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来自羌人的复仇

 竹香书屋 2023-03-28 发布于广东
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大家应该都很熟悉。说的是姜子牙在渭水边钓鱼,遇到四处求贤的西伯侯姬昌,也就是周文王。姜子牙被姬昌尊为“太公望”,后辅佐其子姬发讨伐纣王,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史称“武王伐纣”。
民间的姜子牙形象主要来自于《封神演义》,手持打神鞭,坐骑为四不相,伐纣之时已经年过古稀。《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古代姓和氏是区分开来的,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姜子牙的先祖被封在吕地,因而以吕为氏,所以姜尚也叫吕尚。那么,这个姜姓又是从何而来呢?
查阅资料发现,提及姜姓的来源大多都会引用《国语》的说法。《国语·晋语》有云: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也沿袭了这一说法,“神农居姜水,以为姓”。如此说来,姜姓最早可以追溯到炎帝,也就是传说中的神农氏。
远古时候的事情没法考证,很难追根溯源。根据出土的甲骨文材料来看,“姜”字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但和《国语》所说的姜水没有半点关系。至于“姜”字到底源于何处,且听我慢慢道来。
一、姜本羌之女
按照现在的写法,“姜”字上面是个“羊”,下面是个“女”。可以猜测是个和羊有关的女性,牧羊女的可能性很大。甲骨文中的写法为图片(合《甲骨文合集》22099),上面是羊角的形状,下面是甲骨文之“女”字图片
已出土的甲骨卜辞中我能找到的“姜”只有两例,一例是上述合22099中的“戊午卜,姜力”,这里的“力(图片)”通“嘉”,在甲骨卜辞中专指生男孩的意思,这是商王娶“姜”为妇的证据。可见《封神演义》中的姜王后(见图1)并非凭空捏造。
还有一例反差就有点大了,是合32160中的图片于小乙三姜”,小乙是商朝的第二十一位国君,是武丁的父亲。刻写这句卜辞之时小乙已经在地下了,所以其意思是用三名“姜”献祭给小乙,去服侍已故的先王。
其实,关于这条卜辞(合32160)我还有不同的看法,因为原卜辞中所谓“姜”字的字形为图片,字形下部分和图片(女)字其实是有区别的。主要体现在跪的方向不同,而方向在甲骨文造字中是个很重要的手段。图片字的跪坐方向来看,双手是交叉在前的。但图片字的双手明显是在背后,说明双手是被反绑的。所以这个字很可能不是“姜”,而是双手反绑的“羌”。参考“讯”字。由于是孤例,仅代表我的个人观点。
另外一个和“姜”比较像的字是“图片”,甲骨文字形为图片我认为这才是正统的“姜”字。甲骨卜辞中有个惯例,就是把来自某地的女子以“女“字加地名的造字作为其称呼,如“妇妌”就是来自井地(井方)的女子,“妇好”就是来自子地的女子,“妌”“好”也可以看作是她们的姓。所以“图片”可认为是来自“羊地”(即羌方)的女子。
卜辞中的“图片”用法也和“姜”字类似,有“贞帚(婦)[女羊]娩[女力](合974正,[ ]中表示是一个字),跟生育有关;有“…卜賓…[它][女羊]”(合4261),跟祭祀有关。甚至还有带兵打仗的,如“帚[女羊]示十屯”(合7287)。女子带兵打仗在商王朝不是什么稀罕事,比如商王武丁的配偶妇好(见图2)就是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
历来学者讨论“姜”字都离不开另一个字——“羌”。“羌”(qiāng)和“姜”(jiāng),在字形和读音上都非常接近,很难不让人将这两个字联系在一起。我们来看看甲骨文中“羌”的字形——图片(合1815),上面同样是羊角的形状,下面是个“人”字图片。如果说“姜”是“牧羊女”的话,那“羌”就是广义上的“牧羊人”。
《说文解字》中是这么说的,“羌,西戎牧羊人也”。当然,也有学者(如于省吾)认为图片是头上戴的羊角饰物。为了简化概念,不至于混淆,这里我们统一采用“牧羊人”的说法。关于“羌”和“姜”的分析,我比较认同天津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李莎莎在《甲骨文中的羌与姜》一文中的说法,即“羌”和“姜”同种同源,但是在甲骨文中不是同一个字。
所以说,姜子牙的祖先不是渔夫,很可能是个放羊的羊倌。但这帮“牧羊人”和商王朝的关系非常差,甲骨卜辞所记载的“羌人”命运也是极其悲惨的。到底有多惨?我们接着往下看。
二、羌人的悲惨命运
著名古文字学家陈梦家在释读“羌”字时是这么说的:
卜辞记羌事者可分为三类:一、记征伐羌或羌方的,其动词为伐、图片图片、追、逐等;二、记俘获羌人,其动词为获(獲)、执、氐、来等;三、记俘获的羌人的用途,①用作从事劳作的奴隶,②“用羌”即在祭祀中杀之以为牺牲,与牛羊豕无异。
有块著名的记录了妇好率万人出征的甲骨(英150正),见图3,内容为“辛巳卜,…贞,登妇好三千,登旅万,乎伐…”。虽然甲骨缺失了讨伐对象的内容部分,但从出征兵力和商王重视程度来看,大多推测讨伐的应该是“羌方”。可见“羌人”在当时被商王朝视作死对头,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图片

图3. 英藏150正 妇好征某(羌)方甲骨

殷商时期,羌方是位于殷商西方的一个小国,以游牧为生。羌方对商王朝是时而臣服,时而反叛。在实力强大的商王武丁时期,商朝军队就曾多次征伐羌方,俘获羌人众多。从卜辞来看,被俘获的羌人大多数被用作祭祀的人牲。据学者胡厚宣统计,殷墟甲骨中和人祭有关的卜辞近2000条,记载人牲总数达14000多人,其中羌人就有近8000人。可以说,商人和羌人之间的仇恨值一直都居高不下。
在商王眼里,羌人的命是低贱的。卜辞中把羌人拿来祭祀时有一个专门的词——,即所谓的“用羌”。且一次“用羌”可多达三百人,见图4。
图片
图4. “戊子卜,賓贞,叀今夕用三百羌于丁,用…” 
合293 来源:殷契文渊数据库
由于俘获的羌人实在是太多,用不完怎么办?那就暂时关押起来。由此产生了甲骨文中一个特有的现象,就是“羌”字的字形变得五花八门。“据《新甲骨文编》统计,'羌’有43种不同的写法,在五期(甲骨文按时间顺序可大致分为五期)中的写法也各不相同”。图5所示是《甲骨文字诂林》中的字形,一期中多写作图片,后来在“脖子”处增加了绳索,到三期时基本写作图片图片)。等到了四期时,脖子上绑绳子图片已经体现不出对羌人的惩罚力度了,换成石头锁图片才解气(这里是我的猜测),“羌”的字形也随之变成了图片。不管是绳子还是石头,自此,脖子上的“套索”已成为羌人奴隶的标配。个别字形中,羌人奴隶不仅脖子上拴了绳索,脚底下还有火在炙烤(合29310)。《甲骨文字典》中这样写道,“甲骨文羌字从绳缚从火诸形,是为人牲惨况之实录。”
图片

图5. 《甲骨文字诂林》中“羌”字字形

如果只是被关押倒也罢了,对于被俘获的羌人奴隶来说,最恐怖的时刻莫过于用牲之时。而根据祭祀种类的不同,羌人奴隶们根本不知道等待自己的将是何种恐怖的“用”法。在各式各样的“用”法中,砍头算是最仁慈的一种,与之对应的是“伐” 字(图片)。这个字我在“有趣的甲骨文”系列中已经介绍过,是“以戈砍人颈”之形。“伐”法也是人祭卜辞中最常见的杀人牲的方法之一,其中又以羌人男性最为常见。“伐”完后脑袋自然就和身体分了家,很多无头的葬坑就是这么来的,见图6。
图片

图6. 1976于安阳发掘的商代祭祀坑(M87号)

内有十具无头奴隶遗骨

合6620    “壬辰卜,争,贞我羌。”

合19000  “……五羌,十牢。”

合32054  “丙子,贞丁丑又父丁三十羌,嵗(岁)三牢,兹用。”

合32068  “甲辰,贞又祖乙羌十。”

合32071  “庚子,又于父丁其十羌。”

合32083  “甲辰,贞来甲寅又上甲羌五,卯牛一。”

合32097  “庚辰卜,又□于上甲三羌,九小牢。”

合32114  “甲子,贞于上甲羌一,大乙羌一,大甲羌,自……” 

……
以上是我摘选的一些卜辞,今天伐三个羌人,明天伐五个羌人,是商王朝的常规操作。甚至有个贞人(卜官)在记录其中一次祭祀仪式的时候,别出心裁地将“羌”字和“伐”字组合在一起,造出一个合文来。图片(合32268)“伐羌”,多么的形象。
只是以现代人的角度来看,这种创造性的背后却是惨无人道的杀戮。随着看的甲骨卜辞数越来越多,我发现自己还是严重低估了商人的野蛮程度。羌人的悲惨命运,至此我们才只见识到了冰山一角,更恐怖的还在后面。
三、羌人的101种死法
众所周知,《封神演义》中的商纣王在历朝历代都是暴君的典型代表。生性残暴,荒淫无道是对他最基本的评价。到司马迁写《史记》时,纣王的形象已然是“好酒淫乐,嬖()于妇人”。根据司马迁的记载,纣王干过的坏事有:搜刮民财修建鹿台、作酒池肉林、施炮烙之刑、醢(hǎi)九侯(把九侯剁成肉酱)、脯鄂侯(把鄂侯做成肉干)、剖比干(挖比干的心)等等。但我要告诉你的是,以上形象完全是经过周王朝八百余年不遗余力的添油加醋才造成的,真正的纣王应不至如此。
以后有机会的话我再专门写一篇文章介绍商王帝辛(即纣王)的真实面目,这里只引用孔门十哲之一子贡对他的评价。子贡说“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其实殷纣王的不善,并不像传说的那样严重。之所以君子憎恶居于下流,是因为一旦居于下流,天底下的坏事都会算到他的头上。
说白了,帝辛是替整个商王朝的“不善”背了黑锅。在这些“不善”当中,尤以对待羌人的残忍态度为甚。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商人对待羌人奴隶究竟能残忍到什么程度?
据我不完全统计,羌人奴隶在祭祀时至少有二十种不同的“用”法(图7),创下了商朝的用牲法吉尼斯纪录。感觉在商王眼里,羌人就像是一道菜,商王每天的任务就是琢磨这道菜怎么做先王和神灵们才爱吃。好比鱼片生吃要蘸芥末,羊肉烤着吃更香,猪腿肉可以抹盐风干……羌人也有独特的烹制方法。
图片

图7. 甲骨卜辞中的“用羌”之法(笔者摹写)

比如合303的“[它攴]羌”,学者认为“图片”可以理解为“肔”(chǐ),意思是“剖开腹部掏出肠子”。今天我的老家还有“肔鱼”的说法。合378中的“卯羌”则是对剖牲体的意思,图片的字形就是一个圈被两竖从中间分开。在帝辛的先祖武丁时代,砍个头、挖个心什么的是再平常不过的操作。除了这些,讲究细节的还会挖去眼睛、割掉生殖器、放干血等等,跟对待家禽家畜简直没什么分别。
解剖并处理干净后的人牲可以直接放到锅里面煮,称之为“而”(胹)。《说文·肉部》是这样解释的,“胹,烂也。从肉而声。”根据烹煮器物的不同还可以有别的叫法,比如“甗(yǎn)羌”(合26954)。
图片

图8. 左:青铜甗  右:殷墟出土内有人头骨的甗

1984年和1999年,安阳殷墟曾先后两次出土了盛放有人头骨的青铜甗。专家用现代分析技术对头骨碎片检测后发现,头骨的钙质流失殆尽,说明头骨曾被蒸煮过。考古证据使卜辞记录得到了很好的验证,这两个青铜甗如今就陈列在安阳的殷墟博物馆中,默默向世人诉说着商王的罪恶。

如果先祖不爱吃煮的肉怎么办?没关系,可以挂起来风干,做成肉脯。“箙()羌”(合473)就是这样一种用牲方法,就像把箭矢放在盛箭的器具中那样。如果嫌风干慢的话那就直接做成烧烤,大火焚烧叫“焱羌”(合22312),炭火炙烤叫“燎羌”(合32120),总有一样对你胃口。

有本书叫做《甲骨文与殷商人祭》,里面总结了11种杀人牲的方法,分别是斩首、解剖、击杀、劈砍、焚烧、土埋、水沉、刏()血、曝干、陈列和烹煮。如果不知道这是人祭的话,我还以为是在拍《舌尖上的商朝》,“羌”就是来自西部山野田园的大自然的食材。
图片

图9. 甲骨文“羌”字

等知道了这些后,再次看到卜辞中的“用”字时,恍惚间我觉得那一定是“享用”的意思。我似乎看到了商王和他身边的卜官虔诚地望着天空,还有一群巫师正围着火堆起舞,这是怎样一群癫狂的人!难怪鲁迅会说: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成天生活在这样的恐惧之下,羌人又该何去何从呢?

四、翦商
常言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被关押的羌人奴隶们脑海里整天就想着一件事——逃跑。我在上一篇文章《差点儿我就破译了一个甲骨文》中详细释读了“失”字的演化,关押的羌人逃跑了就被称为“失羌”。
不过只是逃跑的话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推翻商王朝的统治,才有可能摆脱做奴隶的命运。后面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文王求贤,姜尚归周,武王伐纣。
其实不管是周人还是姜尚,都和羌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诗经·生民》篇记录了周人始祖后稷的事迹,“厥初生民,时维姜嫄”,姜嫄也就是传说中后稷的母亲。姜子牙也绝非只是个隐居的垂钓者那么简单,最起码他在羌人中是有一定威望的,并且熟悉商王朝的政治体系。
与纯正的羌人相比,周人可能是后来分化出来的一支,他们与羌人之间的联姻也说明了两者关系的密切。例如《史记》中记载了周文王姬昌的母亲叫“太姜”,周武王姬发的王后叫“邑姜”,也就是姜太公的女儿,等等。
进入了周朝后,“羌”字的使用频率出现了断崖式的下跌。反倒是“姜”字在金文中频繁出现,且地位很高。具体原因这里不做分析,很可能与商朝视“羌”为蔑称有关。
不管怎么说,在和商朝的斗争中,羌人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以姜太公为首的一支更是在东海之滨建立了强大的齐国。延续了六百多年的商朝,终于伴随着纣王的身死而谢幕。后来其子武庚叛乱被杀,殷商旧民被迁走,曾经居住的地方渐渐成为废墟,故称”殷墟“。
有意思的是,纣王在位时曾提拔任用了一个奴隶,叫作恶来。恶来忠心护主,为周所杀。八百年后,恶来的后代中出了一位了不起的人物,此人不仅最终消灭了齐国,更是完成了一统华夏的伟业。这个人就是——
秦始皇。

参考文献/网站
[1] 李莎莎. 甲骨文中的羌与姜[J].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14): 36-38.
[2] 于省吾. 释羌、笱、敬、美[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63(1): 43-50.
[3] 安阳殷墟奴隶祭祀坑的发掘[J]. 考古. 1977(1): 20-36, 73-77.
[4] 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
[5] 徐中舒主编. 《甲骨文字典》. 四川:四川辞书出版社,2014.
[6] 殷契文渊数据库官方网站 http://jgw./ajaxpage/home2.0/index.html.

冤冤相报何时了,点个“在看”好不好?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