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隐秘角度挖掘草木的性情

 深夜爱报社 2020-06-30

  孔子说:“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如果我们对于鸟兽草木之名孤陋寡闻,那么对于理解孔子编订的《诗经》就会出现困难。“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那些《诗经》中的植物,追根溯源,其实很有意义。以“蒹葭”为例,蒹葭,即芦苇,禾本科。《本草纲目》云:初生为“葭”,开花前为“芦”,花后为“苇”。芦苇与芦花有别,生于水畔为芦苇,其叶柔韧,可编苇席;长于山坡为芦花,其花芒絮状飘忽,可扎笤帚。

(《草木有情且美》 作者:子梵梅/著 版本:南海出版公司 时间:2018年11月)

  《诗经》让“蒹葭”成为美雅之词。以上对于“蒹葭”的阐述,出自于厦门诗人和作家子梵梅的《草木有情且美》这本著作。作者为一百种草木,各吟一首诗、写一篇传、留二三倩影。每一株草木,都有一份静默幽长的美。在静默幽长的草木世界里,让我们与《诗经》相遇,回到遥远、寂寞而又温暖的心灵故乡,寻得身心的安顿,唤醒每一颗沉睡的诗心及其爱意。《诗经》三百零五篇中,有一百四十四篇涉及植物,这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数字和现象。草木之于先民,草木之于今人,在子梵梅看来,诗歌最能够承载它的天然秉性,唯有诗歌最能释木。

  每一种草木的根部,都活着人性的善恶美丑,因此才有《楚辞》以香草喻君子、以恶木比小人的借喻。南海出版公司最近推出的《草木有情且美》包括山有嘉卉、朝饮木兰、苔深不归、变相的园林四章,共写作《诗经》植物四十七种,《楚辞》植物十种,唐诗植物二十五种,其他植物二十八种。凡出自《诗经》《楚辞》、唐诗的植物,每首诗前面均附有相关诗句的引文及出处。一百一十种植物均附有本草拾遗,以助了解和阅读。除植物学意义上少量的知识外,多为对中国古代文献和普通百姓熟知的各种传闻习俗的拾掇和衍生,是个人视野和感知的主观印象记,大多是些野史杂说和谐趣谬想,取材随性散漫,不考证、不析疑,意在让这些草木的性灵活在一个人的经验和想象世界里。

  就我而言,最喜欢的就是前面的“本草拾遗”,信息量很大,但并无卖弄之嫌。譬如关于蒹葭的,初生为“葭”,开花前为“芦”,花后为“苇”。再如关于“采薇”的,采薇采的是什么呢?其实是没有开花的豌豆苗或者是野豌豆,即巢菜,可作食用菜蔬,观赏植物,牧草或绿肥。为了便于读者理解,作者还精心搭配了图片。没有图片,那些简短的诗句将干瘪而黯然失色,若诗篇富丽鲜活,那是因为有图片的映照。可见图诗互承,互为完善,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诗歌的丰富和饱满。

  世间喧闹,不如和草木约一段情缘。草木是大自然的精灵,有诗心的人才能懂。草木无言,只播撒了素美的种子,让那楚辞之月、唐诗之风、宋词之雨浸润这古今的时光。一个女子如果懂得与草木相约,平常的日子也会淡淡生香。春到人间草木知,本书力图从更加隐秘甚至荒诞的角度,去挖掘和彰显草木的性情。此书不钟情于书写花前月下柳浪莺语,不热衷于科学普及,而是从人的草根性和草木的内在精神出发,去抵达草木与人的共通之处。

文\邓勤

新媒体编辑\实习生  于昕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