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甘肃佛像遭到“毁容式修复”?其实外国同行下手也挺狠

 人和月 2020-06-30

你好啊,我是朵朵~

最近我被一尊佛像的笑容,魔性到做噩梦……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远读重洋」(ID:readabroad)

最近,甘肃陇南法镜寺里的几尊石雕“笑面佛”,登上了微博热搜。原因是——算了,我不说原因是啥了,自行感受吧:


就这颜值,您二位什么时候出道,一定能上热搜。

虽然名叫“笑面佛爷”,可这笑容是不是有点过于欢快了?还有右边嘟嘴那位,您是给“Oh My God”对口型么?

照片发到网上之后,网友就炸锅了,迅速分成了两派:

一派网友都认为,这么搞笑的佛像,肯定是近期人为修复失误造成的。为什么呢?因为这种事也不是第一次发生了。

还记得两年前四川安岳县峰门寺的“佛像涂色”事件吗?本来沉静肃穆的一尊南宋大佛,被“涂色”之后,俨然成了村秧歌队队长。


另一派认为,这不关修复什么事,人家佛爷本来就这样。况且,甘肃陇南石堡乡石堡村当地村民和文物部门也出来澄清了,说佛像近期并没有经过什么修复,原本就是这样,已经好几十年了。

那么,佛像到底是不是“原来就这样”呢?还是说当地村民在撒谎呢?不劳驾佛爷了,我来给你说说。


-1-
“笑面佛爷”本来长什么样?
结局超出你想象

首先说,那几个“笑面佛”到底是哪个年代修建的?要是去年雕刻的,那谁也别费劲查了。

但它可不是去年修建的。根据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专家孙晓峰的考证,法镜寺的这几个“笑面佛”雕像,开凿的年代应该是北魏中晚期


北魏是哪个朝代?你要是听过“南北朝”的话,北魏就属于“南北朝”里面的“北朝”。

你可能还背过一句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其实当时北朝也是一样,北魏也盛行佛教,也是“四百八十寺”,也到处修建佛像。

那么,北魏的佛像长啥样呢?我们可以找到一个非常好的参考:离“笑面佛”所在地大约只有66公里之外,恰好就是著名的麦积山石窟,麦积山石窟里恰好有不少北魏时期的佛像。

比如麦积山编号135号洞窟的佛像,就是北魏时期的,它长这样:

△ 麦积山135号洞窟佛像及头部细节

这尊佛像的突出特点,就是它面容清秀、端庄典雅,如果说有笑的表情的话,那也是极其含蓄的微微一笑,是不是感觉特别好看?

我们再来看麦积山编号121窟里的另一尊北魏时期造像,这是一尊很特别的菩萨像,菩萨的身旁还站着一位弟子:

△ 麦积山121号洞窟菩萨像及头部细节

这菩萨和弟子的雕塑水平,可以说是出神入化了。

你看右边的菩萨和左边的弟子,两个人双肩相互轻靠,头侧向一起,似乎是在悄悄地耳语;再仔细看,弟子的双手姿势非常别致:掌根微微地靠在一起,而手掌上部微微张开,整个手掌似开似和,好像是在轻轻地鼓掌

这一组雕塑生动地表达了这样一个场景:佛祖正在讲经说法,菩萨正在悉心聆听,然后小声解释给弟子听;弟子听后心生欢喜,不禁轻轻鼓掌以示赞同。


麦积山石窟的北魏佛像,就是这种水平了。回头再看看仅仅60多公里之外的“笑脸佛”,越看越不对劲。

孤证不足以为据,我们再看看另一个地方:敦煌莫高窟。莫高窟里也有一些北魏佛像。

比如莫高窟编号259号洞窟里的佛像,脸上也挂着笑容,也不是咧着嘴大笑,而是蒙娜丽莎式的微笑,非常含蓄,非常细腻:

△ 莫高窟259号洞窟佛像

还有莫高窟编号248号里面的菩萨像,也是北魏时期的。这位菩萨的衣服又薄又轻,紧贴着身体,菩萨整体也并不“富态”,而是比较瘦,这是北魏时期佛像的一个特点。

至于表情嘛,依然是典雅高贵的——眼睛一闭,双手一合十,哎呀群众们心中的菩萨就是这个样子了:

△ 莫高窟248号洞窟佛像

刚才这些,才是那个年代正常的佛像,是佛像当中的“奥利给”。我相信,在一个跪捧佛教的朝代,应该不会有人非要把“奥利给”雕成“奥利奥”吧?


所以,这尊“笑面佛”是北魏原物的可能性pass了,别逗了,这绝无可能。

有趣的是,这个“笑面佛”不是一个佛在战斗,而是当地一群洞窟佛像的其中之一,那其他佛像长什么样呢?

可惜,它旁边的大多数佛像都在过去中损坏了,别说颜值了,头都没了。

然而,如果我们绕过这座山去到山的另一面,你就能看到那里还留着一尊珍贵的大佛像,它长这样:


虽然严重缺乏护肤保养,虽然离得挺远看不太清楚,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这尊大佛的颜值不低。

它眉眼端庄,身材修长,嘴角微微上扬,说它“庄重肃穆”一点也不为过。把它跟那个“笑脸佛”放一起的话,它肯定是站C位的。

在它前胸的地方,隐隐约约还能看到几道线,用来表示佛身上穿的衣服,同样也是又轻又薄的感觉,这是当时的风气,“就是这个味儿”。

因此,最大的可能就是:现在你看到的这张“庄重肃穆”,稍微带一点点笑意的脸,才是那几尊“笑脸佛”原本的、真正的样子。

所谓“笑脸佛”,以及后来赋予的“寒山笑世佛”之类的名字,包括那张脸本身,只是当地人的玄学而已。(建议去网上找找赞美和分析“笑面佛”如何雍容大方的文章,保准笑死你)

那到底是谁把高级脸整成了表情包呢?安徽大学的一位考古专家说,“2000年7月,(佛像)被当地村民用水泥修补了残缺”。(注意,当时用的还是乡村铺路小能手“水泥”)

到此,一切真相基本水落石出。

大概就是2000年的那一次“修复”,把它们修复成了现在的“笑面佛”;或许从那之后的确再也没有人动过,所以村民们可能真的没有撒谎。但也就是在2000年,这尊佛像彻底放飞自我,变成了佛界的rapper。

而那个2000年,不是一个平凡的年份。全世界都在为新千年的到来而企盼,期待充满了高科技的21世纪,期待新技术带来的各种奇迹。


2000年,也是申报“世界遗产”和“中华文化遗产”火热的年份。就在那一年,龙门石窟、明清皇家陵寝、安徽古村落、青城山、都江堰都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2000年还是一个旅游年,国务院办公厅在那一年转发了《关于进一步发展假日旅游的若干意见》,正式确立了“黄金周”假日制度,从此春节、“五一”、“十一”三个旅游高峰,成为创造旅游收入的大好时机。

一个失去面目的文物,一尊整容后的“笑面佛”,大概只是那个时代大潮下一个小小的浪花。


-2-
国外奇葩“修复”大盘点,
一个比一个更打脸

如果你觉得这种“乡村风”“表情包式”的修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那你就错了。

外国人也不是人均超人,外国文物修复中的车祸案例,并不比中国的少,比如下面这几路大神,就一个比一个重口。

(温馨提示:前方全程高能)

a.“回娘家”的圣母玛利亚

在西班牙的阿斯图里亚斯,有一尊15世纪留下来的圣母像。因为是木质雕像,这尊圣母已经被岁月盘得非常有深度了。

然而,它所在的教堂还是嫌圣母像色彩太黯淡,非要找人重新涂刷。涂就涂吧,但是涂刷之后的圣母就成了这个样子:


粉色披肩蓝棉袄,怀里再抱个小宝宝,是不是瞬间让人想起了一句歌词:“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中间抱着个胖娃娃”。“母爱”的感觉倒是有了,“神圣”没了。

b.“保安小哥”圣乔治

还是在西班牙的某座教堂里,有一尊16世纪的雕像,雕的是传说中的圣乔治挥舞着宝剑,砍死恶龙的故事。雕像历经了500年的时光沧桑,已经显得有点旧了:


于是,教堂神父找来了一位当地的美术老师,要“修复”一下这尊雕像,让它重焕生机。于是,屠龙能手圣乔治变成了这个样子——“水泥灰”的套装,迷茫的小眼神,粉嫩的小脸蛋,怎么看怎么像一位保安小哥。


c .“芭比娃娃”圣塔芭芭拉

巴西的圣克鲁斯达巴拉教堂里,有一尊非常漂亮的圣塔芭芭拉雕像,它笑容典雅,头顶放光,似乎毫无修复的必要。

然而教堂的人不这么想,他们请人活活花了6个月的时间,给雕像重新涂了色。涂完之后就成了这样——“我的咖啡糖不用太多,这世界已经因为你甜的过头”,谁家缺个大号的芭比娃娃?抱走吧!


d.“小烟熏”圣安东尼

跟意大利的一尊雕像比起来,刚才的“芭比娃娃”就不算什么了。在意大利的帕多瓦,有一尊150年的圣安东尼像,因为被白蚁蛀了,所以教堂找人拿去“修复”一下。

结果拿回来的东西让神父们大吃一惊:这小烟熏妆画的,这日光浴皮肤晒的,性感得不可救药,仿佛用上了抖音小道具。就连圣安东尼怀里抱着的小婴儿都给画了烟熏——修复师,你是魔鬼吗?

下次记住了,在白蚁和修复师两者之间,永远要选择白蚁。白蚁搞垮一个雕像需要一年,修复师只需要一天。


其实岂止是雕塑,油画也难逃修复师魔爪,这里还要点名一下屡出奇迹的神奇国度西班牙。

就在前几天,西班牙又出事了。一位西班牙收藏家在Twitter上晒出了一张油画修复图,立刻引起人们的疯狂转发,欧美朋友圈都刷爆了。

咋回事呢?原来,他手上有一幅17世纪西班牙画家巴托洛梅·埃斯特万·牟利罗(Bartolomé Esteban Murillo)油画的复制品,虽然说是复制品吧,但也是有一定的艺术和收藏价值的。

原画长这样:


仙不仙气?漂不漂亮?为了能更仙气、更漂亮,这位收藏家花了1200欧元,找了一位油画修复师。

但是,可能这位收藏家只擅长鉴定画而不擅长鉴定人,他找的那位修复师,基本是一位憨豆先生附体。


这位修复师把那幅画先后修复了两版,第一版感觉还不怎么满意,人物面部的神情无法和原作比肩。然后做了第二版,emmm,这下似乎就传神多了。各位请欣赏:

△ 第一版修复(左)、第二版修复(中)和原画(右)的头部

敢问画里的这位姐姐,长得这么别致,几时乘风破浪去呢?

大概欧美各国唯一能跟这位修复师同台竞技的,就只有前两年把耶稣基督“修复”成猴子那位高人了。你没看错,“猴子”就是字面意义上的猴子。

因为那次修复太厉害,以至于英语里诞生了一个叫“猴耶稣”的新词儿,而且这幅“猴耶稣”还实实地带动了当地的一波旅游经济,多少人大老远跑来看“猴耶稣”,比真耶稣还吸粉。


总而言之,社会修复哥,人狠话不多,你要有什么东西想拿去修复,先做好跨物种的准备。

对此,西班牙文物修复协会已经忍无可忍,他们近期放出话来:我们要整顿文物修复行业!

看了上面那些跨流派跨物种的外国修复,是否稍稍增添了一些民族自信呢?所以我才说,奇葩修复不是中国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全世界面对遗产时候的一个共同问题。

那些屡出奇迹的文物修复师,也用他们的硬核实力证明了一个道理:修复一个东西的好坏,大概跟此时此刻的技术条件、信息条件和物质条件无关。

就算是在发达的现代国家,就算是在技术发达、信息畅通的今天,一样可以把佛陀变成表情包,把圣贤变成大马猴。

那跟什么有关呢?我觉得是三样东西:1.态度,2.学问,3.审美能力。提到这三个词,我想起了两个人。

第一个人是敦煌研究院前任院长,她叫樊锦诗


她从北大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以后,一头扎进敦煌进行考古研究40年,和丈夫两地分居19年,推动出版了《敦煌石窟全集》,构建起了“数字敦煌”大型项目,推动了立法保护莫高窟,给莫高窟保护传承定下了百年大计。

正是这个人,让我们今天可以不用进洞窟,就能领略敦煌的艺术全貌,让我们的后代也能看到我们今天看到的东西。樊锦诗有一句名言:“只要莫高窟存在,就要把它陪好”。这就是态度,这就是学问。

第二个人,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老院长,她叫常沙娜


她出生在法国,就连“沙娜”这个名字都是法语翻译过来的;她去过美国深造,曾就读于波士顿美术博物院。但她的真正生命在中国,在大漠里的敦煌。她几十年临摹敦煌历代壁画,从中挖掘吸收营养,并把它们源源不断地转化成为笔下的设计图案。

由此,有了人民大会堂外立面的琉璃瓦门楣纹饰花岗岩须弥座纹饰,有了大会堂宴会厅的天顶彩绘石膏花,有了民族文化宫铁门镶嵌装饰图案,有了至今仍流传在收藏界的经典款景泰蓝工艺品。

这些都是属于中国的,但它们让世界为之赞叹。每到中国需要举办什么国际性活动的时候,这些纹样和图案都会重出江湖。常沙娜曾经说过:“核心的功夫、核心的思想还是要了解我们传统的东西。”这就是审美能力。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三样东西里面,态度往往是最缺乏的东西,学问是最容易被轻视的东西,审美能力是最容易被忘掉的东西。

所以,整治街边店面可以整出“丧葬一条街”,一个国家级的电影节可以搞成“乡镇企业庆功会”。


现在,蛟龙下了海,北斗上了天,5G领先世界,高铁修遍全球,只剩下一样东西在等着出圈,那就是我们在技术和物质丰富之后的文化成果。

这个东西曾经被破坏过,现在需要我们好好修复——不是表皮上涂一层漆,不是画两道浓黑眼线,不是咧开嘴强颜欢笑,而是用自己的态度、学问和审美能力好好地去修复它。

就像巴黎时尚品牌,就像纽约的现代艺术,当我们觉得一个东西好看的时候,我们希望别人也这么觉得。这就是文化的出圈。

那时候我们脸上的笑,也会像北魏佛像那样含蓄而庄重;那时候的我们,也无需再去给一个咧嘴的“笑面佛”烧香祈求。

本文转载自远读重洋


■北京哪里可以爬山?

一起爬山吗?给你拍照的那种?北京这8个“隐秘的角落”,你去过几个?

■国产纪录片的骄傲

3季高分9.9,凭借5分钟封神,国产纪录片的骄傲,竟然还有人没看过它?

■北京二级响应以后……

名画吐槽:二级响应后的北京,人们是这样做的…看得我笑着笑着就哭了…

在线上,也能“走进”博物

留下你的观展体验
点击下图,进入小程序

你好,我是朋朋哥哥

青少年博物馆教育推广人,阅读推广人

我希望为更多家庭缔造一座“耳朵里的博物馆”

看展攻略 / 国宝故事 / 世界文明 / 艺术启蒙

点个“在看”再走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