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贺普仁:正确的刺​激量从何而来

 chi_ping 2020-06-30

专家简介

贺普仁:字师牛,号空水。1926年5月20日出生于河北省涞水县石圭村。1940年,从师于北京针灸名家牛泽华,深得老师真传。 

贺老从医70余年,精研历代医家文献,不断总结临床经验,并博采众长,创立了独具特色的“针灸三通法”学术体系。“针灸三通法”学术体系以“病多气滞,法用三通,分调合施,治神在实”为核心学说,以微通、温通、强通三法临证理术为基本内容。这一体系是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产物,其最重要的传承价值是,让针灸医学回归于孕育其生长的中华传统文化沃土之中,坚守本元,道用合一,体现了与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学术特质。 

2007年贺普仁教授被国家定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针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1月被北京市授予“首都国医名师”称号,2009年6月被国家授予“国医大师”称号。 

正确的刺激量从何而来

贺普仁

贺普仁:正确的刺激量从何而来 来自培医 00:00 10:51

针刺采用不同的手法,其目的是产生大小、快慢、久暂、多少等不同的刺激量,而刺激量是否恰当,影响着刺激效应。那么,正确的刺激量从何而来?在此之前,应首先明确什么是刺激量。所谓刺激量是在辨证施治、取穴准确的基础上,针刺时,能使机体产生一定反应,改善机体病理状态所需要的强度。既包括施术者刺法娴熟的程度,也包括患病者的机体状态和敏感性、反应性。个体对刺激量的反应差别极为悬殊,同一针刺法,对某甲可能合适,但对某乙可能不足,而对某丙又嫌太过。因而正确的刺激量一定是从临床实践中来,从对具体的分析中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临床症状的分析 

临床上每一位病人都要按照四诊八纲进行辨证施治。根据病情久暂,气血的虚实,以明轻重缓急,确定扶正祛邪的方案,配选好适当的穴位处方。 

凡新病证实者,以攻邪为主,用泻法,尽快挫败病势。因此,取穴相对要多,针具较粗大,手法相应要加强,以期邪去而正自安。 

若病延日久,正气已虚,而邪气不去酿成痼疾者,用补法。此时用针要稳,不能急于求成,少取穴,轻手法,步步为营,转弱为强,得到满意的疗效。千万不可不顾一切轻举妄动,给病人造成不应有的痛苦。假若临床中见到中风闭证,应该以祛邪为主;相反见到脱证,就应该扶正为先。还有高血压患者大多是上实下虚,就应该攻补兼施,配穴可以多些;但对肝经的俞穴手法宜轻,肝亢于上也应该用轻刺激,因为肝为将军之官,其性刚暴,体阴而用阳,主升、主动,如手法太重更能助其升动,而血压愈高。只能用柔和手法,以缓其上升之势,血压亦随之而下降。 

临床上还有一些病适合于泻法重刺激,如炎症、痉挛、抽搐,以及各种疼痛。反之,麻痹、麻木、肺结核、心脏病、消化不良、遗尿等疾病,以及一切功能衰退之症,则适合于补法轻刺激。 

2.年龄的大小 

幼少青壮老是人类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在人类生存活动过程中,一般说,体质的发育是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然后由强到衰。思想活动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于机体智慧的发育各个阶段不同,体质和胸襟都有差别,故所患之病,亦不完全一样。如儿童多患停食着凉外感病。同时必须注意儿童皮肉脆嫩,故刺激宜巧,多不留针;青年人以饮食所伤居多,其证多属实,用泻法,刺激量宜大。壮年人以起居失宜独胜,其证多虚实夹杂,刺激量居中。老年人以七情所伤为主,其证多虚,用补法,刺激量宜轻。 

3.工作的性质 

社会一刻不停地向前发展,社会的分工亦随之日益精细。不同性质的工作,既有不同性质的劳动与强度,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等所承担的任务,亦因工作性质的需要而各有差异。关于各行各业的人,其临床症状因人而异、变化多端,对针刺总量所耐受程度也大不相同。因此,在治疗时,应给予不同的对待,千万不可千篇一律。 

一般地说,从事工农业生产的人,其皮坚肉厚,肢体粗壮,气盛血充,其病实证较多,虚证少见。故对这样的患者于针刺时,只有用泻法加大刺激量,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反之,则往往形成杯水车薪,轻描淡写,无济于事。而从事文教工作的脑力劳动者,其皮肉单薄、肢柔体弱,所患之证虚多实少。针治时用补法,刺激量宜小。反之,不但无益,反增其症。从事商业者,介于两者之间,宜中等刺激,用平补平泻手法。《灵枢·根结》云:“刺布衣者,深以留之,刺大人者,微以徐之”,也讲职业不同,对待不同。 

4.性别的关系 

男女性别不同,生理上各有特点,所患之病亦不完全一致。妇女因受胎产经带的影响,体质多虚,男子一般较妇女健壮。在治疗时二者相比较,相对的刺激量男子用泻法宜重,妇女用补法宜轻。这些都是辨证论治的依据,针刺时不可忽略。但也不是绝对的,女子亦有用泻法之证,男子亦有用补法之时。 

5.胖瘦的区别 

体质的胖瘦同用一种刺激量,可以产生完全不同程度的反应,临床上也不能忽视。例如:我们常说的“结核质”即瘦人,用补法,刺激量宜轻。而中风质类型的病人,用泻法,刺激量则宜大。 

6.季节及气候的影响 

自然界的变化,首先是寒来暑往,大自然规律对人的影响极大。在治疗时亦应循着时令节气的次序推移,按照客观进行诊治。例如:春夏之季,阳气上浮,人之气亦上浮,针刺时宜轻而浅。秋冬之时,阴气下沉,人之气亦然,故针刺宜重而深。 

7.水土习惯 

所谓水土习惯,是指某一地区的气候变化、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等。宇宙之大,天涯海角都有人烟,但由于地土方宜各不相同,因而人们的体质发展亦不一样。《素问·异法方宜论》云:“东方之域……鱼之地……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又云:“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长养:谓南方法夏,气候水土,适应于“长养”万物)……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这段经文出自2000多年前的记载,但到现在仍有参考价值。这就告诉我们,在针刺治病时,必须因地制宜,不能机械、一成不变地给予同等程度的刺激量,应当区别对待。一般的南方人体质多瘦弱,因而多用补法刺激量较小,北方人体质强壮,所以用泻法刺激量较大,特别是内蒙古一带。 

8.部位的不同 

全身穴位不计其数,十四经的穴位《针灸大成》计359个,现在的讲义里是361个(目前经外奇穴和阿氏穴尚无准确数字),分布在机体的头面、躯干及四肢。有的在筋骨之间,有的靠近脏腑和器官。由于所在部位的不同,它的知觉敏感与迟钝,亦有所不同。因此,在针刺时,必须根据部位的不同而给予不同的刺激量。一般的头面部,靠近脏腑器官以及四肢远端(腕踝以下)的穴位刺激量应小些。躯干部的穴位,应采用中等量的刺激。肌肉丰满的部位刺激量宜大。 

以上这些属于一般规律。特殊情况,仍应灵活掌握,适当处理。特别是在错综复杂的情况下,尤其是这样。 

因此,针刺手法在临床应用中,不仅需要有熟练的手法技巧,需要有一定水平的辨证配穴理论,还需要有比较丰富的临床应用经验,才能较好地应用针刺手法,以达到提高疗效的目的。 


 注:文中摘自《针具针法》,作者:贺普仁,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