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旬阿婆 “走不动 睡不着”,DBS手术助其摆脱帕金森折磨

 上海蓝十字脑科 2020-07-01

帕金森病 (Parkinson's Disease,PD) 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致残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具有显著特征: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步态异常的运动症状和嗅觉减退、便秘、睡眠行为异常和抑郁等非运动症状。目前我国65岁以上人群总体患病率为1.7%,并随年龄增长而升高。【资料来源: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三版)】

一 “抗帕”二十载 近期病情迅速恶化

今年70岁的赵阿婆(化名),患帕金森病已有20年了。这段时间以来,她不仅自主站立行走非常困难,讲话时声音也细如游丝,不凑近几乎无法听见她在讲什么。

赵阿婆的女儿讲述了母亲漫长而艰辛的“抗帕”经历。刚被确诊为帕金森病的时候,患者由右侧下肢开始起病,不自主抖动伴僵硬,遵照医嘱口服药物能较好控制症状,单次服药后药效可维持6小时。

到了2014年,赵阿婆病情逐渐加重, 随后,她慕名前来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进行了“左侧丘脑底核毁损手术”。手术后,症状较为严重的右侧肢体抖动和僵硬改善明显,患者赵阿婆可基本实现生活自理。

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术对控制帕金森病震颤、肌强直等典型症状改善较为明显,且可以让患者通过较低的治疗费用维持长时间的治疗效果,不影响其正常生活。但考虑安全性问题,一般只进行单侧手术。

可是就在最近,赵阿婆受帕金森病波及的左侧肢体的抖动僵硬症状再次迅速加重,精细动作变差,站立行走和卧床翻身非常困难,服用药物几乎没有改善效果,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赵阿婆的女儿回顾道:“母亲年事已高,被帕金森病折磨得无法安眠,饮水呛咳吞咽困难,讲话声音轻微,这样拖下去肯定不是办法。”由于此前在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的治疗效果不错,赵阿婆的女儿决定再次将母亲送来寻求进一步的治疗。

赵阿婆的女儿还补充了一个细节,患者自近阶段病情加重以来,情绪十分低落,去其他医院检查治疗比较抵触,当家人表示再来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看病时,赵阿婆便毫不犹豫地同意了。

二 刘伟钦主任成功开展DBS手术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神经外科(功能神外)6A病区刘伟钦主任在帕金森病外科手术治疗,尤其是脑深部电刺激 (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 治疗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

刘伟钦主任和团队医生结合患者的查体情况和既往病史,对治疗方案开展了严谨的讨论和效果评估。刘主任表示,药物治疗是帕金森病全程干预管理中的首选方法和主要治疗手段,手术治疗则是药物治疗的补充手段,对于晚期帕金森病患者,当经药物治疗症状药效降低、控制效果不佳时,应考虑进行 DBS 手术。

刘伟钦主任进一步解释,DBS手术是一种可逆性的神经调节治疗,不会对脑组织造成永久性损害,而且中晚期的帕金森病患者往往已经发展到双侧症状,需要进行双侧治疗。因此,DBS手术是首选的外科治疗方法。

那么,像赵阿婆这样,此前已接受单侧丘脑底核毁损手术的患者,接受 DBS 手术治疗的效果如何?刊发于《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4年04期)的学术论文《脑深部电刺激对帕金森病二次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作者:张凯,张建国等)给出的研究成果表明:通过对13例毁损术后的帕金森病患者行 DBS 手术后,DBS 对毁损术后的帕金森病患者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单侧毁损术后行双侧 DBS 改善效果最明显。

▲ 刘伟钦主任为患者手术

在进一步完善评估检查,排除手术禁忌症,明确告知手术风险并获得家属同意后,刘伟钦主任为赵阿婆进行了 DBS 手术。术后赵阿婆恢复情况良好,没有出现手术并发症。术后一个月,她将在医院接受脑起搏器首次开机程控调试。届时,其帕金森病症状有望得到明显改善。

刘伟钦主任表示,脑深部电刺激 (DBS) 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在定位系统引导下,将电极植入脑部相应控制神经核团,再在胸部皮下植入一个刺激器,通过刺激器发放的电脉冲阻断异常信号的产生,帮助病人重建神经传导通路,以控制帕金森病症状。

DBS 手术过程力求体现一个“准”字,准确地把电极放在犹如蚕豆大小的神经核团之中最恰当的位置,是手术的关键。

刘伟钦主任最后提醒,DBS 手术治疗帕金森病,需进行严格的术前评估。原发性帕金森病,曾对左旋多巴类药物治疗有效果,经过完整的药物治疗后,症状再无法控制或出现运动障碍合并症,调整药物亦无法改善,没有严重认知和精神障碍,可以耐受 DBS 手术,能在手术中配合,并在术后能按时随访者,具有手术治疗机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