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世纪以来,黄河三角洲向大海推进了数十...

 文豪学者 2020-06-29
19世纪以来,黄河三角洲向大海推进了数十千米,一点点蚕食着渤海波涛。这也让人们产生了一个常见的疑问:黄河的输沙量这么大,而渤海的面积又这么小,黄河会填平渤海吗?
黄河得名于流经黄土高原后富含泥沙、浑浊不堪的河水。但回到古代,滋养我们祖先的大河,其实要干净许多。要不然,2500年前的孔子走到黄河边时,可能也不会发出“美哉水,洋洋乎”的感叹——谁会对一条浑黄不堪的河流用“美”这个字眼呢?

在公元前5000至公元前1000年,黄河下游的输沙量不超过年均0.9亿吨,可以视作这条河流在天然状态下的输沙能力背景值。春秋时代,黄河流域早已闪耀着华夏文明的曙光。先民们披荆斩棘,开拓土地,向华北、关中、三晋和黄土高原的森林和草原挥起手中的铜斧、铜犁和马鞭,植被开始受到破坏,水土流失渐强,黄河的输沙量缓慢增加。

又过了1100年,公元600年前后的隋朝后期,华夏文明即将迎来盛唐的辉煌。人们早已用上更强力的铁制工具,对森林和草原的破坏能力发生质的飞跃,黄河的输沙量开始迅速升高,年均输沙量提升到2.3亿吨。

到了19世纪中叶的晚清时期,拥有4亿人口的中国达到了农业社会的巅峰,低效率的粗放农业、庞大人口的伐薪烧炭需求与明清小冰期尾声的干冷气候邂逅,黄河沿线植被衰退更加严重。此时的黄河,年均输沙量达到惊人的15亿吨左右,并保持了一个多世纪。

1855年,黄河改道重归渤海。之后的一个多世纪里,现代黄河三角洲从无到有,由小变大,向大海推进了超过50千米。

曾经植被葱郁的黄土高原,就这样日以继夜的被黄河“搬运”到华北各地,搬运到黄海和渤海的波涛之下。1933年,黄河大水,民国的水文工作者测量到黄河的巅峰输沙量为39.1亿吨。5年后,光未然先生写下“黄河在咆哮”的歌词,字面意思是描述黄河壶口大瀑布和晋陕大峡谷的汹涌河水,同时也为那个时代的疯狂黄河做了另一种注解。

咆哮黄河填满渤海,在1949年以后被按下了暂停键。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黄河的输沙量开始断崖式下降,潼关、花园口和利津三个站点的年均输沙量下降了超过90%。

1950年以来,黄河的水利建设翻开了新的一页,一系列大小水库在黄河及其支流上相继建成,将大量泥沙拦截在库区,只能依靠洪水季节和人为冲淤来将泥沙带往下游。

到了当代,人们开始重新为黄土高原披上绿装。从早年政府主导的坡地梯田建设和植树造林,到1999年以后开展的退耕还林还草专项行动,再到近年来民间自发的公益性植树种草,当代的中国人正在恶补数千年文明史中欠下的生态债。

如今重现绿色的黄土高原,固定水土能力明显上升,流出晋陕大峡谷的黄河含沙量也显著下降。

曾经有一次填平渤海的宝贵机会摆在黄河面前,而它没有珍惜,等到失去后,才追悔莫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