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工智能会如何影响语文教学?

 陈林细谈教育 2020-06-28

        欢迎关注公众号“小陈语林”,或者通过加我的微信号“yulinjushi”(“玉林居士”的全拼)的方式,加微信群“闲言教与学群”

人工智能会如何影响语文教学?

人工智能的到来,可能会产生很多“无用之人”。机器应该会更加科学地开发自然资源,变成人类的生存和生活资料,机器甚至可以让人在需要的时候高兴或者悲伤,改变人的身体结构或者思维方式,而不会使人感到任何别扭。还有一种隐隐约约的可能,那就是机器可以使人类的智力逐渐趋于一致。

是的,因为我们没有看到那真实的场景,但我们或许可以预演一些事实。

然而这里可能会涉及到一些伦理准则,作为人类,应该是很不愿意受机器的控制或者配给的。

人的天性就是寻求某种意志的自由。人希望自己能够独立思考,希望自己独立开展一些活动,独立征服一些现象,人希望展示自己独立的力量。因此,总体上人类应该不会甘于被机器所控制。

即使机器有人的体温,能够捕捉人的瞬间思维或者感受,能够与人进行貌似无障碍的沟通。但只要不是克隆人,它也一定没有血管,也没有那么纤细的神经,因此,它不会跟人产生心有灵犀。

是的,心有灵犀。我们人类的语言往往是在一种心有灵犀的状态下进行交互的。机器可以分析出一个人说话的知识背景或者心理背景,但它不能发生某种体察。当机器面对辽阔的平原,它不会有心灵的敞亮;当机器面对纷繁的世俗生活,它不会有心情的沉落;当机器面对越来越程序化的世界,它不会去思考人类混沌的内心;同样,当机器面对一个人,它也只能针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智能”的被动反应。

当然,进行这方面的研究者肯定比笔者有发言权。笔者的意思是,到了智能时代,人类的语言可能会更加重要。因为,到那个时候,人类会更加渴望与人类本身及大自然进行交流,即使那样的交流因为没有大数据的本领而并不完美,但人类依然会为此而乐此不疲,人类会体验寻求彼此心有灵犀的过程。

交流最重要的媒介则是语言。人类应该希望享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我的快乐。因此,人类还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学习来掌握语言,从而形成语文素养,这样即使成为了“无用之人”,但只要有语文素养,就不需要服用“多巴胺”药物刺激自己高兴起来。

因此,语文教学这项工作依然有它的用武之地。

那么,这个时候,语文教学可能会是什么样子呢?

笔者以为,孩子的识字过程将会被机器取代。这个在当前的亲子教育中已经初见端倪。孩子的写字教学也可能被取代,因为到那个时候,孩子只要会写自己的名字(用于签字,甚至也可以被取代),其余的只要通过语音输入机器,并且具有对机器输出的文字进行判断和修改的能力即可。孩子的词语积累有一部分将通过机器进行,因为机器可以呈现很多的故事或者场景,让孩子在大脑中激活对这些词语的认知。孩子还可以通过机器进行阅读和写作。

但是,语言发生的“心有灵犀”可能是机器无法取代的,因为那需要真实的交互。这个时候,便需要教师了。

教师应该有以下几点是机器无法取代的:

一、选择教学材料。机器可以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选择部分教学材料让孩子进行阅读或者写作训练,但是若是要让这些阅读或者写作材料更加起到教学的作用,则需要教师对材料进行加工。当然,这些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称为网络课程教学。

二、设计面对面的交互的过程。真正的思考应该不是通过网络教学能够发生的。他需要真实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要通过对人的眼神、人的体态以及人所展现的与在场交融的语音才能发生。我们面对机器呈现的材料可以发生思维,但机器的冷度不足以让人感到真实,而面对真实的人,人的思考可能会显得更加真实,人也才会更加感到思考的价值。

三、进行社会实践。家长无法替代老师带领孩子进行社会实践,因为专业的语文教师将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地带领孩子进行社会实践。而社会实践是孩子语文素养形成的重要途径。

四、进行人生引领。即使到了智能时代,人也需要精神的导师。精神导师的部分作用可以在网络上实现,但若是没有面对面的交流,那引领往往会遗漏很多重要的信息。网络在传输信息的时候,往往会使信息有所耗损,而那精神的耗损往往更多,在网络上交流,经常产生误会就是一个例子。

最近新加坡教育针对即将到来的智能时代,已开始有所行动,他们将大力开展语文应用性课程的设计,并且引进学徒制教学,这无疑是超前且务实的语文教学改革。这样的语文教学,将使现在的孩子能够顺利地进入到未来二三十年的世界,并且拥有适合当时的交际能力和必背的语文素养。

然而,我们,当下的中国教师们,做好准备了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