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60doc网文摘手

 鹿茸图书馆 2020-06-28

47年前,那个宣称要扎根农村60年的柴春泽,后来怎样了?

扒聊小娱关注
自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内众多事业百废待兴,也开展了一项项重要的活动,其中那个年代的知青活动可谓典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特殊的历史为一代青年提供的一条特殊而有意义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有无数满怀热情的知识青年挥洒着自己的汗水,贡献着自己宝贵的青春。
毅然下乡
1952年,柴春泽出生于一个干部家庭,其父亲在1945年加入了我党,还是一个抗日老兵,是真真切切的具有红色背景的一个家庭。随后因为父亲的工作原因,将家搬到了脚赤峰,而柴春泽也进入了当地的赤峰六中学习。
因为当时的柴春泽各方面表现得非常优异,自然成了当地知识青年的代表,又值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活动的开展,柴春泽便起到了带头的作用,开始动员知识青年随自己参加下乡活动。
但当时柴春泽的真实想法是参军,但为了顾全大局又加上众多领导前来相劝,柴春泽便毅然选择了下乡,而且去的还是离家远、风沙等环境恶劣的翁牛特旗玉田皋。
许多初来乍到的知青包括柴春泽自己在刚到这里时,都接受不了这里的一切,不少知青纷纷给家里写信哭诉。1973年末,柴春泽作为知青代表,为动员更多的知识青年下乡,发表了著名的“扎根农村60年”的演讲,此时的柴春泽已然决定做好了在这呆一辈子的想法。
后来,柴春泽在和父亲的一段信件往来让柴春泽的名字彻底地火了起来,在信中,柴春泽的父亲想让他回到市里工作,但柴春泽给父亲的回信中写道:“我是知青的代表,更是知青下乡的负责人,我要是走了,别人会怎么说我?扎根农村60年便是最好的贡献”
柴春泽坚定的下乡态度鼓舞了同行了知识青年,同时也提高了柴春泽在全国的名声。
柴春泽选择了坚持留下来,当地的知青也越来越多,在柴春泽的感召下,都对此番下乡工作充满了热情和信心。他和当地的知青、老乡们一起搞绿化,整治环境,改善土壤,种植庄稼,建设水库,改善了当地村民的饮用水难题。
1976年10月1日,这个庞大工程量的水系系统正式竣工,30多年来的使用,让曾经贫瘠的玉田皋变成了如今稻花飘香的米粮仓,造福了一方百姓,多年的下乡工作总算有了不小的成就,履行了当时的承诺。
1973年,由于出色的表现正式加入了我党,此后,又为玉田皋的发展建设作出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建议。在1975年还随知青代表团前往了日本进行了友好访问。
沉浮人生
在下乡期间,柴春泽取得了重要成就,但因后来的一些事却让他的人生变得跌宕起伏。
1976年,柴春泽因为犯了错误,最终在监狱里呆了3年,到1979年才被放出,受到了这样严重的处分后,柴春泽可是日日夜夜备受煎熬。1979年被安排到了砖厂工作,从事着艰难的烧砖瓦工作,在经过不错的表现和积极的态度后,最终其党籍被恢复。
随着年纪的逐渐增加,再加上砖厂的工作非常繁重辛苦,柴春泽决定放弃这份职业,去考大学,于是在1982年2月12日到3月5日,柴春泽在这不到20天的时间里,不分昼夜刻苦学习,好在之前的学习底子没有丢掉多少,最终成功的考进了赤峰电大,并在1985年毕业后,在学校里担任了教师的职位。
后来因为年纪大了加上教师的任务太过繁重,自己有点吃不消了,便于2004年在家创办了柴春泽网站,并把自己的全部心思都转移到了网站的建设中了。
2012年,60岁的柴春泽正式的从教师的岗位上退休了,但仍然坚持在自己创建的知青网站活跃,以一个老知青的身份。与许多经历过“劫后余生”的人不同,柴春泽过得就太过普通了,每天做的事情,就是在网站上写写博客,参加各种各样的知青活动,与家人过着普通人一般的安静生活。
小结
在中国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过像知青上山下乡那样空前绝后的事情,在那个时期里了,无数城镇里的知识分子和有为的青年人,放下了手里的书本,远离了熟悉的家乡,也远离了自己的父母,换上了农民的衣物,在乡间田地干着粗重的农活。
柴春泽放弃了原本有着好的前途的工作,也放弃了自己想要参军的梦想,为了自己身上肩负的职责,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前往偏僻的乡下,忍受着环境的恶劣和水土不服,表达了自己对祖国事业的支持。
柴春泽的坚持是正确的,正是由于他的坚持,才换了那一片瓜果飘香和无限美丽的风光,给他的人生带来了浓墨淡彩的一笔,留下了不可抹去的珍贵记忆。也让他收获到了名声,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虽然在人生路上犯了错误,但就此耽误了自己大好前程,从人生的上坡路一下掉到了山脚,着实可惜可叹。好在其态度以及表现让他得以挽回些损失,但这条伤痕永远的刻在了他的身上。
年轻时的出名并没有给柴春泽带来一辈子的好运,劫难后的柴春泽也深刻的了解到了这一点,开始过起了安稳的生活,或许是为了家人,或许是不想在人生的后半程继续劳碌,开始为自己而活。
知青的那段岁月里,也是国家最初建设最为艰难的岁月里,正是有了这群年轻人的存在,同广大农民一起,为新中国的建设添砖加瓦。较之以后的年轻人,他们对于人生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他们的身上,更是有着吃苦耐劳的优良品格,他们的身上,有着那个时代的缩影,让我们从中学习到的,是对未来的坚定,也是对从前的铭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