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家甸的知青岁月

 城北十五里666 2023-07-09 发布于北京
张家甸的知青岁月

芳 华

今年9月13日,是我插队农村55周年的日子。20岁至30岁,人生的最好年华,我是在平望公社新联大队的张家甸度过的。这十年的知青岁月,为我增添了人生复杂的经历,书写了平生苦涩的一页,从中懂得了勤劳节俭、艰苦朴素、自力更生和人情冷暖。这是在任何学校都没有的另一种教科书,是一种催人奋进与不断拼搏的助推剂。知青的生活是艰苦的,但是我与乡亲结下的情谊却是真挚的;知青的经历是苦涩的,但是对于我的人生却是宝贵的。回忆农村的知青岁月,也许,每一个知青的经历,都是一个故事,每一个这样的故事,共同折射出当年的时代印记。它令人回忆,引人思索,给人启迪。

张家甸的知青岁月

知青下乡宣传画

过革命化春节

我于1968年9月13日下乡插队,来到位于頔塘南岸、四面环水、小地名张家甸的平望公社新联大队15生产队,成为一名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下乡知识青年。那年春节,刚刚高中毕业,才20岁的我,是在张家甸度过的。在那里,我和贫下中农们一起过了一个革命化的春节,名副其实,终生难忘!

张家甸的知青岁月

平望张家甸今貌

1968年12月22日,毛泽东发出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各级革命委员会也提出要“过革命化春节”。不少地方还要求大家以“革命加拼命”的精神,加班加点干革命。在广大农村,“农业学大寨”、移山填海、开沟挖渠、大修水利,是春节的一景。每家每户的门上还贴着“三十不停战,初一坚持干”的对联。我下乡插队所在的新联大队,从腊月二十后,高音喇叭每天在宣传“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大队徐书记在腊月二十三,召开全大队的知识青年会议,要求大家响应党的号召,移风易俗,在农村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

张家甸的知青岁月

过革命化春节

寒冬腊月本来是农闲季节,生产队里除了对小麦、油菜浇水外,就是对田埂、圩岸、鱼池做一些修理,任务也不重。在迎接春节的日子里,我和男社员们一起出工干活,女社员们一般都在家里做些针线活,买些分配的年货,准备过春节。

为了以实际行动过革命化春节,在春节前的日子里,每天晚上,我在知青屋里昏暗的煤油灯下,为生产队的每一户人家写春联。虽然我的毛笔字写得不太好,但是,在贫下中农眼里,我是个知识分子。记得,我写的春联内容,都是革命化的:“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支援亚非拉,打倒帝修反”“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而稍微有点年味儿的,也是“人民公社千家福”“社会主义万年春”等。到了大年三十早上,队里的小青年们和我兴高采烈地到家家户户的门上贴上了我写的春联,这也成了张家甸的一道风景。

张家甸的知青岁月

写春联

小年(农历二十四)那天,张家甸的妇女都要做团子和年糕。虽然当时粮食也不宽裕,但是,千百年的习俗还是传承了下来。收工回来,我的知青屋门口,大娘和大妈们已经给我送来了几十个团子和年糕。特别是仁金大娘,还送给我一小包花生米让我尝鲜,因为我经常替她给参军的儿子写信,而她的儿子每年要寄一些石家庄特产花生米来。这花生米在当时,就像人参那么珍贵,真让我感激不尽。

大年三十傍晚,生产队副队长,年长我2岁的全福把我叫到他家里吃年夜饭。那时张家甸的社员还相当贫困,一个壮劳力辛辛苦苦劳动一年扣去口粮及费用,收入不到百元。每家每户喂的猪很多农户过年都舍不得宰杀,要换钱留着来年生活用。全福家四个强劳力,加上他的两个小孩,年底分红才拿到400多元,这是整个生产队里最高的。下午,张家甸家家户户的烟囱里都冒起了炊烟,生产队的男女老少都忙忙碌碌,准备年夜饭菜。虽然大家生活拮据,但是过年的菜还是很丰盛的:有酱蹄子,酱猪头,大肠里灌糯米,笋干烧酱肉,酱煨蛋,青菜……俗话蹄子八样头。烧好菜后,大家都会关上大门,偷偷地在家里拜礼市,拜祖宗。

吃年夜饭了。全福爸爸妈妈热情招待我,要我“多吃点、多吃点”。我那时年纪轻,胃口好,劳动强度又大,所以非常能吃。特别是灌糯米的大肠我从来也没有吃过,吃了一段又一段。

50多年过去了,可是,吃年夜饭的情景我还一直记忆犹新!大年初一上午,忠厚老实的50多岁的老队长留金,带领社员们象征性地在干涸的鱼池里挖了两个多小时泥,就让大家回家过春节了。因为毕竟是大年初一,老队长非常体贴社员们的心情。

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华夏大地,国泰民安,万事兴旺,曾经的知青们,都过着幸福的晚年生活!遗憾的是那时没有相机,那难忘的时刻如果有相机拍下来该是多么美好啊!

大暑战“双抢”

“双抢”是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各地农村在大暑节气,抢时间收获前季稻,抢时间栽插后季稻。若是延误了前季稻抢收,如果遇到台风,大片成熟的早稻倒伏,就会使到手的粮食受到损失;而如果延误了栽插后季稻秧,过了立秋以后天气逐渐转凉,光照不足气温低影响后季稻苗的生长,从而会降低后季稻的产量。于是把双抢大忙称之为“战双抢”。双抢集中在七月下旬大暑节气到八月上旬立秋节气这段最为炎热的时间里,在这段时间里要完成双季早稻的收割、脱粒、扬晒、耕翻和后季稻秧的栽插等几十道农活工序。我下乡插队后,平望农村百分之百种上了双季稻,面积多,时间紧,劳动强度大,又遇上高温酷暑,蚊虫叮咬,劳动环境又差,其艰辛程度可想而知。

张家甸的知青岁月

披星戴月战“双抢”

张家甸的知青岁月

披星戴月战“双抢”

张家甸的知青岁月

披星戴月战“双抢”

张家甸的知青岁月

披星戴月战“双抢”

那时候,每天天还没亮,我就和农民们下田收稻。因为早稻成熟后,谷粒一碰就掉,所以必须起大早,带着露水收割,以减少掉谷的损失。其实大暑天,起得再早,也没啥露水,隔夜的暑热蒸腾在田间。才收割一会儿,我已经汗流浃背了。待到东方发白,通红的太阳喷薄而起,高温日又开始煎熬着人们。

收割后的稻子当天就得完成脱粒。捆稻,挑稻、轧稻、扬谷、堆草垛,田头场上,人员分工,流水作业。我和男社员一般都是挑稻,刚割的稻把沉甸甸的,赤脚挑担走在湿烂的田岸上,泥泞打滑;走在干硬的渠道上,脚底烫得生疼。每当一担稻子挑到工场上,我赶紧撂下担子,快步跑到场边树下的茶水桶旁,大口大口灌大麦茶。炒焦的大麦茶能解暑。此刻借机在树荫下,避开日头,喘几口气。那种短暂休憩的舒服感,简直就是天底下最美的享受。

张家甸的知青岁月

苦中作乐

为了抢时间,挑完稻子的田里马上打水,年轻的手扶拖拉机手全福,立刻驾驶着“铁牛”奔驰在火热的田野,耕耘着刚收获的大地。

分配到拔秧和插秧任务的社员,马上就投入到紧张的战斗中去。天气炎热,田里的水都晒得滚烫,在田里拔秧、插秧,双脚好比经常浸泡在温热的浴池里。几天下来,再加上田里又都施猪羊灰、柴河泥、碳酸氢氨化肥等,皮肤受污染刺激,最容易患烂手烂脚病。那时的农民吃苦精神都非常好,在溃烂流脓的手脚上涂点紫药水后仍旧照样下田干活,忍着疼痛下田插秧。

到了傍晚,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匆匆吃了点粥饭后,还要去开夜工,把白天挑到工场的早稻脱粒。工场上脱粒机“沙沙沙”轰鸣声不绝于耳,稻草、灰尘到处飞扬。整个工场犹如巨大的蒸笼,人人浑身汗水直流……直到场上的活干完了,才能收工回家,通常都是深夜时分。

每天晚上,疲惫到极点的我回到田边狭小的知青屋里,蚊子嗡嗡乱飞,屋里闷热得像烤箱。那时,没有空调,没有电扇,蒲扇的风,根本不管用,整个人就是躺在汗水里,憋得人无法入睡,只得一次次爬起来,用冷水擦身。把湿淋淋的毛巾带进蚊帐,直接盖在胸膛上,感觉凉凉的,不知不觉,睡着了。一觉醒来,胸口的毛巾被体温烤干了。我无意间发现这防暑降温的好办法,竟成了我在农村安度酷暑之夜的奇妙法宝。

双抢的记忆沉重而又深刻,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体会其中艰辛,才能感受劳动的伟大。不过要感谢那段双抢岁月,让我学会了吃苦与知足。

55年后的今天,我把当年知青生活的片断从尘封的记忆中挖掘出来,写成这篇小作,藉以献给千千万万个有过相似经历的知青的兄弟姐妹们,留作我们共同的纪念;也留给我们的孩子们,希望他们不要忘记曾经在农村迎着太阳出,伴着月亮归,曾用自己的青春来书写历史的知识青年们!

张家甸的知青岁月

◆ 作 者:黄酉林

◆ 责 编:沈 瑶

◆ 美 编:王丽媛

◆ 审 核:王来刚

◆ 图 片: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