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少捧李鸿章,少看宫斗戏,多了解一下铁血大帅左宗棠!

 老方说 2020-06-29

年少不识李鸿章,如今方知真中堂。

李鸿章作为晚清历史舞台上的风云人物,被人们广为熟知,但在“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曾李左张(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当中,李鸿章绝不是能力和贡献最大的那个。

其实,就是在当时,李中堂也不为人待见。

辛丑议和时,张之洞大为不满,讽刺李鸿章卖国,而李鸿章说,「香涛(张之洞字)做官数十年,犹是书生之见耳。」

张之洞反唇相讥,「少荃(李鸿章字)议和三次,遂以前辈自居乎?」

而甲午战败后,李鸿章在与德国宰相俾斯麦见面时提及自己镇压太平天国的武功盖世,俾斯麦淡淡地表示自己“从不将杀俘虏作为功劳。”——淮军攻苏州时,太平军内讧,杀主将开城投降。李鸿章设鸿门宴诛杀八位降将在先,屠城内降卒在后。具体死难人数多少,已不可考,普遍认为大约两万余人。此事引起国内外哗然——「我们德意志与贵国洽洽相反,以屠戮本民族人耻,以消灭异族为荣。」

要知道,清朝李鸿章和德国俾斯麦、美国格兰特是并称与世的“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而统一德意志、吊打法兰西、欧洲大陆强权的俾斯麦当然看不上对内杀降,接连对外示弱、战败的李鸿章。

梁启超说,李鸿章之学问智术胆力,无一能如俾斯麦者!

不明白现在有些人是什么心理,一再推销、推崇李鸿章。不客气的讲,积弱之国自然要韬光养晦,忍辱负重,但一味地对外示弱讲和,只会让人得寸进尺,贪得无厌。

从某种意义上说,晚清支离破碎,被列强凌辱蹂躏的局面造成,与李鸿章这样的官员太多,而左宗棠这样的人太少有关系。

可以说,一手平西北、抬棺材定新疆的左宗棠是晚清最后的阳刚凌冽之气。

左宗棠,湖南湘阴人。湘军重要首领、晚清中兴名臣之一的胡林翼认为左宗棠是:“近日楚才第一。”

而民族英雄、清廷肱骨大臣林则徐评价左宗棠是“诧为绝世奇才”。

1850年1月,林则徐卸任云贵总督回福建时,曾专门停留长沙在湘江之上与左宗棠见面,经过彻夜长谈后,林则徐论及国家安危,说沙俄必会成为边疆大患,因此托付自己未尽的壮志给左宗棠:

「吾老矣,空有御俄之志,终无成就之日。数年来留心人才,欲将此重任托付。以吾数年心血,献给足下,或许将来治疆用得着。东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西定新疆,舍君莫属!」

当时37岁的左宗棠还只是个在家乡读书的一介布衣。

临别之时,林则徐写了一副对联给左宗棠——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邱。

一年后,林则徐因病逝世,左宗棠悲痛不已,书挽联寄哀思:附公者不皆君子,间公者必是小人。忧国如家,二百余年遗泽在;庙堂倚之为长城,草野望之若时雨。出师未捷,八千里路大星颓。

终左宗棠一生,高傲刚烈,目无余子,常以“今日诸葛亮”自称,就是对提携过他的曾国藩也心怀轻视,认为曾国藩才能不足“涤相于兵机每苦钝滞”,「其人正派而肯任事,但才具稍欠开展。」曾国藩能建立功业不过是适逢其时,就天下来说,少了曾国藩,国家也未必就没有力挽狂澜的人才。

唯有对林则徐高山仰止,敬仰万分。

梁启超后来评价左宗棠是「五百年来第一伟人」,这不是没有原因的。

左宗棠和林则徐一生只有湘江一次会面,但白发如新,倾盖如故,两人知己之情是终生的。

林则徐去世20年后,形势风云变幻,晚清朝廷已经风雨飘摇,内忧外患,前有狼后有虎,同时面临海防和塞防的大患。

1867年,中亚浩罕汗国的阿古柏在沙俄援助下侵入新疆,4年后沙俄也出兵侵占伊犁,西部局势危急,而这时的大清已经饱受太平天国之乱,外部又有欧日等列强虎视眈眈。

对此,清朝政府内发生了一场大争论:要海防还是要塞防?海防和塞防哪个更重要?

以李鸿章为首的海防派和左宗棠为代表的塞防派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海防派认为,从东南沿海入侵的外敌是燃眉之急,沙俄“不过得步进步,志在蚕食,不在鲸吞”,而倭寇则是“志在鲸吞,而不在蚕食”。因此主张放弃每年都耗费饷银无数的西北荒凉之地,而全力加强海防实力。

但左宗棠拍案而起,「中国强盛之时,无不掩有西北。中国的山川形胜,皆起自西北,弃西部即弃中国,西部安定,中国就等于安定了一半。」

“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从军事地理上讲,河西走廊对中原地区的安全意义重大,“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所以“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决不能扶起东边,倒却西边”——左宗棠的提议打动了军机大臣文祥和慈禧。

1875年5月3日,清廷任命年逾花甲的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西征大幕就此拉开。

「大军规复旧疆,是吊伐之师,与寻常讨贼有异。」

兴师之初,左宗棠就剑指阿古柏背后的俄英两国,它们才是这次讨伐的真正敌人。这与李鸿章一贯的“和戎”之术截然不同。

左宗棠的战略是“先北后南”、“缓进急战”,为了对付阿古柏军的洋枪洋炮,左宗棠特意在兰州建立“兰州制造局”,为西征军修造枪炮。同时,为了提高军队战斗力,左宗棠又启用一批勇猛敢战的将领,并淘汰掉大量疲弱的兵员。

除了武器和将士,打仗还必须后勤跟得上,而西北交通不便、人烟稀少、田地荒芜,所以又命令西征军修建道路,在两旁栽种柳树、沙枣树等,这些树历经百年,至今生机勃勃,连绵成荫。

军费是个大问题。

左宗棠亲自做了调查和计算,从一兵一马每日所需的粮食草料及运输等,推算出全军八万人马一年半时间所需的用度是1000万两。当时清廷财政亏空严重,早已入不敷出,于是左宗棠提出援引筹备海防的例子请求借洋款一千万两。

这受到了海防派李鸿章和林则徐女婿沈葆桢的抗议,他们认为趁着仗没开打,不如放弃边疆,更阴险攻击左宗棠借巨款出兵是其心不测。

面对政敌攻击,左宗棠以退为进,上折子说1000万两太困难,那就减到400万两先维持局面,其他再想办法。对比李鸿章等人的咄咄逼人,看着左宗棠这个刚烈硬汉如此用心良苦、鞠躬尽瘁,慈禧不禁为之动容——下令1000万两银子一分都不能少。

李鸿章生气了,质问军机大臣文祥,这么多银子给了左宗棠,那海防怎么办,西征就是个无底洞。但文祥说,左宗棠远在大漠,艰难困苦,一个花甲老人天天吃红薯杂粮,太不容易了——为国家计,你李鸿章就别斗下去了。

其后,左宗棠先是向沙俄买军粮,逐步瓦解了沙俄、英国、阿古柏之间的同盟,又为了鼓舞全军士气,震慑敌人,左宗棠决意抬着棺材西征,让全军上下生起一股决死一战的意志。

西征军计有8.7万人,前后共五年时间,前四年全是用来布局、蓄势,而真正平定全疆只用了1年多,“缓进急战”,一举克敌。

因为,左宗棠知道,此次西征国家是输不起了,如果不能一战而胜,那局势立刻糜烂,后患无穷,所以他殚精竭虑苦心经营4年,就为了一战定局。

西北边患之时,遥远的美洲大陆发生了一笔近代史上最大的土地交易——1867年3月30日,美国国务卿威廉·西华德(William Seward)以相当于每平方公里4美元74美分、共750万美元的“高价”从俄国手里买下了冰天雪地的阿拉斯加——当时美国人激烈抨击西华德是个败家子,把阿拉斯加叫做西沃德的大冰箱,结果美丽富饶、幅员辽阔阿拉斯加不但能源丰富,二战时还是美国人“最后的前线”,而且成了支援前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基地,其后更是让美国成了北极国家。。。

卓越政治家的智慧、格局和远见,岂是鼠目寸光的小人可以揣度的?

现在有人为李鸿章翻案,说什么如果把塞防的军费给了李鸿章的海防,那说不定和日本的甲午之战就赢了——这样的人不是蠢就是奸——按你所说,今天中国六分之一的国土就没有了。

呸!

左宗棠抬棺入疆,是国运之战。

也是大清朝晚期最扬眉吐气、最光彩的一次胜利。

曾国藩在听说左宗棠收复新疆后,自叹不如左宗棠,认为左宗棠的才能是天下无二。因曾左二人早已因意见不合绝交,在曾国藩去世后,曾家人害怕左宗棠说曾国藩的坏话,不想正在边陲作战的左宗棠寄来了挽联:

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左宗棠部下杨昌浚有《恭诵左公西行甘棠》一诗: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

左宗棠平定西北,苦心经营祖国边陲,保境安民,屯田垦荒,凿修水利,功在千秋,其历史功绩是谁也无法抹杀掉的。

除了收复新疆,左宗棠还有洋务运动、平定太平天国和陕甘回之乱等,其中左宗棠于1866年创办的福州船政局,培养和训练了大批造船技术工人,更为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当时一片对外强弯腰低头的清朝官场,左宗棠是真正敢于和洋人硬碰硬的铁血鹰派。

1882年,70岁的左宗棠接任两江总督后巡视上海,在进入租界时,租界工部局以结刀持械通过须照会为由竟将左宗棠拦了下来,左宗棠勃然大怒,「上海乃中国地,外人只是租借罢了。以我中国军人行中国之地,何照会之有?」他命令亲兵举枪开路,凡是洋人胆敢阻拦者,格杀勿论!

勇于亮剑,狭路相逢勇者胜,左宗棠的凛然正气,让洋人不敢触其威严。于是洋人马上换升大清龙旗,鸣炮十三响迎左宗棠入租界,此后,左宗棠巡视上海,洋人一律恭谨有礼,生怕有什么地方触犯到这位强人。

人必自辱,而人人辱之,国虽弱,但从小读圣贤书长大的官员绝不能奴颜婢膝,丧失掉做人的人格和尊严——你若连凛冽阳刚的浩然之气都没有,又读得什么圣贤书?

「绝口不谈和议事,千秋惟有左文襄。」

左宗棠当之无愧。

最后的遗憾。

1883年,法军攻陷越南首府顺化,中国西南门户洞开,法国图谋大西南的野心已经不加掩盖。

而戎马一生、71岁的左宗棠已经彻底老了,英雄垂暮,卧病在床,慈禧只能是指望李鸿章担当大任。

60岁的李鸿章是怎么个态度呢?

他说,“岂有此理”,李鸿章认为,白头戍边,未免以珠弹雀,枢府调度如此轻率,殊为寒心!

按这个逻辑,左宗棠当年就不该去平定西北。

局势危急之下,左宗棠只能是抱病出战,但领兵的大权在小他11岁、“督办越南事宜、节制三省防军”的李鸿章手里——左宗棠生命无多了,慈禧还要继续倚重李中堂。

于是荒唐的一幕出现了,左宗棠已经无力带兵了,他只好调来敢作战的王德榜组建了8000人的恪靖定边军。但当王德榜请示上司李中堂时,中堂大人的高超手腕显露出来了,李鸿章批示:

“如法军打来,战亦违旨,退亦违旨。败固不佳,胜亦从此多事。”——打仗这个打法,古今中外罕见。

自缚手脚的边军节节溃败之下,李中堂终于等来了他出场的良机:和谈。

1884年5月11日,李鸿章代表清廷与法国签订《中法会议简明条约》,条约规定:一、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二、清廷各防营即行调回边界;三、中越边境开放通商。

结果法国人胃口大开,看清廷如此好欺负,于是前脚刚签完协议,后脚就把远东舰队便已开进福州、基隆口岸,准备随时发动攻击占领。这下李中堂没招了。

怎么办?慈禧只好问计于72岁的左宗棠,左宗棠定下了强硬对抗法国的战略战术,一边谴责法国“先启兵端,横索无名兵费,恣意要求”,一边集结兵力,围歼客场作战的法军。

听闻左大帅出山后,清军士气大振,王德榜等将领在凉山-镇南关大败法军后,彻底扭转战局,其后连克文渊、长庆府、逼近北宁,消息传回法国后,发动战争的茹费理内阁当天倒台。

虽然打胜了,但在李鸿章的主导下,“和戎”是根本,清朝继续和法国进行屈辱的和谈。而王德榜等有功将领,不但无功,反而有罪,他们多半是被革职。

闻讯后,左宗棠咳血不止,大骂李鸿章丧权辱国。

1885年9月5日,晚清最有担当的强人,73岁的左宗棠在福州抱憾而终。

在遗折中,左宗棠说,「越事和战,中国强弱一大关键也。臣督师南下,迄未大伸挞伐,张我国威,怀恨平生,不能瞑目!」

更规劝慈禧和光绪,“西域初安,东洋思逞”“移不急之费,以充军实”“节有用之财,以济时艰”“上下一心,实事求是”。。。

左宗棠去世后,李鸿章送来了挽联——「周旋三十年,和而不同,矜而不争,唯先生知我;焜耀九重诏,文以治内,武以治外,为天下惜公。」

——为左公含恨!

曾国藩说,论兵战,吾不如左宗棠;为国尽忠,亦以季高为冠。国幸有左宗棠也。

翁同龢说,其豪迈之气,俯仰一世。梁启超说,五百年以来的第一伟人。

威廉姆·莱斯利·贝尔斯说:左宗棠具有真正伟大的灵魂。他是一位伟大的将军,一个伟大的管理者,也是一个伟大的人。他在国外知者甚少,在他自己的国家里也未享有应得的声望。倘若他的同胞能仔细研究他的生平与功绩,就能够获益匪浅。他热爱自己的祖国,对国人在悠久历史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深感自豪。他对古代圣贤怀有敬畏之心,且一直遵循圣贤之道。他为自己的祖国呕心沥血,毫无保留地奉献自己的力量和才智。他怀有坚定的信念,深信国人能依靠自己的努力,为多灾多难的祖国找到一条出路。左宗棠不愧为国家之光、民族之光。

。。。

百年后,华人首富李嘉诚在办公室挂了一副左宗棠的对联以自勉: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

可惜的是,我们有英雄如此,今天却少人问津,我们宁愿拍清朝皇帝的三角恋、宫斗戏,也不想对民族英雄们多看一眼。

为之一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