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农村过革命化春节

 难得啊得 2017-06-16


转眼间,我下乡插队 已是45年了,不禁想起李白《将进酒》中:“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真是深有同感。封存的闸门忽然打开,知青岁月的故事汨汨流淌出来----


01


冬天是一年当中最冷清寂寥的季节。辽西地区的农村,到了冬天天寒地冻,1969年的1月份,北票下了一场大雪,白雪覆盖了整个村庄。农村的雪,一个冬天都不会融化,踩着乡间的小路,咯吱咯吱的。天黑得特别的早,也是最难熬的,尤其是进入腊月。这里的农村有“猫冬”的习惯,再是,生产队活也不太多,只有刨粪、跟车等活。长条沟小村庄的上空北风呼啸,只有10户人家的村子里,显得萧条冷清。就要过年了,那时大家虽然都很穷,但是,年还是要过的,农村的春节是个大节日,辛劳一年的人们庆祝丰收也犒劳着自己,进入腊月,社员都忙着做过年的准备,他们的第一要务是要在过年时的餐桌上能多几个菜,同时还要准备一些应时的嚼咕以应付春耕前的漫长时日,整个小村庄都热气腾腾的忙起来了。


除夕之夜,家人团圆,温情四溢。


因为村里没有电,又不愿花钱到粮库加工粮食,只有在队上碾盘碾谷子、黍子,蒸粘豆包。要做豆腐、杀猪的人家,腊八后就忙开了。辽西这里最具有年的象征物就是豆包了。过年的时候生产队才能分些黏米,因为只有黏米才可以蒸豆包,是叫“粘豆包”还是叫“年豆包”谁也说不清楚,反正必不可少,豆包十分容易保存而且受欢迎。有的在家蒸粘豆包,放在外面冻上;有的在家用卤水做豆腐;有的在家杀猪灌血肠;有的在家自制粉条;有的家在糊新的窗户纸。各家忙得不亦乐乎,外面虽然寒冷,家家户户却是暖意融融,一向寂静的小山村泛出一层喜气。

02


1969年2月17日的春节是我们大连知青下乡到北票插队的第一个春节。 离春节越来越近了,但是随着年关的临近,每一个知识青年的心里都如同长了草,因为家在呼唤。年关到了,回家看看也是人之常情,大家都急切地想回家看望父母,与亲人团聚,心情便开始振奋起来,高兴地收拾行李买点东西,准备回家的年货。结果辽宁省革命委员会非倡导过什么“革命化”春节,随之公社指示不准请假,谁也不能回大连过春节,要求知识青年在农村同贫下中农过“革命化”春节。这个指示不啻于一个晴天霹雳,打得我们晕头转向。那时我们思想单纯、热情,充满青春的活力,甚至有些头脑发热,上级既然有要求,还要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于是决定也不回大连过年。

当时,我们生产队吃返销粮,社员生活比较困难,但是到了春节,即使再穷的人家,也要买上一些红纸,增添一点喜庆,大年三十的前夕,有的社员就来到我们知青点,他们手里拿着裁好的红纸,有条的、有方块的,让我们帮助写春联和大字块“福”字等。 农村贴对联,社员家是见着门就贴,猪圈、鸡窝全贴,“五谷丰登,勤俭节约,勤俭持家、牛肥马壮,六畜兴旺”等。当农民们取走春联的那一刻儿,他们都乐得合不拢嘴儿,“谢谢!”之声不绝于耳。生产队的仓库、饲养棚,马车上也都贴, 写春联满足社员们的需求,但是在那个年代,现在的过年词全不能用,一般写的是“听毛主席的话,跟共产党走”,“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毛泽东思想”。横批则有“永远革命”,“革命万岁”等,少有创新。送走了写春联的社员们,我们青年点也贴了一副对联,是当时流行的口号语言,上联是“扎根农村干革命”,下联是“广阔天地炼红心”,横批“红心向党”。


1954年,东北各地的工人和农民们在春节期间展开盛大的工农联欢活动。


那时我们还是吃商品粮,凭粮本到公社粮库买的春节特别供应的白面,过了三个多月高粱米饭、玉米面大饼子加清炖素菜的日子,终于可以解馋了。2月16日是腊月三十,隆冬时节,刺骨的寒风裹着些许的残雪,呼啸地穿过沟梁,扫过低矮的土屋,平添了一些“年味”。青年点三间土屋里,晚上很热闹,大家开始包猪肉酸菜馅饺子,我们八个人,各显其能,和面的,赶皮的,调馅的,人多力量大,说说笑笑中包出花样各异的水饺,饺子包完了。有拉火的,有添火的,有灶上的,厨房开始忙乎了,青年点男知青屋里的炕上摆了两张合并起来的饭桌,两个屋的油灯放在饭桌两端,饭桌上的大块肉炖酸菜是生产队队长送来的,大白菜炖豆腐、酸菜炖粉条是我们自己做的,还有一盘我们自己腌的咸葱,另有一盘是我家里捎来的肉酱。旺旺的炉火把屋里烧的暖暖的,大家忙乎着吃这顿饺子,在当时是色香味俱佳,让人特有食欲,兴高采烈,七嘴八舌,热热的炕,可口的饭菜,大家吃得那么香。当热气腾腾的饺子吃进嘴里时,远处传来了零星的辞旧迎新的爆竹声。我们这些同学是第一次离开家在外过年,而且在农村过年,大年三十晚上,我们8个知青在远离大连千里之外的10户人家小山沟村庄里,点着煤油灯,没有灯火辉煌,更没有祝福,思念着父母和亲人,过了一个革命化的春节。但是,农村喜庆的节日气氛也没有冲淡我们想家的思绪 。吃完饺子,只清楚的记得女生都哭了,有的抹泪,有的抽泣,长这么大,第一次在外面过年,她们只有十六、七岁,她们想家,想自己的亲人!让我第一次感到了思念的苦痛,其实,那时能够玩什么,就连扑克牌都没有,大家又海阔天空地唠了起来。商量决定,过完大年初一,大年初二我留下看家,其余全回大连和亲人团聚!当时同学们立即转悲为喜,高兴得连夜收拾东西。虽然我没有回家,可女同学的眼泪和要回家的兴奋劲却永远的刻在了我的心里。夜已深了,钻进被窝里,我们几个男同学谈了那么多对未来的憧憬,昏昏沉沉地回到了梦境中。梦中,我回到了大连,回到了温馨的家里,妈妈端上热腾腾的饺子,做的都是我爱吃的莱,家人围坐在桌子周围,可是我却怎么也不坐到到桌子旁边,看看这里,看看那里,看的见,却摸不着的一切,眼泪差一点流了下来----。

年三十晚上响亮的爆竹声,寓意着“平安”, 预示着新的一年又开始了 一定充满朝气,一定充满着希望,让人们带着希望去度过新的一年。可这爆竹声给我们知识青年带来的似乎并不是希望,而是迷茫。“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心里没有底儿,“再教育”到猴年马月?遥遥无期,这真是一种心理上的“煎熬”。 悲叹着人生,迷蒙的青春,迷蒙的心灵,谁能来安慰?!大年初一放假不用出工,因为是“革命化春节”,自然就没有那些“四旧”,很少有人说“过年好”之类的贺语,糊里糊涂的就把1969年的“革命化春节”过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正月初一,我们知青到大队、小队等去商量,以各种理由如:家人有病、被褥太薄等等名义请假,好在当时生产队也没有多少活,农村的贫下中农们都有权力可以批准知青们回家这一简单的请求。

大年初二的晚上,我留下看青年点,其余知青回大连啦。我独守青年点3间空房,感受了一个人过春节的滋味。一个人的日子不好打发,听着外面的零星的爆竹声,大人孩子们的欢笑声,刺骨的寒风夹着寂寞和孤单袭上心头。想着家里此时一定也热闹,还有妈妈做的鸡呀鱼呀那些好吃的。感觉心里空荡荡的。



晚上,青年点里我自己在煤油灯下孑然一身,形单影吊,土黄色的墙一半糊着报纸、因为是新房,墙角挂着冰霜、冰冷的土炕、纸糊的窗透着风,让人感到如同置身于冰冷的世界。晚上人影伴着油灯,披着棉衣,看看上边发的学习材料、毛选和我自已带的《毛主席诗词》、《革命烈士诗抄》及《诗词格律十讲》等,仿佛是我精神上的救命稻草,让我在漫漫长夜里,在昏暗的煤油灯光下爱不释手,如饥似渴地读着,我还搜肠刮肚,堆砌口号式词句写了几首诗词,其中印象最深的,现在还保存着就是这首《西江月 》- 青年点独自过春节

正月寒冰刺骨,雪飘原野银光。

战天斗地傲风霜,铸就红心向党。

试问胸怀理想,何妨身献山乡?

寒屋披毯读诗章,不觉天已放亮。

品滋索味,自觉乐在其中,有点“少年不识愁滋味”。 可以说读书让我度过了精神难关,消除了心中阴霾,安慰了脆弱的灵魂,获得了生活的力量,仿佛在漂泊的路上找到了心灵的家园。晚上睡不着觉,思绪万千,碾转反侧,想家、想亲人的念头猛烈撞击我的心,真是打破了五味瓶。夜里,北风呼号,刮得窗户纸直呼扇,既孤单又寒冷,我盖着一床棉被和一条毛毯,还冻的瑟瑟发抖,把脸缩在被子里,脑瓜盖冻得都麻木了。早上起来一看,中间有玻璃的窗上的霜结得很厚,洗脸,缸里的水几乎有半缸结成结出厚厚的冰茬,凿开一个冰窟窿才能捧出一掬水,毛巾也冻成冰坨。好在是春节,生产队放了假,我被10户老乡家东请西拽的,改善了好几天,倒也过得去。这样,我留守在青年点过了一个革命化的春节 ,没穿时尚的衣服,在乡下过了第一个不在父母身边的春节。此后的历年春节,过“革命化春节”这一倡议就再也无人提了。

03


这个春节我有两大收获:一是和村民的感情更加融洽了。真正了解了基层农民的生活,农民最实在,也学到了不少农活的知识,密切了同社员之间的关系。当地农民的纯朴、热情,让我感动,至今难以忘怀。二是看了诗词方面的书,受益颇多,为以后诗词写作和报刊发表诗歌打下基础。我一生中度过六十个多个春节,唯有那一个春节烙印最深,一想起仿佛就在眼前,那没有父母在身边,只有书、油灯、雪舞、寒风,这或许就是革命化,战斗化的春节。足矣,不管是什么,反正是我一生都难以忘记的一个春节。那是一段艰难岁月,也是一段蹉跎岁月,然而,它在我的青春岁月里,毕竟也有一段凄然泪下的旋律。

岁月的河流能冲刷一些东西,也能沉淀一些东西。这个春节就永远留在我岁月的河床上了。

         本文来源:天涯社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