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肖 龙 | ​昆明散记

 聚力阅读 2020-06-28

昆 明 散 记

文/肖龙

一个人,到一个地方到底多少次才会有明晰的记忆?好像无法给出明确的答案。就像某个人,有时一眼便可让你魂牵梦萦,诸如“有美人兮,见之难忘。一日不见,思之如狂”者。而有的人即便朝夕相处,若让你谈出对他的印象,竟是不知该从何说起了。

我之于昆明的缘分,细思起来竟像电影一样。在48年匆匆碌碌的时光里,我曾无数次梦里抵近彩云之南,却一次也没有真正来过昆明。

最早知晓昆明这个名字,是在小学的地理常识课上,所有的记忆只有“春城”二字,别的,竟无他了。上了中学,渐渐对昆明有了更多的了解,包括地理的,历史的,自然风光的,人文风俗的,但也只是停留在书面和画面而已。对于昆明,实在是无缘与之相近、相见。

而今年,生活或者是和我开了个玩笑,或者是给了我一个惊喜,我已经于春末、秋初先后来了云南两次。我与昆明,与云南,终于“追攀更觉相逢晚”了。

第一次路过,是三月末参加《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云南普者黑采风之行,去的时候从机场乘大巴转高铁,再转大巴、马车直接到了普者黑,那是我第一次乘马车,却与昆明擦肩而过。在返回的时候,因航班时间太紧,虽有幸得昆明女作家师师老师相邀,但也只是在一家过桥米线店里吃了两碗过桥米线后,便匆匆离开。这一次,对于昆明,实在是无甚印象。以为再逢不知是何日?所以飞机腾空而起的时候,望着机舱外连绵起伏的赭红色的山峦,内心竟如正在急速拉升的飞机,升起了深深的遗憾。

第二次赶赴昆明,是在立秋之后,参加南国文学社成立一周年暨“古滇梁王酒征文颁奖”采风活动。这次昆明之行,持续了四五天,也让我得以走进了昆明,感受着昆明。但自以为也只是在某一个角落里,略窥一斑而已。

在昆明,最热情的不是人,而是雨。汪曾祺曾写过一篇《我想念昆明的雨》,但通篇竟无甚文字描写雨,而是描写了昆明美味的菌子、果子,还有缅桂花、木香花等,通篇读来竟也似淋了雨似的。这是大手笔的写法,其境界非我辈能够企及。而在我的印象中,昆明的雨充满了热情的,不知道什么时候,它就悄然飘落,湿了眉毛,打了芭蕉。但这种热情是特别有分寸的,很知趣,适可而止,绝不会让你猝不及防,手足无措。

我们抵达昆明的时候已是凌晨2点多钟,出租车很破旧,合不拢的车窗不时裹进来一股微风,携着丝丝的雨雾扑到脸上来,但觉右侧脸颊湿湿的,摸上去,却也无雨。第二天早上,我们步行到翠湖公园,沿着公园小道,随着熙攘的人群慢慢向前走动。阳光并不好,但天空不像北方的天空那么沉重,云层之中透着一丝的明快。可是如果你是个有心人就会发现,走着走着,就会从天上漫不经心地飘下来几滴雨丝,提醒着你,你已经在昆明了。活动的间隙,我们决定骑车子到大观楼转转。一路上,又体验到了那种说来就来、说走就走的昆明雨,雨不大,马路上行人撑伞的都很少,因为他们知道,这雨,断不会缠缠绵绵淋漓不止的,很爽快,不腻歪。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这是汪老在文章中为数不多的对昆明雨的直观描写,老先生惜墨如金,却将昆明的雨的特点总结的那么鲜明:是明亮的,是丰满的,是浓绿的,是能够使人只一眼便要动了真情的。这样的雨,如何不让人喜欢呢?

在昆明,随处可以感受到昆明人那种发自内心的快乐。翠湖公园位于昆明市区的北部,因其八面水翠,四季竹翠,春夏柳翠,故称“翠湖”,以“翠堤春晓”而闻名四方。院内树木葱茏,四季青翠,树高林荫,湖清地润,径幽花香,实为市民休闲好去处。漫步其中,下象棋的,摄影的,唱歌的,跳舞的,静坐闲聊的,随处可见。所有的人脸上都洋溢着一种漫不经心的快乐,就像翠湖里的水,微风过处,涟漪轻漾,自在而舒心。步行到翠湖的西南角,我们遇到一群穿着民族服饰的女人。她们在节奏明快的音乐中,曼扭腰肢,轻甩双臂,虽然播放的是“小苹果”舞曲,而跳的却是她们民族的我叫不出来名字的舞蹈。这种现代与经典的巧妙嫁接与融合,正是昆明这个边远的省会城市从传统走向现代、从落后走向文明的经典缩写,让我不禁对昆明这个城市有了另一种感知和认识。

在大观公园,一位老者头戴草帽,腰系一套小型的混响系统,手执麦克风,在明媚的阳光下边走边唱,边唱边点头与路人打招呼。他这种自娱自乐的精神,似乎正代表着昆明人骨子里的一种闲适、安逸、幸福与快乐,其心之娱,溢于言表。路过他,我反复几次在他的歌声中回望他的背影,期待他的快乐,能随着满湖的轻风与荷香,殷殷飘来,落到我的眉毛与发丝,沁入我的血管,让我也能忘了三千俗事,真真地快乐一把!

在昆的几日,我感受最深的是昆明人的善良与热情,不虚伪,不矫饰,这是在其他城市不多见的。由于航班的原因,我们早到了一日,也晚走了一日。这两日里,我们要么步行,要么骑单车,穿梭于昆明的大街小巷,品尝了昆明的土味小吃。每次走进小巷里的菜馆,我们都担心别被老板讹诈,每次点菜的时候,都要反复询问菜的价格。这是一种自我保护也好,是一种城府事故也罢,我们就这样开始了我们的每一次用餐。但是结账的时候,我们却一次次地从我们自己假设的各种骗局中灰溜溜地走出来,不但饭菜价格便宜,店主服务还非常的热情周到。昆明的初秋虽然很凉爽,但我们竟感觉微微热而汗涔涔了!

在昆明问路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我们在大观楼游玩的时候,我突发内急,却找不到公厕,于是就向人打听。正好遇到一位五十多岁的保洁员大哥,正在一棵开花的树下打扫着残花落叶。我走上前去。

“请问,哪儿有洗手间啊?”我问道。大哥停下手中的活计,抬头看了看我,很迷惘地,摇摇头,没说话。

“大哥,哪儿有洗手间?”我又问了一次。这次大哥依旧是很迷惘地,弯着腰,做着随时准备继续手中的工作的姿势,再次摇了摇头。但说了句话,只是他一嘴的云南本地方言,我实在是听不大懂,应该是告诉我——“这里没有洗手间。”

这时,同行的好友走过来,补充了一句:“请问哪里有公共厕所?”

话未落音,大哥急忙将右手里的扫帚交给左手,抬起胳膊,食指指向东北方,语速极快,叽里咕噜地说了两句,边说手臂边做出转弯的动作。看着大哥一脸认真又略带焦急的表情,好像自己内急了似得,我忍俊不禁,但其急我之所急的古道热肠可见一斑。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民族的语言,那是一个地方地域文化的符号,只在地域范围内生长,换了地域,便会为人不解。倘要一定对人说方言,又怎能不会贻笑大方呢!

在整个采风活动期间,给我印象最深最震撼的,还是滇文化给我的神秘、沧桑与厚重的感觉。

本次采风活动是由昆明“滇韵”文体研究会携手“南国文学”主办,昆明市晋宁区勇成酒业承办,幸运的是,古滇文化的发祥地就是晋宁区晋城镇。古滇国创建于约公元前5世纪,当时东周列国群雄逐鹿,中国社会正在经历政治大变革,诸侯纷起,周王朝的王权受到了直接挑战。伴随着社会矛盾的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流派如雨后春笋,集中迸发,儒、道、法、墨、阴阳、纵横等等思想流派你方唱罢我登场,谁也不服谁,出现了像孔子、孟子、墨子、老子、韩非子、鬼谷子,苏秦、张仪等等一大批旷世绝学的人物,他们的思想和学说,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之源。同样,这个时期也是世界各国文化萌芽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古希腊,西方哲学之父苏格拉底出生了;在古印度,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而中东的两河流域,基督教也正在开始萌芽生长。

在这种文化大背景下,古滇文化此时在被中原称为荒蛮之地的云南省晋宁地区诞生了。关于古滇国的存在,自古以来坊间曾流传很多质疑,历史上最早记载古滇文化的首推司马迁,他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记载:“元封二年,天子发巴蜀兵击灭劳浸、靡莫,以兵临滇。滇王始首善......举国降,请置吏入朝。于是以为益州郡,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文中寥寥数语,却记载了庄蹻入滇、武王授印等关于古滇王朝的重大历史事件。此后虽也有很多典籍记载,但无不出其左右。1956年11月,云南省博物馆从晋宁区上蒜镇石寨山古墓群中发掘出一枚金质的“滇王之印”,这是云南隶属中央最早的物证,证实了司马迁的记载,也让后人不得不叹服大汉王朝浩浩天威。也让我们明白,华夏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绝不容许有寸土之地流失于外!

我们在昆明的最后一夜,住在晋宁区的晋城镇,这个镇绝不简单。晋城镇曾为“古滇国”都邑,是古滇文化的发祥地,是滇池流域历史最悠久的城镇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历史悠久。在晋宁博物馆,我们参观了古滇文化展览,先进的声光电系统充分而详实地再现了古滇文化的源远流长。徜徉其间,历史的烟云携着五百里滇池的秀美风光迤逦而来,翻越千山万水,滚滚而来眼前。恍惚看到,庄蹻手指长矛,身披盔甲,在猎猎旌旗中统率千军万马,过黔中,经沅水,克且兰,征夜郎,一路西南,高歌猛进,一直攻打到滇池一带。却因归路不畅,便“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入乡随俗,融入了当地民族中,并于晋城镇建立了古滇王国,谱写了一曲汉文化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互相促进、互相包容、互相融合、共同发展的华美乐章。

古滇国出土存留下来最多的当数青铜器,其中乐器有铜鼓、葫芦笙,生活用品有贮贝器 、案、枕、扣饰、杖头、纺织器具等,生产工具有斧、锄 、镰、钩等,尤以兵器为多,有狼牙棒、铖、吊人铜矛、各种剑等,件件工艺精美,造型奇特、纹饰细腻,内涵丰富,凸显了滇文化曾经的辉煌与灿烂,成为滇文化最为典型的代表。展出的“铜鼓”尤其引人注目。据考证,古滇铜鼓的出现距今至少已有二千六、七百年,由炊煮器釜演变而来,原是一种打击乐器,在我国南方曾大量出土。铜鼓在滇文化隆盛时期被贵族普遍作为葬品,以彰显墓主人的高贵与显赫。参观过程中,很多人不自觉地发问,铜鼓这么厚重,该怎么敲响呢?这个发自2000年后的疑问,是无法穿越重重历史的迷雾寻找古滇先人来解答了,但或许就是因为有了这些疑问,古滇文化才更多了一份古老的沧桑,多了一份神秘的精彩!

历史如白驹过隙。古滇国早已消失在了汤汤历史长河中,但滇池的水依旧清澈,滇人的故事依旧一代又一代的流传,滇文化的精致魅力也会在往后的岁月中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彩云之南,有一个“滇”,他们用一个字固定了一段历史,浓缩了一片文化,也成为了39万平方公里的秀美山川的代名词。

我突然想起我的故乡,那个丢失了的“徽”字,何时又能找寻回来呢?

作者简介

肖龙,祖籍安徽利辛,现居阜阳,安徽省散文随笔学会会员,阜阳市作协会员,中国现代作家学会会员。

正在进行

➣➣➣

《精短散文佳篇选萃2019》

隆重征稿

投稿邮箱:julichuanmei@yeah.net

订阅方式:微信 yuwei0124

 征稿/征订启事

入选作品目录

1、  王久辛 | 冷冷的鼻息

2、  卞毓方 | 射阳赋

3、  顾  坚 | 花开的声音

4、  梁长峨 | 带不走一片云

5、  凌鼎年 | 石头剪刀布

6、  黄秀峰 | 生命的底色

7、  许道连 | 许溪河,一条古老而美丽的河

8、  王忠正 | 从秋天回乡

9、  李  景 | 纳木错的深情

10、  布  衣 | 桃花谷

11、 刘海亮 | 长安一片月

12、 范  诚 | 卖红薯的母亲

13、 王  新 | 和母亲一起乡下过大年

14、 徐国忠 | 树木连房廊

15、 李  顺 | 生日絮语

16、 袁瑞珍 | 迷失在丽江

17、 于 雷  | 沙雅秋天的札记

18、 薛 媛  | 却话云起时

19、 董昕枫 | 被雨打湿的记忆

20、 朱和平 | 盛唐气象 热血阳刚

21、 河 丁  | 逆向生长

22、 白亚军 | 扶着秸秆走路

23、 郭建荣 | 让父亲坐坐我的车

24、 才让拉毛(藏族)| 琵琶行教后记

25、 向德森 | 烧瓦

26 王顺中 | 父亲的柿子树

27、 音 岚  | 乡居片段

28、 孙悦平  | 吊水楼瀑布

29、 杨国存 | 雨夜读画

30、 陈建军 | 那年,一树槐花盛开时

31、 褚福海 | 宁馨的夏夜

32、 丁  子 | 夜的黑

33、 鹿剑林 | 拉萨,致敬文成公主

34、 徐少平 | 的确良

35、 赖杨明 | 做一颗会发芽的豆子

36、 贺  昕  | 等待在时光深处的女子

37、 水果月亮 | 美丽的中文永远不老

38、 刘发祥 | 心结 

39、 雪  迪 | 雪

40、 郑  立 | 七洞门

41、 刘丰歌 | 锈蚀的弯刀

42、 薛玉林 | 晚秋的雨

43、 曹  矞 | 牡丹之美

44、 黄建南 | 攀 援

45、 周岑岑 | 一场跨越前世今生的爱恋

46、 阳  涛 | 庭院除草杂记

47、 老  土 | 冬青树

48、 郑友贵 | 父亲的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