固围岩、设置柔性接头和超挖的3种设计理念。其中隧道衬砌每隔18 m设置1道变形缝,并采用φ42 mm小导管进行径向注浆,加固圈为开挖轮廓线外3.7 m。

参考文献:

[1] 刘学增,王煦霖,林亮伦.60°倾角正断层黏滑错动对山岭隧道影响的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4,47(2):121-128.

[2] 陈正勋,王泰典,黄灿辉.山岭隧道受震损害类型与原因之案例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30(1):45-57.

[3] 高波,王峥峥,袁松,等.汶川地震公路隧道震害启示[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9,44(3):336-341,374.

[4] 崔光耀,刘维东,倪嵩陟,等.汶川地震各地震烈度区公路隧道震害特征研究[J].现代隧道技术学报,2014,51(6):1-6.

[5] 崔光耀,伍修刚,王明年,等.汶川地震区跨断层带公路隧道震害形成机理分析[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8,29(2):108-113.

[6] 信春雷,高波,闫高明,等.跨走滑断层隧道地震破坏特征与抗减震措施研究[J].振动工程学报,2016,29(4):694-703.

[7] 信春雷,高波,周佳媚,等.跨断层隧道设置常规抗减震措施振动台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4,33(10):2047-2055.

[8] 何川,李林,张景,等.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震害机理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4,36(3):427-434.

[9] 耿萍,何悦,何川,等.穿越断层破碎带隧道合理抗震设防长度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4,33(2):358-365.

[10] 耿萍,唐金良,权乾龙,等.穿越断层破碎带隧道设置减震层的振动台模型试验[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4(6):2520-2526.

[11] 刘学增,郭彪,李学锋,等.变形缝对跨断层隧道抗错断影响的模型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5,34(S2):3837-3843.

[12] 刘学增,王煦霖,林亮伦.45°倾角正断层黏滑错动对隧道影响试验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2(1):44-50.

[13] 刘学增,王煦霖,林亮伦.75°倾角正断层黏滑错动对公路隧道影响的模型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3,32(8):1714-1720.

[14] 王道远,袁金秀,王记平,等.黏滑断层隧道减错缝位置对减错效果影响分析[J].铁道工程学报,2018,35(11):66-71.

[15] 李学锋,代志萍,谷雪影,等.活断层错动位移下变形缝间距对隧道内力的影响[J].隧道建设(中英文),2014,34(3):237-242.

[16] 崔光耀,伍修刚,王明年,等.黏滑断层隧道减错措施参数对减错效果的影响分析[J].震灾防御技术,2018(3):502-511.

[17] 崔光耀,伍修刚,王明年,等.高烈度地震区黏滑断层隧道减震层减震模型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7,39(11):2125-2131.

[18] 国家铁路局.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 10003—2016[S].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6.

[19] 申玉生,高波,王英学.强震区山岭隧道洞口段结构动力特性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28(S1):3131-3136.

[20] 王道远,崔光耀,袁金秀,等.断裂黏滑错动下隧道减错措施作用效果模型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40(8):1515-152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