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评王福庵

 嘟嘟7284 2020-07-01
漫评王福庵

王福庵(1880—1960)

原名禔、寿祺,字维季,号福庵,以号行,别号印奴、印佣,别署屈瓠、罗刹江民,70岁后称持默老人,斋名麋研斋。

浙江杭州人。书法家、篆刻家,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

所篆《说文部首》《说文作篆通假》,为学篆范本。

王福庵幼承家学,于文字训诂、诗文,皆富修养。十余岁即以工书法、篆刻闻于时。25岁时,与叶铭、丁仁、吴隐等创立西泠印社。1930年定居上海,鬻艺自给。好蓄青田旧石,所藏极富,自称印佣。得未刻之石,暇则奏刀以自存。海内外求印者门限为穿,生平刻印,数以万计。

漫评王福庵

篆书对联 奉以瑶觞称千万寿 书之银管常数百人


王福庵篆刻的艺术特色

孙洵在《民国篆刻艺术》中,将彼时的篆刻创作归为“五大流派”:

第一,前无古人的吴昌硕;

第二,渊雅合度的赵时棡;

第三,振兴浙派的王福庵;

第四,黄士陵与黟山派;

第五,胆敢独造的齐白石。

孙洵在谈及王福庵时强调:“篆刻初学浙派,师法陈鸿寿、赵之琛,兼及邓石如、吴熙载,又上溯秦古玺、汉印……其用刀仍以丁敬‘碎刀短切法’,赋以己意,实为浙派新军之主力。”

漫评王福庵

王福庵 节临《师兑敦》

唯三年二月初吉丁亥,王在周,格太庙,即位。□伯佑师兑,入门,立中廷,王呼内史尹册命师兑:余既令女疋师龢父,司左右走马,今余隹□□乃令令女□司走马,易女秬鬯一卣、金车……


印之与书 相辅而行——漫评王福庵

文 / 张瑞田

一件小事

王福庵与顿立夫的故事让我浮想联翩。王福庵在北京印铸局工作时,顿立夫受雇为他拉黄包车,也就是王福庵的专用“司机”。后来,王福庵要到南京发展,欲解除与顿立夫的雇佣关系。顿立夫不肯,想与王福庵一同去南京。王福庵同意了,并介绍顿立夫到南京印局当工人。南京印局的头儿说:“能凿铜印即收录。”他没有想到顿立夫是王福庵的“司机”,不会凿铜印。有意思的是,王福庵表示,马上教顿立夫凿铜印。一个月的时间,顿立夫勤学苦练,所凿铜印有了模样,便被南京印局招用。同时,王福庵正式收他为徒,免称“老爷”,而称“四爷”。顿立夫特别珍惜这个机会,他以笨鸟先飞的学习态度追随王福庵,治印水平大幅度提高,后辞去南京印局的工作,到上海闯荡,被荣宝斋看重,印名远扬,成了著名篆刻家了。

从黄包车车夫,到著名篆刻家,顿立夫的励志故事很感人。当我在陈巨来《安持人物琐忆》中看到这个故事,即为顿立夫超越人生局限的精神所感喟,也为王福庵的雅量、包容、仗义所折服。如果王福庵没有宽阔的胸怀,也不会有顿立夫崭新的生活。从这件小事,我看到王福庵的与众不同。

漫评王福庵

《王福庵书说文部首》局部

西泠印社人

1914年,西泠印社成立十周年,吴昌硕撰写《西泠印社记》,其中写道:

“西泠山水清淑,人多才艺,书画之外,以篆刻名者,丁钝丁至赵悲盫数十余人。流风余韵,被于来叶。言印学者,至今西泠尤盛。同人结社,并立石勒钝丁、悲盫诸先生像,为景仰观摩之所,名曰西泠印社。社地与梅屿、柏堂近,风景幽绝,集资规画。创于甲辰,成于癸丑。堂舍花木,位置点缀,咸得其宜。于是丁君辅之、王君维季、吴君石潜、叶君品三,修启立约,招揽同志,入社者日益众。于甲辰九月开社,份份秩秩、觞咏流连,洵雅集盛事也……”

文中所提及的“王君维季”,就是王福庵。于此可知,王福庵是西泠印社的创始人之一。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王福庵与浙派篆刻家丁辅之、吴隐、叶为铭等人发起创建了西泠印社。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团结海内外篆刻家、书画家,研究我国金石书画,促进当代篆刻、书画创作。经过一百多年的时间,西泠印社在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成为影响广泛的艺术团体,有“天下第一名社”的美誉。

的确,“书画至风雅,亦必以印为重。书画之精妙者,得佳印益生色;无印,辄疑为伪。印之与书画,固相辅而行者也”。

漫评王福庵

金石刻画臣能为

创建西泠印社,是王福庵的重要“事功”。1904年,王福庵在杭州钱塘学堂讲授算术课程,余下的时间当然是治印写字了。杭州多文人名士,很快,25岁的王福庵结交了丁辅之、吴隐、叶为铭诸友,他们经常到西湖孤山“人倚楼”雅集,谈古论今,交流学书、治印的经验,并诗词唱和。年轻人在一起,会突发奇想,就有了成立西泠印社之念。于是,四人集思广益,运筹帷幄,确定了结社目标,请求社会贤达支持。1904年,西泠印社创立,1913年正式成立,因此有了“创于甲辰,成于癸丑”之说。四位年轻的艺术家古风悠然,谁也不肯担任社长,于是推举吴昌硕为社长。吴昌硕勉强应允,撰联以对:“印讵无原,读书坐风雨晦明,数布衣曾开浙派;社何敢长,识字仅鼎彝瓴甓,一耕夫来自田间。”

吴昌硕的联语,彰显了西泠印社人的精神风貌,看似谦和,不无传统文人的清高之处。

漫评王福庵

麋研斋

篆刻家与书法家

“言印学者,至今西泠尤盛”。作为西泠印社的四君子之一,王福庵享誉印坛。

首先,王福庵有大量的篆刻作品存世。《福庵印稿》收有一二万方篆刻作品,20册的《麋研斋印存》,收有上万方篆刻作品。据不完全统计,他创作的篆刻作品有数万方之多。之所以有这么大的艺术成就,基于他对篆刻艺术的痴迷。王福庵生于篆刻世家,父亲同柏,金石家,有《石鼓文集联》《塘栖士心》《武林丛话》存世。王福庵家学渊源深厚,年少时便接触文字学,读历代诗文,临帖临印,十余岁即有书法篆刻的声名。“西泠四君子”,他年龄最小,成就最高。

漫评王福庵

愿得黄金三百万,交尽美人名士,更结尽燕邯侠子(附边款)

第二,他的人生经历丰富,视野开阔。他有理工科的知识,懂数学和测绘技术,曾在铁路部门服务。后应邀到北京印铸局工作,彼时的全国各地官印,庶几出于北京印铸局。在北京工作期间,兼任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鉴定委员,参与了《金薤留珍》的编辑工作。《金薤留珍》收有乾隆时期所藏的1291枚印玺,从商代到明朝,跨越三千年,是中国篆刻发展史的证明。这些铜制印玺,镌刻精致,工艺、刀法俱佳,让王福庵感受到中国篆刻艺术的博大精深。因是皇家所藏,坊间难以见到。王福庵在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鉴定委员的位置上,有了先睹为快的机会,他仔仔细细欣赏了《金薤留珍》中的篆刻作品,开阔了篆刻创作的思路,提高了认知篆刻的能力。

第三,他勤勉,也有天赋。一位成功的艺术家,勤勉是重要的支撑,天赋是必要的保证。王福庵入手浙派,对丁敬、蒋仁、黄易、奚冈等人的篆刻作品悉心研读,精心摹刻,然后旁及皖派,上溯周秦两汉,对古玺、汉印深入体察,领会心声。学者马国权对王福庵的篆刻创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说:“整饬之中,兼具苍老浑厚之致;偶拟明人印格,亦时有会心。尤精于细朱文多字印,同道罕与匹敌者。于近代印人中,允称翘楚。”不错,王福庵刀法沉静,以切刀表达笔意,静穆祥和,古拙庄重。

漫评王福庵

王福庵 篆书中堂

帘幕护轻寒,花乘流水传春信;亭馆清残燠,竹送秋声到小窗。

才华与悟性,思考与勤勉,让王福庵成为中国篆刻史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他有学养,书法高超,赋予篆刻深挚的人文内涵。他把多字印推向一个新的艺术高度,字形灵动、美观,边框线条平稳、深情,形成了独有的美学语言。

王福庵也是一位优秀的书法家。吴昌硕的《西泠印社记》一文,王福庵以篆书书之,五百多字,字字精良,通体浑然,是现代篆书创作的代表之作。徐植指出:“福师金石篆刻书艺之堂芜甚广,举凡甲骨、金文、猎碣、玉箸、秦权、诏版、汉碑额、汉石武梁祠画像题字等诸体无所不能。”的确,王福庵带着问题意识去审视传统书法资源,又以文字学的修养,探究篆书的形象特点和结构特征,寻找书写的感觉与方法。在他书写《西泠印社记》的篆书作品中,不难看出《石鼓文》的影响,而点画之间,亦有“二李”的神韵。

漫评王福庵

王福庵 篆书《西泠印社记》拓片(局部)

《西泠印社记》 社以印名,集印人与印而成社也。印始于三代而盛于秦汉,沿及魏晋稍不逮古。唐宋以降,古意夌夷,逮明文寿承力肩返古,遂为一代印宗。而周氏栎园,又从而传之印学,赖以不坠厥后,吾浙八家昌明,浙派海内宗仰,于是印人蔚起……

王福庵少年从楷书起步,始临欧阳询、颜真卿、六朝碑刻,对《龙藏寺碑》用功尤勤,然后直扑“甲骨、金文、猎碣、玉箸、秦权、诏版、汉碑额、汉石武梁祠画像题字”的绝妙体态和高古气息。尤其是他的玉箸篆,工致静雅、开张宽博、不激不厉,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吴昌硕对王福庵“出于古人,又不全同于古人”的篆书予以高度评价。

1949年以后,进入古稀之年的王福庵依然写字刻印,这似乎就是他的生活。1953年,被聘为浙江省文史馆馆员和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不久,又担任了中国金石篆刻研究社筹委会主任。生前,他把自己的78册印谱和三百多方印章捐献给上海图书馆。1960年3月2日,81岁的王福庵辞世。根据他的遗嘱,自己所藏的书画、印谱、碑帖、印章等七百多件珍贵的艺术作品,一并捐献给他亲手缔造的西泠印社。


【书法报生活馆推荐】

《名家批注本》系列,约请当今书法名家对经典碑帖进行赏析评注,旨在为广大书法创作者及研习者提供理论和技术两方面的支持,也为碑帖爱好者提供很好的参考。

《 石鼓文》是书法中的珍品与奇葩,加之吉林省书协副主席,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丛文俊批注,必将有益于读者对此碑的解读和学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