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的文化自信是什么?可以自信吗?

 陈林细谈教育 2020-06-28

费孝通曾经定义过“文化自觉”这个概念。文化首先是从本土产生的,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部落,文化起初都是一张白纸,但在交往的过程中,逐渐就形成了规则,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文化。这个可以被称为“文化自立”。我们中国的文化,应该是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候,因为诸子各自发表为人处世的方式,各自发表安身立命的原则,然后又产生了相互的交集,在激烈的争论中,有一些思想被深刻地印在了人的灵魂中。在中国文化的发展中,皇权的力量也起了一定的作用,比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儒家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有些大儒因为维护皇权的需要,对儒文化又作了很多牵强附会的解释,甚至还作了扭曲人性的一些规定,但总体上,中国的文化还是有着自我进化的力量的。在作为去除了社会角色的人的心中,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也会因为人性的使然而作出选择。中国的历史是一部朝代不断更迭的历史,同时其近代史也一部总被侵略的历史。这跟中国的文化有些关系,但倘若看主流,中国确实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这当然更加跟我们的文化有关系。
所以,中国优秀的文化需要进一步树立,需要从“文化自立”到“文化自觉”,最终达到文化自信。
文化自觉主要是对文化本身促进人类生存的优点的发现,同时也是文化与不同文化之间交流之后对自身不足的发现。
目前,有些好的文化仿佛正在被梳理,我们可以从公认的三个方面谈起:

第一、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1.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这些文化元素,可能正是当下我们中国进入现代化所必须要弘扬的。
2.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这些属于个人的私德,而这些私德可能会形成中国强大的公德,从而推动中国人民更加紧密团结起来。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是中国人民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滋养了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至今仍然具有深刻影响。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
以上的这些公认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些元素目前正因为我们国家政治经济发展转型而受到忽视,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们需要采取措施,弘扬它们。

第二、革命文化。

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是一致的,红色文化是它形象的表述。红色是血与火的颜色,中国人民赋予其特定的文化内涵,象征希望、热烈、勇敢、创造、奋斗、牺牲等。红色是中国共产党党旗、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颜色。这种特定颜色及其象征意味,与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革命精神、品格情操和价值诉求形成完美的“同构”关系。在现代,我们的革命文化主要体现在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不同的表现形态。中国的历史基本上是一部斗争史。很多先贤往哲都说过“有人的地方就有斗争”的话,有斗争就会有革命。在当代,弘扬革命文化,就是要防止外敌对中国的渗透,主要防止“堡垒往往在内部瓦解”。在当前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在全世界许多国家中,说没有一点外国的敌对势力都没有,那可能也不够现实。在我们内部,没有一个被腐蚀的中国人,那也一定不够现实。君子与小人,在这个世界上总是会同时存在,君子与小人之间不发生斗争,也不可能。一部《周易》,看起来主要就是讲君子与小人之间的斗争。所以,斗争文化,革命文化看起来是需要的。

第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这二十四个字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国家层面大,第二个是社会层面的,第三个是个人层面的。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社会性质。社会主义最的优势在于其组织性和动员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以前的基础上又作了发展,融入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概念,在组织性、计划性等基础上又尊重了社会进化的一些更符合人性的内容。我们当下身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需要对社会主义有一个利于我们自己的认识,同时,也要为其加上“中国特色”。

只有我们对其进行文化自觉的梳理,我们才能对中国的文化感到有底气,才能产生文化自信。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