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善若水》文摘~余功保*****

 武林幽忆 2020-06-30

1、我以为太极拳是人们追求、得到身心自由的一种方式。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身体内外形成了很多的紧张点,心灵、精神上也有很多紧张点甚至障碍,造成了我们身心的压迫、压抑、消耗,给身心带来不和谐。通过练习太极拳,甚至通过学习太极拳的思维方法,来逐步缓解、减轻乃至消除这些紧张因素,得到放松,实现和谐。作为一种武术,这种身心自由的思维和实践方法也贯彻在太极拳的技击中,最大程度地实现了自身的和谐、自由,消除了紧张点,就会使对方无可乘之机,而能够有效、从容地打击对方。

2、练拳讲究势,那势一出来,就有了气度。通过练拳,有了不动如山的沉着,高山流水的纵横,清风明月的空灵,那是人内心境界的反映。所以练拳人没有很好的气度,就不能算练好拳。一个人行为猥琐甚至猥亵就不会是练好了太极拳。

3、智慧,练好太极拳的人应该是体悟了阴阳平衡变化以及和谐状态的,这是大智慧,不是小聪明。这种智慧不是具体的条文,是心灵对自然规律的感悟与领会。这种智慧对于人生有着莫大的帮助。

4、方法,也很重要,是处理事情的思维方式以及采取的行为准则。方法是落实智慧的过程。太极拳从头到尾讲的就是方法,处理各类问题的方法,如何更有效,如何更简捷,如何化险为夷,如何以小胜大等等。

5、气度、智慧、方法可以说是练好太极拳的标准,除此之外,拳架的端正、劲力的收放等技术条件也是判断好坏的标准。

6、流行的东西总是在飘移的,传统的精髓越沉淀越厚重。

7、禅是什么?禅就是生活的悟性。禅不是一种学说,不是一种理论,它只是简简单单的自然。

8、除了用一些约束性的要领去对照外,还可以用一种非约束性的感悟去体验,这就是禅-----拳禅。这时候,我们的心灵越自由,感悟力就越强,“定位”就越发精准。

9、其实禅也不用专门去修的,练好拳,禅就有了,拳如水,禅如花。心海云花开,拳禅自然生。

10、准确模仿;活读拳论;变中求恒,恒中求变。对一些经典的优秀拳论,更要反复读,反复揣摩。

11、阮纪正:“松静为本”并不是不要活动,而是“尽量减少那些不必要的紧张和消耗,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并努力提高其有效利用率,由此寻找新变化”的一个基本前提。

12、阮纪正:阴阳相济的操作原则要求全面协调面临的种种关系,例如人体的身心、动作的开合、功能的内外、关系的主客、行为的进退、力量的刚柔、变化的虚实、状态的有无、属性的阴阳,还有人格的性情、态度的志趣,如此等等。

13、阮纪正:太极拳是一项以自己独特的运动方法去通经活络的经络疏通法。它主张“松静为本”“形正气顺”,强调全身心放松的运动,讲究“松而后能活,活而后能通”的机理,因而特别有助于“通经活络”;它那“一动无有不动”的整体性、全面性、协调性的肢体活动,极为有利于“脉气”在全身上下、表里的经络的传导速度;而它那特有的在放松基础上圆润旋转、阴阳交错的大小动作,又能使经络的多层镒、多功能、多形态的立体结构和经脉循行路线上三百多个腧穴,得到广泛的、深层的触动按摩,并且由此形成一种类似针灸的良性刺激,用以疏通经络和调整失衡。

14、阮纪正:太极拳“虚灵顶劲、气沉丹田”和“主宰于腰”的要领,是锻炼任脉、督脉、带脉、冲脉的重要方法。它那“尾闾中正”的要求,不但是稳定重心帮助发劲的方式,而且还是挤压“长强穴”、通调任督二脉的一个措施。特别是它那反复折叠、圆弧旋转、动贯四梢的缠绕运动,运行中“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就更使肌肉纤维、韧带和关节在均匀、连贯的反复旋转的活动中,去打通经络以及调和气血,并由此达到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周身一家、全面发展。(余功保:太极拳套路也是一种系统的导引术,结合了呼吸吐纳)       

15、阮纪正:太极拳走架行功中,“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强调“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腰为驱使”,让不同的肢体、不同的动作、不同的劲路、不同的意念以至不同的声音,都可对应不同的经络和脏腑,并使其在运动中得到一定的锻炼、加强和协调。太极拳操作要领里,要求虚灵顶劲、气沉丹田、虚胸实腹,脚踩涌泉、肾水随神往上升、心火跟气往下沉,由此使体内心肾相交、水火交泰,又通过“外形正”“内气顺”,让动作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前后相连、连绵不断、让真气升降出入、吐纳补泻、反复缠丝,从而使气血得到调和,脏腑得到充实,并由此达到身心合一、劲路完整、动作轻灵、效能显著。

16、纯净的东西,一定简朴。真正好的东西,不一定需要眩目的形式,因为它有奇人心魄的内涵。

17、一遍不忘两遍熟,三遍四遍长功夫。

18、对于一个拳家来说,文化是提升其功夫境界的一个积极因素。“功夫在拳外”,只有做到了,才能领会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19、赵幼斌:太极拳就是“圈套”-----在圆的运动里处处含有往复折叠,阴阳转换。虚虚实实、动静刚柔、快慢拙巧,两人对阵,就看谁落谁的“圈套”里了。

20、赵幼斌:慢的原因是要求你的动作和意识绵长不断,这是一个逐渐消化的过程,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增加功力和更有效地达到快速反应能力,同时达到内外兼修,动作快了就做不到这些了。

21、赵幼斌:容易忽略转腰实际上是两胯在转,腰转是两胯转动下的主动延伸或加深,以此起到腰顶、腰撑、腰拉的用腰效果,腰、胯联动才能产生“腰脊为第一主宰”的完整作用。

22、赵幼斌:“转腰”“腰顶”和腰胯间的折叠抽换,统称为“用腰”。用腰的质量,决定了在行功走架中,保持和协调身形劲势灵活性、稳定性、整体性,以及劲力的方向、大小和速度的运动质量,故称“命意源头在腰隙”,以及“有不得力,必于腰腿求之”之定义。

23、赵幼斌:不能沉肩坠肘,最重要的弊端是手臂的力与身体持僵,其劲浮而迟,连带脚下无根,不仅不能发人,反而容易被人所制。能沉肩坠肘,发人时则能将手臂的力与腰腿连成整体形成整劲发出,如离弦之箭;能沉肩坠肘,接人劲时则能将对方来力引落在腰腿间,如水澎舟。

24、杨澄甫提出“练架子愈慢愈好”是对呼吸深长、气血畅通、有利于功力增长、品味太极真谛而言,并包含着慢中寓快之灵机。若因为慢失去灵机而成滞、若因为快失去内容而成浮,都不可取。其实,练太极拳所追求的是从有意到无意,从有象到无象,从有快慢到无快慢,能从心所欲而不失其内涵,顺达自然为好。

25、陈小旺:太极拳有阴柔轻灵的一面,也有阳刚沉着的一面,两者兼备互用,才得太极两仪。单凭触觉灵敏,则有被动而无主动,不易引动对方和放劲干脆,相反地易被对方所引动。所以练习第二路(炮捶)和抖杆子等,加强耐力和爆发力,功夫更加扎实,才能战胜强敌。

26、陈小旺:要在站桩的过程中感觉脚底生根,丹田饱满,头脑清净,胸部轻松,全身发胀,这种感觉就说明到达了我们的目的-----丹田为核心,说明全身贯通了。

27、陈小旺:文武是想通的,写毛笔字和打拳是相通的。写毛笔字就好像是拿着笔打拳,而打拳,就好像不拿笔在写字。二者都是用手来掌握。写毛笔字需要通过笔、手、臂,把内里的心、意、想法表达到纸上。打拳,讲究功力;写字,讲究笔力。如果才能有笔力?需要内气通过持续延绵不断的手劲传到纸上,才能产生笔力,如果中间的劲或者气断了、意念散了,就产生了败笔,结构就无法一气呵成,形和神自然就散了。

28、很多人毕生与拳较劲,与人较劲,也与已较劲。不可谓不勤奋,但成效有限。如若放下一步,抽身出来,换一种思维,换一个角度,把拳放在三尺之外,再一打量,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29、退后一步,放弃一步,这就是“三尺”的距离。迈开这种距离,需要勇气、知识、智慧和灵气。这也是“拳非拳”的境界了。中国文学说:“功夫在诗外”能脱离本体去感悟世界,就入了“拳道“。

30、”三尺“距离,许多人穷其一生难以摆脱。

31、徐忆中:郑曼青强调不要动手,要动腰,由脚而腿、而腰、而臂、而手腕,手是绝对不能动的。要拳要平正均衡,动作不要有断续。要功架平整,百会对着丹田,丹田要对着脚底涌泉,身体始终要保持一条线,这叫中定。进、退、顾、盼都可以动,唯有中定不能变。

32、胡凤鸣:脚底下要讲虚实转换,手上要讲折叠,动作上有周天。没有折叠,虚实引线就打不出来。在虚实转换中,每一式和下一势之间有微妙的连接,有内在的连带。

33、郝宏伟:太极拳劲力的使用总共分三个阶段,贯穿其中的是“松”。第一阶段“运劲如抽丝”,放得松,才能如抽丝,轻灵细腻;第二个阶段“蓄劲如张弓”,要松着蓄,才能蓄得满;第三个阶段“发劲如放电”,发时完全放松,不拖泥带水。但这里面还有个如何“松”的问题。要松中有紧,松而不懈,紧而不僵。练松沉劲的时候,就是要向地下松,借地之力,不仅要借对方之力,还要借大地之力,这样练的拳才深厚、宏大。

34、陈发科:为人之道,以忠实为主;处世之道,以谦和为主。不忠实则无信用;不谦虚则不进步;不和气则无朋友。

35、王二平:为人之道-中正安舒,不偏不倚;处世之道-轻灵圆活,刚柔相济;立身之道-无过不及,自然而然;成功之道-连绵不断,快慢相间。

36、徐伟军:人在运动的时候,如果运动负荷升高,那么会导致人的意识觉醒程度的降低,相反,当运动负荷降低的时候,人的意识觉醒程度是上升。太极拳运动负荷基本上在人的最大吸氧量的55%~70%,这个负荷正是人们现在追求健康的最适度的运动负荷,对人不会产生运动后的负效应。太极拳正处于这样一个最佳负荷状态,我们通过对太极原运动过程当中脑电波、包括对意识的观察和研究,这个时候脑的状态和意识觉醒状态又是最清醒的,所以在这个时候对人体产生一个生理和心理的双向良性刺激。

37、徐伟军:太极拳从整个运动状态来看、从肌肉工作来看,基本上是以肌肉的离心收缩为主,这和西方运动的向心收缩的肌肉用力完全背道而驰。

38、徐伟军:人体躯干包括颈椎、胸椎、腰椎和尾椎几个部分,人在平时的自然状态中,躯干有一个弯曲度,这个弯曲度称之为人的生理弯曲度,它主要在剧烈运动或应急运动中起到一种缓冲的作用,同时可以保护内脏、固定内脏。

39、徐伟军:作为力的传导通路,脊柱变直后,会减少整个躯干的运动惯量和非轴向分力,使椎间盘的应力分布变得更加均匀,可以增加脊柱本身的稳定性,可以使一些原本紧张的肌肉和韧带以及神经得到放松,这对于防止腰部劳损、减缓腰部衰老都有重要意义。另外,脊柱、腰段这种弯曲度的减少、骨盆后仰,使得我们腹直肌以及腹内外斜肌的起止点相互接近,这样就会提高这些肌肉的收缩力,有助于增加腹式呼吸的深度,提高我们的锻炼效果。

40、徐伟军:太极拳把人分成大三节和小三节,全身共十五个节,这就相当于我们现代解剖学所说的运动链。还有一个运动参照体系,就是“经络”。太极拳练到一定程度,谈道“不明经则不明拳”。在相应的每一个节上都有相应的窍,也就是穴位。上肢劳宫、肘曲池、肩肩井;躯干,头印堂、中部会阴;足涌泉、膝阳陵泉、胯环跳。在内我们讲的是“窍”,在外我们讲的是“节”。

41、徐伟军:“六合”是太极拳运动形态学上的又一个基本要求,通过它可以调动人体能够见得着的外形运动链系统和我们内链经络的系统。比如肩与胯合,只要以意引导肩井与一侧的环跳相吸,这样两穴道内气就会疏通,这就是拳论中的“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就可以做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的内三合。六合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42、徐伟军:太极拳对身体各部分的基本姿态还有一些其他的特别要求,比如悬顶、束项、圆裆、缩胯、屈膝、坐腕、展指等,这些要求都能够使身体的各个关节骨缝张开,体内真气顺畅,使肌肉处于一种松紧有度的激活状态,只要内意启动,肌肉就会有节律的收缩,身体各部分在运动中协调地配合,运动中就会体现出“无有一处不动,无有一处不合”的运动现象。

43、徐伟军:通过裆走下弧、两肾抽提、旋腰转脊带动上肢的旋膀转换和下肢的旋腿转足,形成“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的螺旋式运动。

44、徐伟军:膝与脚尖不对,会导致重心移到脚尖甚至超过了脚,膝关节过度前移和向内扣的情况,膑骨产生明显的外移,一曲一伸,就会使膑骨在自己的股骨的内外两侧产生一次机械磨损,长时间会导致膝关节疼痛,特别是当架子偏低时会产生膑骨外移综合症。

45、徐伟军:太极拳在落地的时候对地面的冲击力大约是体重的1.2倍,慢跑为2.2~2.3倍,快跑4.3倍左右,而在起跳时达到10倍,这说明太极拳运动是非常柔和绵缓的,其负荷是相对比较平稳安全的。

46、洪均生:大匠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47、拳初学的时候生,拳法的规范成了自己动作的羁绊,一举动有僵硬感,心意也难以放松。动作纯熟后,规范固化,规矩成自然,心才被解放出来,但还不能散漫游走,因为那不是真正的自由,是容易“懈”的浮漂与放纵。将心意贯注到规范中,在规范中寻找自如的空间,规矩就变成了支撑,而不是限制。这时意形相合,一举动,周身轻灵,渐渐地,自由变来了,属于你的空间就大了。

48、高壮飞:老师讲推手是水上的劲,对方来了以后,让对方上我的船,我的动作是水漂的动作。

49、高壮飞:推手中有很多劲的用法,是单纯练架子不能深刻体悟的。比如发人是断劲,推手是两个人互相给、互相喂,可以练习体会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化达发打、粘连黏随,从头到脚体会全身的动作,再反映到架子上就感觉不一样了。

50、高壮飞:化劲首先要能拿起来才能化,化里有拿劲,拿里有化劲,发里出打劲,是有层次的。

51、高壮飞:中医很讲究阴阳,太极拳一接手用阳面接,但是用阴面走,这叫负阴抱阳,阳面接是感觉,阴面走是运化,阳面走走不开,用气化走动作。

52、高壮飞:王培生老师在身体要领上总结有一个秘诀,就是肩井和涌泉的关系。肩井穴和涌泉穴是一个垂直关系,一个重力线,跟地心垂直,如果肩井穴和涌泉穴没有相合,身体就摇摇摆摆。但要注意,这种对应垂直关系是意念上的垂直。我们练拳,从第一个架子开始,肩井就通涌泉,意念垂直,一直保持,一会儿都离不开。身体外形倾斜的时候,意念也是垂直的。

53、周世勤:孙式太极拳的进跟退撤、起钻落翻和身到意合是吸取了形意拳桩步、技法和内意与外形统一的长处。孙式太极拳的转换灵活是借鉴了八卦拳轻灵敏捷、缩胯扣步的优点。加上虚实转换、开合相接、阴阳互济、松柔连顺,形成了孙式太极拳独特风格特点。

54、周世勤:如果简单地把孙式太极拳走成一手形意拳、一手八卦拳,一手太极拳、演练过程中时刚、时柔、时快、时慢,这就是错误的理解和练法。孙式太极拳是融合了八卦拳动静合一的本质和形意拳一触即发的本能,但没有形意拳、八卦拳的外形,更不能以形意拳、八卦拳的练法和劲力演练孙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的劲力是阴阳互济的太极劲,其外形要极尽松柔和连顺。孙式太极拳各势的承接变化中孕育着形意拳和八卦拳的内涵,而不是其外表。

55、祝大彤:太极拳内功的核心就是松、空,这是太极拳的魂。

56、祝大彤:老子就是减法行功做人的典范,他讲“虚其心”“功成身退”“不敢进寸,而退尺”。这是中国人生智慧。同样练拳也要做减法,杨禹延先生曾经说过,太极拳就两个动作,一阴一阳。

57、祝大彤:传统太极前后各有一个无极势,前一个是无中生有,极静中生出极动,诀曰:“外静内动有极理。”丹田如风箱,真气内鼓荡。后一个是有归于无,回到起始状态,像一篇优秀文章一样,完整圆满。太极起势是整个套路的缩影,包含的小循环,如一篇乐章的过门,为整个套路定准了基调。

58、祝大彤:太极拳讲阴阳虚实动静开合,在起势中,前为阴,后为阳,阴是向里吸往下松的,阳是向外胀往上走的。太极拳的要领“涵胸拔背”从开始就要落实好。神气是阴,能松下去的话,“气沉丹田”就做到了,太极拳是积气养气的功夫,但这个气不是死的是活的,要循环起来,进一步能做到“劲落涌泉”,根劲也就有了。劲是阳,向上、向外走,从脚下去到头顶,“虚灵顶劲”就有了。上下贯通了,“竖劲”就有了。这时候练拳才能做到“立身中正”。

59、祝大彤:传统太极拳要慢中求轻灵,匀中求贯串。

60、翟维传:武式太极拳很注重身法, 一切要领要通过身法来实现。“尾闾正中”是过去一个保守不传的要领。有的太极拳讲“尾闾中正”,这一个字之差,大不一样。“中正”是说,百会穴和会阴穴成为一个直线。“正中”则是说尾闾尖朝前弯,命门朝后撑。尾闾与鼻子尖相对应,它起的效果就是,一松沉,通过弯尾闾,松腰胯,把意气沉下去,使脚以地面反弹力通过腰、肩、肘等完整一气发出去,产生巨大的威力。我就这样走身法,走出来东西了。

61、翟维传:从肢体上来说,从外到人,内圈练什么?主是练丹田,运转丹田的功夫是重要的基本功。在拳术套路中,每个动作里边都要气沉丹田,这样练才能有气感。

62、“一层功夫一重天,练到五层走遍天”。也就是打招、懂劲、打意、用气、打神这五层境界。

63、翟维传:体验不一样,认知就不一样。比如“有上就有下”,就是手往上走,往上拍掤的时候,身体要放松,有下沉之感,手往下走的时候,身体往上涨。再比如有前就有后,手向前推,向前发力,命门就要向后撑。只有前后左右几种劲都有了,才能实现八面支撑。你若有前没有后,身体就不圆。人体就是个球,太极球,要很灵活地旋转。在武式太极拳中每个动作都要有这种八面支撑的结构。

64、田秋信:所谓“四两拨千斤”,是有基础的。要想拨对方的千斤,你必须以自己的千斤做后盾,而不是说我只有五两力,拿出四两去拨千斤,那是不可能的。四两拨千斤就是借对方的力来疏导。但对方借不借你,就要看你水平高不高,看你能不能骗倒他。

65、田秋信:所谓顺势,我再举个例子,如果我把你推出去,你几个踉跄,搂住一棵大树可能不会倒下。如果你搂的是一根旋转中的柱子,它不仅不会帮你稳住,却通过旋转给你一个速度,让你摔得更狠。挤公交车,人多,直着不行呀,怎么办?旋转着挤,这也是一种疏导。

66、水之流也,泻而不止,以成大川;人之学也,学而不止,以成大聪。

67、田秋信:配音乐,那是晨练族的做法,随音乐的时间和节奏,没音乐就没感觉,没精神。如果真练功夫的话,那样你在太极拳中的运动规律和节奏会随着音乐的节奏飘移,结果你自己要得到的东西都没有了。所以时间应由自已来掌握。开始要慢,再逐渐加快,掌握的过程就像骑自行车,开始你想快快不了,想慢,慢也要技术,掌握了技术,想多快就多快,想多慢就多慢。但慢不能滞,不能停滞了,所以最后还得自己把握。

68、田秋信:太极拳要科学化,打拳的要领应该具有科学理性,不能太复杂。比如顺缠、逆缠,看手心,就是顺缠;看手背,就是逆缠,实际很简单。

69、田秋信:初学看架,高深看势,有架无势,白练一世。架是演练形式,势是内在质量的外在表现形式。评论练的好坏,首先是立身中正不偏不倚。第二要自然放松,第三是劲路是否通,劲别是否清。

70、田秋信:要用心打拳。人们形容打拳的时候像饿虎扑食,我认为应该把自己想象成母老虎,看到其他动物叼着自己的小崽儿,眼睛里流露出的那种愤怒。没用心打出来的拳不会好,应该“拳即是我,我即是拳,拳人合一”。通过打拳,阐发内心世界,喜怒哀乐,表现在肢体语言上。落实到肢体上,感到实战能力很强。

71、田秋茂:“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这里说的是推手时,对方推我左侧,则我左方便虚以化解对方的劲力。对方推我右侧,则我右侧即把劲力隐去,以化解对方的劲力。反之,左重则左重,右重则右重,便是“双重”了。(注:也有其他明家认为是上重下轻,或是上轻下重,而不能上轻下轻,上重下重,如张志俊等人)

72、田秋茂:“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这就是说,对方用力,我则偏沉一端,不与之互顶,又不使其问中重心,否则,互顶便是双重,从而使劲路阻滞无法变化了。每每见到练了多年功夫的人,推手时不能运化,轻易地因为自己的缘故就被人所制,这是因为没有领会”双重“这个毛病。

73、田秋信:太极拳像诗,诗可言志。拳可以通过肢体语言阐发我们的内心世界,抑扬顿挫、喜怒哀乐都通过拳的韵律表现出来。它和书法、美术、音乐等都是相通的。太极拳是个意气风发的拳术,同时又是一个非常稳健的拳术,它松活弹抖,刚柔相济,快慢相间,快不能乱,慢不能滞,刚不能僵,柔不能软,处处富有弹性,最大限度地把人的生理机能调整出来、挖掘出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