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知青生活(下)

 宣城历史文化 2022-06-09 发布于安徽

XUANCHENG WENSHI


我 的 知 青 生 活

胡祖谟
微信版第1157期

07

知青生活中的主要内容,除了饮食起居以外,应该说首推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我们于68年10月底下放,到次年农村大忙前这段时间,主要是参加冬小麦和油菜的田间管理,比如松土、除草、上肥等。当时时髦的说法是“磨一手老茧,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确实如此,经过这段时间的劳动锻炼,我们每个人的双手都磨出了老茧,双肩也压得红肿坚硬;不仅如此,在给庄稼施肥时,双手抓到的家禽家畜粪便、人粪尿等污秽之物,也由开始时的恶心呕吐,极不适应,慢慢变得习以为常,不足为怪了。客观地说,我们由一个单纯朴实的青年学生,经历了生产劳动的初步洗礼,已经不再那么娇气和脆弱,开始了解和体会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了。

第二年的春耕大生产和“双抢”,才是对所有知青的严峻考验。除了犁、耖、耙、平田等技术活很少接触外,其他的如拔秧、栽秧、耘草、割稻、掼稻、挑稻、挑草、车水、风稻、晒稻、看场等一应农活我们都从头学起。尽管起早摸黑,腰酸背痛,筋疲力尽,也只有咬紧牙关,默默坚持……

特别是“双抢”,即在立秋以前那段不太长的时间内,既要抢收早稻,又要抢种晚稻,时间紧,任务重,要求严,条件劣;对知青来说,不啻是最艰苦、最难熬的日子。时值盛夏酷暑,炎热炙烤,田里的水烫得难以下脚,加上蚂蝗侵扰,所有知青无不心中暗暗叫苦。尽管如此,也没有人临阵逃脱。前期抢收早稻已累得两腿发软,酸痛无力,而今还要克服困难,咬紧牙关,继续坚持劳作,这不能不说是对我们意志和毅力的一次严格检验。“双抢”下来,男知青脊背晒脱了几层皮,女知青也个个面红耳赤,正所谓“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虽然这样,但人人却更加洋溢着青春朝气。

举一个例子,即可见一斑:在农村参加劳动,大都赤足前行。刚开始,我们都不敢下脚,小心翼翼,脚底生疼,寸步难行;特别是走在狭窄油滑的田埂小路上,一不注意,就会摔个仰面朝天。坚持一段时间下来,男女知青终于都能行走自如,信心满满;即使挑着重担,无论是田埂小道,还是砂石路面,已完全可以做到赤脚爽快,健步如飞了。我们的表现,赢得了当地村民的一致好评。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那个年代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全国性的统一运动,是历史赋予当时知识青年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和担当。他们用汗水,甚至是热血为那个时代描绘出了一幅永载史册的不朽画卷,也为他们自己锻造出了坚强的性格和不凡的毅力。正因为如此,我们要感谢那个难忘的时代,感谢“广阔天地”里淳朴善良的农民,更应该铭记那些曾与我们同甘共苦、艰辛付出的朋友和同学……

08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凭我们在乡下的亲身经历,似乎还应加上一句:“好汉也难为无薪之伙。”我们确实经受了无柴可烧的烦躁和窘迫。

下乡后的第一个春夏之交,满眼葱茏,草长莺飞,一派盎然生机。此时也正是青黄不接之际,去冬分的燃料已所剩无几。为了保证能维持较长时间,我们向老乡讨教,何处能觅得其它代用品?有人偷偷告诉我们,这里无山无坡,没有灌木和茅草,除非去河堤上锄草皮,晒干可烧,否则别无他途。我们知道此举危害河堤,但无薪之苦困扰了很久,不得不冒险一试。我们两人挑着担子,拿着钢板锄,向离队两里地的河堤而去。一个半小时后,每人挑着一担满满的草皮满载而归。其间都遇到过老乡,但见我们是下放学生也无人干涉。虽然我们被担子压得气喘吁吁,肩头红肿,但我们也暗自庆幸,幸亏没有碰见大队干部,否则得不偿失。

后来,大队分管知青的干部暗示我们,下不为例。但要维持基本生活之需,别无他法,还是狠狠心到山里去买柴。

秋去冬来,寒风凛冽,几场大雪把大地裹得严严实实。我与邻队的一个同学决定去山里买柴。我俩拖着板车清晨从县城出发,经过三个小时的跋涉,终于赶到凤桥的一处山冲。家家户户门前场院里码着半人高、剁得整整齐齐的柴垛,令我们羡慕不已。这里同学听说我们的来意后,爽快地说,来到山里,哪要花钱买柴,我带你们上山捡柴去。冲里群山连绵,山不太高,雪也不大,但林木茂密,阴翳蔽日,枯枝老干,随处可见。我俩像个进了宝藏之地的贪心人,恨不能把所有的干柴揽入怀中。然而毕竟能力所限,只捡了十捆干柴,用藤子捆好,陆续背下山,早已是精疲力尽。

草草吃过午饭,来不及休息,即刻赶路。我们步行和捡柴已经劳累了五个小时,接下来还要拉着重车长途跋涉,前面的艰难可想而知。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咬着牙全力以赴。真可谓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前行。大约熬过了三四个小时,城里朦胧的灯光逐渐清晰,我们长长地喘了口气,心有所定。但我们也只能过家门而不入,必须继续走完剩下的20里路程。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生产队也慢慢地靠近。晚七时左右终于到达目的地。我们已经累得连话都懒得说,也来不及卸车,倒头便睡……

这是我们下乡后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亲身体验上山捡柴、长途人力运输的艰辛和困苦,它使我们受到了十分难得的考验。庆幸的是我们以坚强的毅力,取得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09

1969年末,广德县召开首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要求各公社都要认真负责地民主推选接受“再教育”,做出突出成绩的知青代表和接受、安置工作做得好的大队、生产队代表出席。公社代表则由县知青办根据全县知青工作情况,综合统筹考察决定。另外,还有下放“五七”干部的代表。

按照当时流行的时髦说法,这是一次检验我县军民贯彻伟大领袖毛主席“五七”指示成果的大会,是总结交流“知识青年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经验教训的大会,是进一步坚定鼓励广大知青“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扎根农村干革命”的誓师动员大会,更是一次继往开来,承前启后,把知识青年再教育工作做得更好,取得更大成绩的大会。因此会议受到各级重视,规格很高,地县革委会主要领导参加,省“知青办”派员祝贺。

我们大队共有上海、合肥、芜湖和广德知青共30多名。通过无记名投票,共有四名代表出席,本人也忝列其中。

按照当时例行做法,各公社代表团都要写贺信和决心书。这任务自然就落在我的肩上,我也没有推辞。因为作为66届高中毕业生,是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老三届”知青中学历最高、完整修毕高中所有课程的。所写内容也不外乎是当时流行的标语口号,不要费什么心思,一挥而就。

此后,我又荣幸地作为县里代表出席了地区同类的会议。会议为每个代表颁发了一张奖状,这是我参加工作以前获得的、在当时知青中很有影响的奖励。也是对我们虚心接受“再教育”的肯定和表彰。

令人十分可笑,但大家都能理解的是,在会上表态慷慨激昂,表示“听党的话,扎根农村干革命”“滚一身泥巴,炼一辈子红心”的知青先进代表们,在后来的招工、上调和“大返城”中,个个都冲刺在前、唯恐落后。

10

丹桂飘香的季节,我与几位朋友来到曾经生活、劳动和接受“再教育”的地方。由于这里远离城市规划区,田园、村庄、道路等还都基本保持原来的格局和式样。首先让我们感到新鲜的是,整个空间到处弥漫着金桂、银桂醉人的芳香。这是因为现今农村生活条件好了,家家户户注重提高生活质量,在美化绿化家园上下了功夫,种植了很多桂花树。每到这个季节,丹桂的芬芳沁人肺腑,令人陶醉。想想过去,谁家还敢种此类花木?不给你扣上“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大帽子才怪呢。加之那时大家都忙于生计,疲于奔命,谁又有闲心逸致去种花植树呢?猛然我们置身于这种香气扑鼻的氛围中,大家不由得从心底里感叹:时代不同了,环境改变了,农村变得美丽、美好了。

旧地重游,当然令人浮想联翩。路过一个竹园,亭亭玉立的青竹密不透风。钻进竹林,马上给人清凉的感觉。我似乎看见那儿有几个熟悉的身影,坐在小板凳上,热烈地议论着“双抢”进度……

1970年“双抢”期间,公社对各大队的进度抓得很紧,规定每天上报 “抢收、抢种”的数据。大队支委每人包了几个生产队,每天傍晚都集中到一个小竹林里汇总进度,同时讨论加快进度的措施。在那炎热难熬的夏天,这个竹林可谓理想的天然的避暑之所。在这里开会讨论,既安静又没人干扰,效果明显。那个“双抢”,我没有参加田间劳动,被大队抽去帮忙,白天和书记或主任跑每个生产队,了解“双抢”进度。到了中午就在队长家吃饭,沾大队干部的光,伙食也不错。晚上,我在昏暗的灯光下,用从小学借来的钢板,刻写《双抢战报》,报头还用了套红,十分醒目。内容主要有各生产队“双抢”进度排名、好人好事以及上级的有关政策要求等。第二天清晨赶到小学印好20份,下队时发给每个生产队,并上报公社2份。

您别说,《双抢战报》一发,各个队长看了本队的排名,名列前茅的沾沾自喜,名落孙山的发奋追赶,大大地促进了全大队“双抢”进度。公社也对此予以肯定,并称此为全公社首创……

此时此刻,我和朋友们站在荫翳蔽日的竹林之中,感觉却大不一样。他们都盛赞此处的凉爽美妙,空气清新,不失为天然氧吧。而我却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那些勤劳善良的村民,那几位终日为村民们奔波辛劳的大队支委们,他们的身影渐渐由模糊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具体、越来越熟悉,仿佛就在眼前;他们散坐在小板凳、竹靠椅上,手上拿着草帽不停地扇着,正在热烈议论“双抢”的进度和应对的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曾经的一切已经慢慢地离我们渐行渐远,不变的是对这片土地的眷恋和那永存记忆深处的印迹…… 

(作者系广德市卫健委退休干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