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有细节,就没有有效的语文教学

 陈林细谈教育 2020-06-28

欢迎关注公众号“小陈语林”,或者通过加我的微信号“yulinjushi”(“玉林居士”的全拼)的方式,加微信群“闲言教与学群”

没有细节,就没有有效的语文教学


先有教学方法,还是先有教学内容?这个问题看起来很好回答。 当然是先有教学内容,因为无论有什么教学方法,如果不能跟教学内容相配套,那也是白搭。然而也可以有这样一个观点,比如语文教学,难道其教学内容有什么变化吗?不就是听说读写吗?或者语言文字运用吗?教学内容不变,教学方法也就可以不变啊!于是我们形成了,对于一个老师,教学方法可以不变的习惯想法。久而久之,我们还会产生先有教学方法的错觉。

面对一篇课文,我们一般很少先去思考这篇课文的具体内容和形式,而是先思考,我有一个怎样的教学理念?然后,在这个教学理念指导下,我有一个怎样的教学方法。然后,再用这个教学方法套具体的课文、具体的内容。这在公开课上往往是管用的,因为公开课要的是吸引眼球,当你展示了不同的教学方法时,听课者和孩子都会觉得很好奇,课堂气氛往往会活跃起来(当然也有孩子不领情的),于是大家会认为这是一节好课。

然而,笔者一直存在疑惑,为什么我们每天都在生产大量公开课,而语文教学的效率还是很低?语文少慢差费的现象,现在更有孩子讨厌语文的现象依然在发生?这当然是因为,我们默认的教学方法先行的恶果。

一个追求教师成功的时代,老师也会很少关注孩子,很少关注孩子是否真的有所收获:孩子真的因为一堂公开课也好,一堂家常课也好,而变得热爱观察生活,热衷于语言使用了吗?如果你去采访他们,他们除了会说学到了很多东西之外,还会说:学语文真的很有意思,很有用吗?答案大部分可能是NO

这其间的原因便是,很多课堂缺少了细节

第一个细节,便是对具体学生的关注。于永正老师对学生关注的细节可能是很多老师记忆犹新的。一个孩子书经过指导还是读不好,于老师会给他再准备的时间,而且过一会儿,必定会再次给他机会,也就是,于老师是一定等这个孩子真的学会了的。那些以教学方法先行的公开课,则很少敢让这些可能“暂时没学会”的孩子发言。因为,他们不会观察可能有些孩子在这堂课里只是看客。这里其实也有一个原因:公开课上,看客相对会少一点。然而,这就更需要老师注意这细节了不是吗?

而这,才是真正的教学内容,即兴的教学内容。

第二个细节,因为孩子而变化了的教学内容。匹配于我们的教学方法,我们心中其实已经有了一个既定的教学内容。然而,当这个教学内容进入课堂之后,并不能与孩子的实际情况再匹配,这个细节,老师往往很难捕捉到。因为,他坚信,他的教学方法是有效的。这里,他已经忽略了教学方法带来的教学内容,并不是孩子想要的教学内容。比如,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位老师刚刚在外地使用了单田芳说书的方式引导孩子读书,孩子们很感兴趣;然而,到了自己的班级,孩子却对此没有兴趣,然而,老师会责怪孩子没有欣赏水平,而不会去从细节上寻求突破,比如,听了一次,孩子不感兴趣之后,立即改为正常的朗读练习,或者让孩子“发明”一种朗读。

第三个细节,就近取譬的细节。语文,是在生活中的语文,对于孩子们来说,这生活应该就在身边。然而,即使我们日常的语文课,有多少真正是跟孩子身边的生活有关的呢?孩子写作频频编造,就是一个明证。哪怕教学《鹅》这样的古诗,也只是在PPT上展示展示鹅的样子,而很少让孩子回去观察鹅或者自己生活中碰到的别的家禽。倘若论就近取譬,就更难做到了,比如《鹅》里边表示颜色的词,老师很少能从现场的孩子身上提取出来。而对于骆宾王那仔细观察生活的本领,老师们也是很少让孩子现场练习的。在公开课上,真正敢于就近取譬的老师,可能就更少了。

为什么我们很难关注细节,那是因为以上细节的关注,往往需要我们及时改变教学方法,而这,我们是很难做到的,除非我们平时就训练对以上细节的关注,然而,我们目前还没能想到。

笔者以为,对于细节的关注,才会有真正有效的语文教学,因为语言文字使用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往往就是在关注细节时产生的,没有细节的语文课堂,只能使孩子学习那些套话、空话或者编造的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