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记谭富英与马连良

 cxag 2020-06-28

 马连良幼年时入喜连城班坐科,后来曾随贾洪林学艺,因此,他的演唱艺术,有接近贾洪林之处,他的学习模仿,以善采各家之长见称,可是他的剧艺,并非各家的拼凑,而是有着他自己独立的风格,从总的方面说,可以加一个“巧”字。

 马派表演,潇洒飘逸,机巧灵活,更兼细腻委婉,用美学术语说,是属于华丽这一范畴。他在唱腔上花巧细腻,在美化腔调上下过苦功,他的唱腔不以朴直自然取胜。从这一方面说,马派唱腔的“装饰”是很多的。如《借东风》“二黄原板”“曹孟德占天时”的“德”字和“我望江北”的“北”字,其腔调脱出“二黄原板”的窠臼,可以说明马派唱腔的特点:“巧”。而《淮河营》“流水”“摇摇摆摆我出前殿”的长腔,曲折婉转,既见马派韵味,又切合蒯彻当时得意的心情,这都是高明之处。

马连良、孙毓堃之《借东风》

 大家都知道,马派的道白和做工是最吸引人的,其道白的特点之一,就是节奏鲜明铿锵有力,音乐性强。即如他在《甘露寺》那一段绘声绘色的白口,真是抑扬顿挫,有起有伏,不能不说是“巧”得很。另一特点,则是特别注重掌握人物内在的感情变化,这便是他的道白不至于流于“油滑”和卖弄技巧的主要原因。

 谭富英和马同出于富连成科班,但风格却迥然不相同。如果说马的剧艺,特点在“巧”,则谭的特点在“朴”。谭富英有一条好嗓子,清脆而圆亮,自然带有一股英武朴实之气。

谭富英之《定军山》

 谭派用气,出口即是(所谓“冲”),更显得乾净利索,声音过处,直入听众的心灵深处。加上谭富英有很好的武工底子,《定军山》《战太平》等戏,刻划忠良耿直之气,栩栩如生。谭派腔调不花,但圆润有味,以含蓄为胜。表面上“清淡”、“直朴”,实际上却有丰富的内容。例如他唱《打棍出箱》的“四平”“我叫一声范兴儿你来了吧”,腔调也无甚奇处,但透出了一股恳挚的感情。

 演唱是用声音表现感情,一定的声音和一定的感情有着具体的联系,如哀苦之声多用“遥条”、“依奇”等辙,谭在咬字的特点上,也是形成他那朴实的表演风格的重要因素之一。

马连良、谭富英之《草船借箭》

 谭派咬字,不像马派、言派那样细腻,总的风格是从大处着墨,而遇“a”、“e”这两个音,则往往加以强调,就在这强调之中,产生了朴直的气氛。谭派唱的《御碑亭》“西皮原板”“直指望同庆共老枕”的“枕”字,因为有所加强,很切合王有道这个书呆子的直朴之气。而《秋胡戏妻》中“并无虚言哄娘行”的“行”字,也有这种味儿。

 谭派的朴实风格,贯串在唱、做、念等各个表演方面,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因此谭派善于演朴直实在的人物,如书生忠臣等,也就是这个原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