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公众号【慢成长】的创始人,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妈妈,在当妈四年后选择读研,现在美国加州著名的心理学研究所主攻儿童心理方向。 花时间是香港国际新闻硕士,曾在香港著名媒体集团担任资深编辑,也在联合国下属NGO做过媒体官。女儿出生后,她愈发觉得教育的重要,创办了【慢成长】——“我们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陪孩子一起慢慢长大”。 今天的文章就是她的亲身经历。同样是遇到孩子面对困难、挫折,拒绝和大哭,她从心理学的角度,分享了全新的视角和方法,大大拓宽了我们的思路。强烈推荐大家看看,非常有意思又实用。 推荐大家关注她的公众号,这里不仅有具有国际视野的早教育儿干货,接地气的带娃分享,更有为人父母后,我们如何陪孩子共同成长的感悟和思考。 扫码关注「慢成长」,后台对话框回复「时间管理」,领取我特别为妈妈们制作的时间管理表格;回复「高频词」,获得适合孩子学习的英文高频词资源;回复「数学启蒙」,来领取在家就能带孩子玩的数学启蒙手册资源吧▼ 大家好,我是花时间。今天想和大家聊聊我的亲身经历。 女儿果果年满五岁,终于开始正式学钢琴了。
上课中的果果 后来经历了等待、换老师、重新试听,以及因为和老师对不上时间空档,又等了几个月……
直到旁边的我也跟着着急了,问她:“怎么了,不管会不会,你可以说出来。”
老师的话提醒了我。我对她表现特别意外的原因,就是因为她属于上课抢着举手那种。这次的反常,是因为压力大吗?
“为什么不能说错了呢?” 原来是这样啊。
我是学心理的。心理学中有个词叫做“成长型思维心态”,Growth Mindset。
提出这两个概念的,是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Carol S. Dweck。她在2006年出版的《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一书中,将人们分成了这两类。 区分的方法就是,人们应对失败时,不同的反应。
-我失败了、我弄错了 -我做不了这个、我能力不足 -我不行、我就是不会 -我没这个天赋、我放弃…… 成长型思维心态(GM)的人想的却是: -我是不是漏掉了什么 -怎么做才能更好 -这次失败让我学到了什么 -我应该怎么调整 -我还可以继续挑战自己 -我可以通过学习和锻炼学会任何东西…… 固定型思维心态(FM)的人,会非常享受听到别人的称赞,很难接受任何形式的批评;
而成长型思维心态(GM)的人,并不害怕批评和挫折,因为相信事情不是一成不变的,自己未来一定能比现在更好; 将错误看待成机会,认为能从错误中学习,不断挑战自我; 觉得态度和努力比天赋更重要,喜欢挑战自我,将别人的成功看待成启发。 对比之下,大家觉得,哪种人更容易看到宽广的世界,更容易获得成功呢? ![]() ![]() 没错,当然是成长型思维心态(GM)。它可以说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 相反,成长型思维心态(GM)能够开发人的很多潜力,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让人更容易坚持下去,另辟蹊径。
所以,在过去十年中,国外的学校越来越注意从小培养孩子们的GM,甚至让孩子们自己去探讨,怎么转变自己的思维。 ![]() ![]() ![]() ![]() ![]() 我发现钢琴课,尤其在启蒙阶段,的确很容易击溃孩子的信心,因为老师会不断纠正你,手型、节拍、唱调、乐理……不厌其烦。
01 你不是“不会”,是“还没会” 我想起的第一点,就是Dweck教授讲过的“The Power of Yet”——“还没”的力量。她提倡我们在和孩子说话时,将“Yet”加在句末。 Yet这个词,换成中文就是“还没”。看上去很简单、不起眼的一个词,却能对孩子起到巨大的作用。 果果这次上课不答话,是因为忘记了、不会,觉得答错了会挨批评。后来,我们回到家,我又帮她复习了一遍知识点,再提问的时候她都答上来了。 我说:“你瞧,你不是不会,是上次‘还没会’,这次就会了,是不是?” 果果很开心地说:“对!我上次没记住,我多看两遍就记住了!” “嗯,果果不是学不会,果果只是需要多看看。”我笑着说,尽量用简单的语言给孩子一些心理暗示。 “嗯,老师说,努力就能学会。”她开始主动给我讲道理了。看着孩子闪亮的大眼睛里酝酿的决心,我那一刻真体会到当妈的欣慰。 ![]() 符合成长型思维心态的“Yet” ,在孩子遭遇困难和挫折时,带来的心理暗示可能超乎我们想象的强大。 Dweck教授曾经在芝加哥的一所高中做过实验。原本学生考试没通过就会被给出“Failed”成绩,这次却给了“Not Yet”(暂未通过)。 这让学生们不再觉得“挂科就等于完蛋了”,而是思考并努力去通过考试、改变成绩。最后,连老师们都诧异了,这些原本补考也不过的“差生”,竟然成绩都大幅提高。 因为一个小小的“Yet”,让孩子们发现,学习从来没有“到此为止”,而是随着时间变化的,当前的挫折和失败,只是我们会经历的正常过程而已。 ![]() 我们看到的成功是海面上的冰山,而冰山下才是成功的因素 02 换个说法,换种思维 Dweck教授还有一个方法,就是“Change your word,change your mindset”。有时我们换种说法,就能从FM的频道,转变成GM了。 就像前面说的,国外课堂上,有些老师就会带着孩子做这件事,教孩子与自己对话,学习转变思维心态。 果果现在还小,没这个经历,我要自己引导她。那天回家后,我们又说起“犯错”和“批评”的话题。 我问:“果果今天上课不说话,是因为怕犯错对吗?”“嗯。”果果点点头。“为什么怕犯错?”她瘪瘪嘴:“因为怕挨批评。” “那果果想过没有?说错了不等于挨批评;说错了之后,老师会纠正我,告诉我正确的。” ![]() 国外老师带小学生做的思维心态对比分析 果果愣住了,一脸思考。我等了一会儿说:“所以,如果你真答错了也没关系,老师会告诉你对的,这样咱们才能学会。”
![]() 心理学上认为,我们怎么说话,也会影响我们的思考方式,甚至影响我们的行为。 ![]()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I can't read. 我阅读不太好。➙ I'm going to train my brain in reading. 我要训练我的阅读能力。 I made a mistake. 我犯错误了。➙ Mistakes help me improve. 犯错能让我变得更好。 I'm not good at this. 我不擅长这个。 ➙ I'm on the right track. 我正在提高。
I'll never be as smart as her. 我不可能像她一样聪明。➙ I'm going to figure out what she does and try it. 她是怎么做的,我也要试试看。
……其实,用一句话总结,就是我们中国人那句老话——吃一堑长一智。 但这句话对孩子来说太抽象了。当我们把它拆解到日常生活中,一句一句将那些负能量的话“翻译”过来,孩子就更好理解,能直接体会了,甚至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呢! ![]() 03 科学地“夸”和“批” 关于怎么“夸”孩子,以前也和大家聊过很多次。总说“你真棒!”、“你真聪明!”,对孩子来说并不是好事。 为什么呢?因为孩子会更聚焦于“我是怎么样的”。每当获得成功,孩子都会觉得,那是因为“我是与众不同的”、“我是有天赋的”,而不是聚焦于努力的过程。 久而久之,孩子就很难接受挫折和失败,或者是“我无须努力就能做到”。 但人生就是一场升级打怪。孩子年龄越大,遇到的困难也越多,难度系数也越高。 如果抱着“不用努力”、“不能失败”的心态,一个人就会害怕挑战,容易放弃,故步自封,很难获得进步。 ![]() 要培养一个有成长型思维心态(GM)的孩子,我们得做个聪明的家长,从小科学地称赞孩子。 例如,比起对果果说:“你真聪明”,我更愿意说:“妈妈看到你最近为这件事付出了很大努力,真赞!” 我不想让孩子觉得,她能做到是因为智商,而是希望她看到自己的努力,她的进步是来自自己的付出。 比起对果果说:“你数学学得很快,你在这方面很有天赋,一定要坚持”,我宁愿说,“你认真算数的样子真好,让妈妈很欣赏。” 因为我知道,如果将孩子的成就归结为天赋,那么当有天她做不到一些事的时候,也会觉得是自己天生没这个能力,不愿意再尝试了。 ![]() 而在孩子做错的时候,更需要我们运用智慧。 例如果果这次钢琴课上很怕挨批评,就让我反思,是不是家里人平时批评孩子的方式太激烈了。 我们教过的东西,孩子没记住,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可能都是:“这个不对。你上课听讲了吗?”、“怎么说了那么多遍,就是记不住呢?”、“怎么都不走脑子?这样下去还上什么学?” 其实大人这样发脾气,对孩子一点儿好处也没有。不会的照样不会,还打击了自信心。以后孩子有不会的,更不敢问。 ![]() 但如果我们说:“这个不对。你还没理解它吧?我们看看,怎么能帮你理解这个事情呢?” 这样孩子就不觉得“我不知道”是羞耻的,而是聚焦于怎么学习,明白一定有方法可以理解清楚。 帮孩子培养能带来巨大动力的“成长型思维心态”,其实并不难。 说到底,是我们当家长的先有“成长型思维心态”,相信孩子是不断成长的,不急于一时的对错、成败。 所谓“心态决定命运”,我们的心态,也可能决定孩子的未来呀! ![]() 花时间说 果果钢琴课上不答话、哭出来这件事,真的让我反思很久。
最后的结果还是挺好的,果果后来在钢琴课上都很积极,老师超惊喜:“怎么一节课回来你就表现这么好啦?今天太顺利了,进度很快!” ![]() 果果在后来的钢琴课上,变化很大 我忽然想到,原来之前老师(甚至包括我)催着她回答提问,是因为潜意识里担心拖延进度,反而让孩子因为焦虑更不愿说了。但我和果果沟通时完全没给她进度压力,只说不怕犯错才能学更好,进度却自然而然快起来了。
最后,我还给大家搜集了一些有英语启蒙的实用素材模板,关注「慢成长」并回复“自然拼读”即可下载哈,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 ![]() 我始终觉得,孩子真正的“健康”成长,即是身体上的,也是心理上的。身心健康是智力发育、启蒙社交等一切的基础;也只有我们理解孩子心理发育的规律,才能真正顺应他/她的发展做好教育。 如果喜欢既有国际视野又接地气的育儿知识,来关注公众号【慢成长】吧,这里会分享从早教发育、亲子阅读、儿童心理到妈妈成长。我始终相信“育儿就是高品质地陪孩子慢慢长大”,很高兴能和志同道合的你成为朋友。 “慢成长”推荐必读好文: |
|
来自: 昵称44943940 > 《牛津爸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