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羌、姜同源考证

 兰博2000 2020-07-01

作者:罗成(湖南大学研究生)


'羌'《说文解字》:'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南方蛮、闽,从虫;北方狄,从犬;东方貉,从豸;西方羌,从羊—此六种也。西南僰人、僬侥,从人,盖在坤地,颇有顺理之性。唯东夷从大,大,人也。夷欲仁,仁者寿,有君子不死之国。孔子曰:'道不行,欲之九夷,乘桴浮于海。'有以也。'[1]

诸家释

羌、姜同源考证
羌、姜同源考证
羌、姜同源考证
羌、姜同源考证
羌、姜同源考证

诸字,大致有可分为三类。第一种是罗振玉释'

羌、姜同源考证

'为'羊',王国维、叶玉森从之。[2]第二类是郭沫若释'

羌、姜同源考证

'甲为'沃甲',所以释'

羌、姜同源考证

'为'

羌、姜同源考证

,李旦丘从之。[3]第三类将'

羌、姜同源考证

'释为羌,始于孙诒让,其后董作宾、商称祚、孙海波、于省吾、陈梦家等人皆从之。[4]于省吾释此甲骨文从人、上有羊角形饰物(其字或作'羊'、或作''),同时也表示著以羊省声为音读。[5]但是,诸家对于上面像羊角形的饰物所取何形,有一些异议。一些学者认为羌字上半部分,像羊角形的部分,可能表示古籍中所述的羌人披散头发的习俗,而之后有

羌、姜同源考证
羌、姜同源考证

等字,在披散头发之形的后面,加上

羌、姜同源考证

形,白川静认为可能表示辫发之形。[6]但是白川静的说法,无法解释其他形状的甲骨文,而且'

羌、姜同源考证

'等字的'

羌、姜同源考证

'似乎并没有连在上半部分的形状之上,而像是系于手中,应像羌人系累之形,表示其被绑缚。周代金文仅早期还保留有绳索的形状,中晚期并没有。到战国时期,所从儿旁两侧或加饰笔作

羌、姜同源考证

或儿之两笔对称作

羌、姜同源考证

与羔字混同。[7]晋系文字有'羌钟',羌字作

羌、姜同源考证

何琳仪认为'羌'可能是氏之人。楚系文字包山楚简作'

羌、姜同源考证

',在羌的旁边加了'土'旁。


根据甲骨文,羌在商代是西方的一个大国,与商敌对,商人和羌进行战争,战后将俘获的羌人用作祭品,实行人殉制度,故甲骨文的'羌'字表示为一个被绑缚的人形,王明珂先生认为,在商代甲骨文词例中,常出现'以羌',表示抓捕羌人或者征发羌人。[8]这与羌是和商国敌对的一个方国相合。而羌字的本义,王明珂认为:'殷代'羌'应是商人对于异族的称号,而非某人群的自称族号。'[9]这一点从周代'羌'字的字形也可以看出,到了周,仅仅只有周代早期还留存有加像绳索一样的不见,其余时期均不见,这说明仅仅是商人将'羌'作为祭品,而周代没有。而金文中'羌'字仅仅出现五例,表示为氏名或者人名。无论从周代'羌'字的字形还是字义,都和商代有区别,说明甲骨文和金文的'羌'实际上所表达的意义并不相同。而到了东汉时期,由于河湟地区的少数民族屡次作乱,对中央的统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而当时在经学四夷论体系的影响之下,于是'羌'则演变为了对于西边河湟谷地游牧民族的一种称呼,如《说文解字》:'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10]《太平御览》引《风俗通》:'羌,本西戎卑贱者也,主牧羊'。[11]这又与商代和周代所表示的意义有所不同。东汉将'羌'视为是'西方牧羊人',实际上是汉代中原民族对于一个对于西方少数民族的一个建构。值得注意的是,和今天的'羌族'所不同的是,汉代的'羌'同样是对这些河湟谷地少数民族的称呼,而不是他们自己对于自己的称呼,《说文解字》将西方羌和'南方蛮''北方狄''东方貉'并列,这实际上体现了一种经学思想的华夷之辨。

很多学者认为,因为羌和姜的发音相近,姜和羌同属于阳部。而且羌是从人、从羊,姜是从羊、从女,字形上也有相似的地方,所以认为姜和羌是同源的。《后汉书·西羌传》:'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12]直接认为'羌'乃是姜姓的别种。

最先提出羌、姜是同一字的是傅斯年,他在《姜原》中写道:

周代的习俗,'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姓非男子所承,乃是女子所专称,所以姓之字多从女。金文中姬姜异文甚多,然无一不从女。说文标姓皆从女。后人有以为这是姓有母系的缘故,这实在是拿着小篆解字源之错误。假令中国古代有母姓制度,必去殷周之际已极远,文字必不起于母统时代之茫昧。知女子称姓,则姓从女之义并不足发奇想的。女子称姓之习惯,在商代或者未必这样谨严。鬼方之鬼在殷墟文字中或从人,或从女。照这个例,则殷墟文字中出现羌字之从人,与未出现从女之姜字,在当时或未必就有很大的分别。到后来男女的称谓不同,于是地望从人为羌字,女子从女为姜字,沿而为二了。不过汉晋儒者是知道羌即是姜的。[13]

傅斯年认为周代的习俗是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姜'字从女显然是因为这个习俗,这从考古资料可以看出,周代金文中'姜'字都是用为女子之姓。而商代没有周代这样严谨,所以既可以从人也可以从女。姜、羌的区别在周代才分开来。但是,值得注意得失,甲骨文中的'羌'字,从人或者从卩,这和'姜'字从女不同,而且羌字和姜字区分的比较清楚,从没有混淆过,所以傅斯年所提出来的姜、羌同源似乎是受到了周代习俗和文献典籍的影响。

首先,我们要明确,'羌'在商代是商人对于羌方的一种称呼,从字形来看,双手绑缚绳索,被用作祭祀的祭品,这实际上是带有一种蔑视的意味,而且上面也说到,'羌'字字形表现为一个被绑缚的人的形象,仅仅存在于商代和周代早期,这更说明'羌'是商人对于敌对异族的一种称呼。而姜姓一直以来都是和姬周联姻,并且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姬周在商代受商的分封、礼遇,而同在一条水平线上的姜族,理应也会受到礼遇,至少也不会是沦为祭品的地位。

其次,《后汉书·西羌传》中说西羌是出自三苗,是姜姓之别种的说法,王明珂认为,这是在注释家的传统中被创造出来的,并非历史学家根据文献所证得,更非是作者对当时人群、地点的实际观察采访结果。[14]按照《西羌传》的体例,先得出西羌乃是三苗之后,姜姓别种。之后,有介绍了羌族的一些习俗,然后穿插了戎人的历史,以秦国拓野千里,益国十二,沉重打击了西戎,之后有穿插了羌族始祖无弋爰剑的传说,说明无弋爰剑的身份原是秦国的一个奴隶。当时这其中并没有直接说明姜姓、羌和西戎之间的关系,只是若隐若现的将无弋爰剑是秦国的奴隶,又是一个羌人,将西戎和羌联系起来。这让我们看上去就像是强行将姜姓、西戎和羌联系起来。

综上所述,'羌'字在商代甲骨文的意义,是商人对于西方敌对国家羌方的一个蔑称,而到了周代,由于羌字出现的极少,而且出现的字形也与商代有所区别,所表达的意思多是人物的名字,或者地名。而后世学者认为姜、羌同源,虽然羌、姜在读音和字形上有一定联系,但是从时代上来说,羌和姜在商代地位实际上是不同的,而从性质上而言,羌是商人给予异族的一种称呼,而姜则是族群的自称。或许羌和姜族在人员上有一定的重叠,但羌在商代,和姜族有明显的区别,姜、羌同源或许在商代并不成立,仍有可以商榷的地方。

[1]: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四上《羊部》,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78页。

[2] : 罗振玉:《增订殷墟书契考证释》上,第4页;王国维:《观堂集林》卷9《朱公先王考》;叶玉森《殷墟书契前编集释》卷一,第75页。

[3]: 郭沫若:《卜辞通纂》,第35页;李旦丘:《铁云藏龟拾考》,第11-19页。

[4] : 孙诒让:《契文举例》上,第38页;董作宾:《获白麟解》,《安阳发掘报告》第二期,台北:南天书局有限公司,1980年,第311页;商承祚:《殷契佚存考释》,第31页;孙海波:《甲骨文编》,《卷四·一四》,第183-184页;于省吾:《双剑誃殷契骈枝》,《释羌甲》,北京:中华书局,第57-60页;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第279-280页。

[5]: 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释具有部分表音的独体象形字》,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437页。

[6]: [韩国]姜允玉:《羌、姜同源说辨正》,《中山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第43-48页。

[7]: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阳部》,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672页。

[8]: 王明珂:《华夏边缘》,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97页。

[9]: 王明珂:《华夏边缘》,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96页。

[10] :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四上《羊部》,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78页。

[11]: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七百九十四《四夷部》,四部丛刊三编景宋本,第4686页。

[12]: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七《西羌传》,百衲本景宋绍熙刻本,第1171页。

[13]: 傅斯年:《姜原》,《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二卷第一期,1930年,第130-135页。

[14]: 王明珂:《华夏边缘》,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99页。

编者按:本头条号所发标明原创的文章,皆为原创首发,转载引用请标明出处,拒绝剽窃;本号所发署名作者的文章,所有权属于原作者,但其观点不代表本头条号的观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