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教学,需要遵循“学路”的思考(十三)

 陈林细谈教育 2020-06-28

语文教学,需要遵循“学路”的思考(十三)

语文教学,需要遵循“学路”的思考(十三)

——真诚的师生交往

“老师,这么跟你说,汉语拼音我在家里已经学了三遍了!”一个孩子对我说。

我说:怪不得你的汉语拼音这么好,复习的时候你可要多多帮助其他孩子哦!

老师,我在家里就练铅笔字的!另一个孩子对我说。

这就是爱学习啊,加油哦!我笑着回应。

“老师,你知道我为什么剔了个大光头吗?”

一大早我就注意到这个小家伙剔了光头,我说:是不是为了让你聪明的脑袋多晒晒太阳啊!

他笑了:哈哈,不是,因为我爸爸就是理发的。哦,原来理由就这么简单。

我说:我说的也有道理啊,你见多识广,已经认识了那么多字,做语文作业的速度也快啊,让你的脑袋多晒晒太阳,会更加灵光!他笑了。

下课的时候,我经常会跟孩子们就语文学习进行聊天。

记得这次在南京上《天游峰扫路人》,课堂结束后,有孩子跑过来继续与我讨论天游峰扫路人的精神魅力,向我表达:其实作者之所以要两次写天游峰,主要也是强调天游峰对于扫路人的精神形成是有决定作用的,如果老人换了在别处,或许也能保持这样的精神品质,但或许也就会形成另一种精神了。我当即表示了赞同。

今年在扬州上《少年闰土》,上完后,我的导师也立即与孩子们进行了一次交往,向学生提问了许多让我冷汗直冒的问题,诸如哪些是老师没教,你们自己也能学会的”“哪些是你想知道,而老师没有教的等等。也就是从那次之后,我便喜欢上了课后与孩子们就语文问题进行交往。

而我发现,往往在这个时候,孩子们表现得最真实,态度也更加真诚。这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其实语文课堂应该形成这样一种类似生活化的交往氛围。

在南京上《天游峰扫路人》,至今有一个场景我还记得:在请孩子们有感情朗读课文之后,一个孩子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笑嘻嘻地对我说:老师,我觉得你也应该有感情读一段给我们听听!我当时给了他一个肯定的微笑。我在想,难道学生不可以这样说话吗?学生自然也是需要老师多多展示自己的。

孩子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一种与教师交往的氛围,交往,其实也是一条很重要的学路。首先,语言本身就是一种由体力劳动上升到精神劳动的产物,海德格尔说,人因为语言而存在。人只有通过语言才能发现自己。但人如果要发生语言,便一定需要交往,因为只有交往才能产生精神的劳作。在课堂上或者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孩子最好的,也是最现实的交往对象,便是语文老师。当孩子与老师发生就语文学习而产生的交往时,孩子对语文学习的方法会更加了解,对语文学习会更有探究的欲望。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创设一种“人”的交往的情境。这种“人”的交往的情境,是冶养孩子语文习性的重要场域。所谓习性,就是一种自动的发生。当孩子觉得语文老师是可以交往的对象的时候,语文学习往往是会自动发生的。

其次,学生觉得语文老师是可以交往的对象后,他们才会更加大胆地暴露自己的问题,而不是屈于教师的权威,一味的迎合,或者猜测老师的心思。而当教师有意识与孩子交往时,教师也会更加真诚地向孩子表达自己对语文的理解,对语文学习的理解。语文学习的过程,在很多时候,更是学习语文老师的过程。而正襟危坐的老师,不能与孩子们真诚交往的老师,所教学的知识也往往是不真诚的。

第三,学生学习课文或者其它语言材料,其实也是与这些课文或者语言材料发生交往的过程。孩子在内心深处,是经常会向这些课文或者语言材料“发问”的。而这些问题他们是很渴望转换成对老师的提问的。但,如果师生之间缺乏真诚的沟通,或者教师不能给孩子交往的空间,那么这些问题也就是被悬置,也就是,学生经常会学一些自己已经知道或者并不想知道的语文知识,而自己想知道的,并没有学到。

看起来,与孩子真诚交往,也是一条十分重要的学路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