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洛宁县城关公社在礼大队知青下乡的那段岁月

 大美洛宁 2022-03-09

1968年,我从偃师高中毕业回乡,成了一名回乡知青,先后担任洛宁县城关公社在礼大队革委会委员,在礼大队党支部委员,亲眼目睹了三门峡知青和洛宁县知青的下乡过程。由于我同这两批知青基本上属于同龄人,回乡知青和下乡知青仅一字之差,同属到农村锻炼的青年学子,因此对到我村的知青们格外关注,他们在乡下生活的情景也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1969年三门峡知青蒋四光、韩立双、郭振德、张西义、李三、杨贵贤、张荣华、雷振义、王学义等20人,乘坐两辆解放牌汽车,由家属陪送到在礼大队场院下车,村革委会及在礼大队社员热情接待他们。当天就把他们安排在三个点上。四队知青点安排在老土改干部时任四队队长马石成家,分配7人,生活由村革委会副主任马照黑负责;五队知青点安排在大队长刘来家,分配6人,生活由刘来负责;八队知青点安排在八队场院,分配7人,生活由村革委会主任马么负责;女知青由村妇联主任李妞知负责。各知青点,各起各的锅灶,柴米油盐由大队协同知青采购。一切安排妥当,知青住了下来,家属满意离去。知青劳力可由大队或所在生产队调配,出工不计工分,由知青点统一考勤,大队按出勤付劳资费,以供生活所需。这批知青从1971年起陆续返城安排工作,1972年底全部返城。

三门峡知青到在礼大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三四年中,完全同在礼社员群众融为一体。八队知青点设立小喇叭广播站,知青们用书或报纸卷成筒或用铁片自制成铁皮喇叭,每天晚饭时对社员们广播,社员们有的把饭碗端到场院里吃着饭听着广播。他们读报纸、念新闻,宣传毛泽东思想、党的方针政策、国际形势、国家大事。农闲时各知青点的知青都能同社员们促膝谈心、拉家常、忆苦思甜,他们都把在礼村当成了第二故乡,同在礼村社员建立了深厚情谊。知青张西义在返城后曾专程回到在礼村为当时曾特别照顾他的一位老人祝寿。
1970年,在礼村社员全体出动修筑洛河防洪大堤,工程量很大,任务艰巨。当时没有机械全靠人力,知识青年年富力强、血气方刚,积极参加到治河大军中去,大堤合拢时春寒料峭,男知青同社员们一起跳入齐腰深刺骨的冰水中打桩,同群众手挽手肩并肩组成人墙阻挡水流,女青年在坝上运送砂石,大坝得以顺利合拢。群众都夸:知青好样的!
张村电站是洛宁县重点水利工程。在修建电站引水渠的土方工程中,也有三门峡知青的身影,他们为洛宁县的水利建设出了力流了汗,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人们不会忘记他们。
1977年秋,洛宁县城知青刘杏莉、苗军珍、王献玲、郑海玲、王三林、梁治国、吴荣耀、张占青、王春生、王建平、王效平、肖胜乐、杨瑞杰、姚仁杰、刘贺玲、郭花荣等17人,分配到在礼村插队落户。同上次三门峡知青不同的是他们的户口也随人一起落到了生产队,成为本队社员中的一分子,由生产队供应口粮。他们先是集体起伙,大队安排团支书郭建委管伙,薛东亮当炊事员。数月后,大队支部做了统一安排,全村共十三个生产队,除十队人少不分配外,一、二、三、六、七队每队分配两人,其它七个队每队分一人。要求各队要给知青分自留地,一切待遇应同本队社员一样一视同仁,不得歧视。各队都热情地接收了县城的知识青年,并在生活上给予格外照顾。
全村知青由大队团支部书记郭建伟负责政治思想工作,并组织协调日常事务。女知青北片由王小娥负责,中片由李海菊负责,南片由赵素菊负责。知青的生活除由各生产队负责外,洞沟片由支委我管理,北片由副支书马么管理,中片由支委张根管理,南片由支委李妞知管理。大队党支部共有六人,分配四名支委直接参加知青生活生产管理。
由于这批知青是本县县城干部子女,家长也常到在礼村探视子女,了解他们的日常劳动生活情况。各队各片负责人也不时到县城家访,听取家长们的意见和要求,双方携手共同关心知识青年的成长和进步。
1979年征兵开始,男知青王三林、梁治国等6人同本村6名适龄青年一起报名入伍,开赴对越自卫反击战前线。其他11名知青于1979年以后陆续返城,最后一人返城是1980年。
这批知青下乡插队落户那段时间内真正成为了在礼村的一名社员,他们同社员们一样同吃、同住、同劳动挣工分,按工分年终参加生产队分配。当时盛行搞农业大会战,他们也和其他社员一样参加农业学大寨大会战,深翻抢种大会战及城关公社防洪治洛大会战。繁重的体力劳动,使他们肩膀磨红、磨肿、磨掉了皮,双手磨出了老茧,身上留下了伤痛的印记,经受了考验。
在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知青同所在队的社员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个别知青还参与了大队的科学种田实验活动,学到了很多科学知识,增长了才干,收获颇大。一队女知青刘杏莉、苗军珍是县城武装部干部子女,离队时带着生产队分配的和自留地打下的粮食。我说:这就是你们下乡的收获,她们却回答:我们到农村打掉了娇气,磨炼了意志,收获了贫下中农的情谊,培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体会了农村的艰苦,农民的艰辛,我们一定会记住这段美好岁月。后来分到县城工作的知青王三林、王建平、张占青、刘贺玲等人见到在礼村的群众像见到亲人一样热情问候、盛情招待、关照有加。
编者按:此文根据部分知情人座谈编写,因时间较远,记忆难免有误,如有不实之处敬请指正。
马生彩作品集锦:
排险
咒神
捅马蜂窝
家有一宝
因祸得福
师恩难酬
一把黑豆
乱世县长
姓氏趣谈
杜鹃啼血
忆军士班
初入校门
上海之旅
毕业典礼
西山纪事
秤的学问
兔爷显灵
儿歌二首
战友你好
路神与财神
破碎大学梦
母亲节感言
拜洛宁老子墓
明初移民见证
明末永宁风云
浅谈上古八姓
来自阴间的爱
“鬼节”说鬼
智斗恶婆救小妹
防人之心不可无
功臣骡与功臣炮
老三届心路记忆
荞麦食品好处多
公交车上耍无赖
党的光辉照万家
永宁锁阁老史证
一天吃几顿饭好?
洛宁驴业 销向全国
五探洛宁王范古寨
妈妈做的美食搅团
55年珍贵的老照片
我们见到了毛主席
史证永宁在礼双进士
洛宁县冀庄村的记忆
难忘1962年鬼节夜
人不捣鬼,鬼不害人
洛宁美食——麦子汤
洛宁县城东关驴肉飘香
洛宁县河底镇城村传说
从洛河治理看家乡巨变
马老虎人生感悟诗四首
游览洛宁古迹抒怀五首
军旅生涯——军歌嘹亮
洛宁县故县镇寻峪传说
洛宜马氏五兄弟家族
洛宁新风尚 山村团拜忙
洛宁县城郊乡无极山的诉说
洛宁涧口红崖梁氏哪儿去了
美食薏米引发的历史冤案
洛宁传说故事——仙妖之战
明万安王朱采轻的悲惨下场
幸福!毛主席接见了我
忆偃师高中六七二班学友师长
《在礼百年》1——11
《在礼百年》——在礼新貌
《在礼百年》在礼传说故事
《在礼百年》在礼传说故事二
《在礼百年》在礼传说故事三
《在礼百年》——在礼村百年巨变
洛宁县故县镇岭南村马家传奇
洛宁县城郊乡在礼村马氏家风
怀念母亲做的干干儿和芝麻烧饼
五光十色洛宁城 张灯结彩闹元宵
回忆洛宁县下峪镇上庄小学勤工俭学
回忆六零年洛宁故县水库工地扫肓
山东曲阜防山炮兵十五团的战友,你在哪里?
《在礼百年》人物篇 烈士、地下党、民主人士
洛宁县城郊乡在礼村姓氏文化调查-在礼花氏
洛宁县城郊乡在礼村姓氏文化调查-在礼锁氏
洛宁县城郊乡在礼村姓氏文化调查-在礼马氏
洛宁县城郊乡在礼村姓氏文化调查-在礼刘氏
洛宁县城郊乡在礼村姓氏文化调查-在礼李氏
洛宁县城郊乡在礼村姓氏文化调查-在礼张氏
彭祖活了八百八不该对妻说实话
洛宁县城郊乡溪村村姓氏文化调查
洛宁县在礼村姓氏文化调查-在礼贺氏
洛宁县在礼村姓氏文化调查-在礼郭氏、在礼王氏
洛宁县在礼村姓氏文化调查-在礼陈氏、故县陈氏
老虎啸雄风 生彩耀平生——《同共和国一起成长》序
《同共和国一起成长》一、家传往事
《同共和国一起成长》二、孩童岁月
《同共和国一起成长》三、跃进年代
回忆七零年洛宁县城关公社在礼大队干群治理洛河片段
洛宁在礼刘氏世系碑序、在礼锁氏家谱序
你是否还记得昔日的童谣童曲儿......
梦回童年——童谣、童心、童真、童趣......
怀念母亲做的干干儿和芝麻烧饼
讲好洛宁故事之 饮食文化篇:捞汤——鸡蛋面叶
洛宁县闯王坡上“闯王柏”为何枯死
洛宁县城郊乡余庄村李氏二门续世系碑序
古墓婴啼——洛宁县城郊乡余庄古寨故事
洛宁县城关镇东关社区东关窑村有一位长征老红军
洛宁县在礼村古迹寻踪(二)——七堂八庙 一百单二钟
洛宁县城郊乡在礼村无极山朝阳洞庙院古碑承载的文化信息
洛宁女外出打工三十年杳无音信,9月16日母女网络喜相逢
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庆祝中国共产党
尘封的记忆——追忆洛宁女烈士李文英
洛宁县城郊乡冀庄村古今概况
洛宁县城郊乡在礼村村名考证
追忆中共洛宁县在礼村地下党支部
一位台胞的思乡情之一——忆父亲
一位台胞的思乡情之二——李铁生中年自传
一位台胞的思乡情之三——家乡介绍
一位台胞的思乡情之四——洛宁县在礼村
一位台胞的思乡情之五——忆祖父
一位台胞的思乡情之六——忆大哥
一位台胞的思乡情之七——忆二哥
一位台胞的思乡情之八——旧事杂忆
洛宁县底张乡草庙岭村郭氏家谱文化

作者简介:马生彩,生于1948年,洛宁县城郊乡在礼村一组人,1969年参加山东曲阜防山炮兵部队,1974年退伍后历任村干部,2015年出版文史资料《在礼百年》一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