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晋南北朝佛教兴盛始末,灭佛兴佛的背后

 知历史工作室 2020-07-01

佛家是全球三大宗教之一。它是公元前6~5世纪时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在今缅甸地区)的王子乔答摩·悉达多所开创,佛教信徒之后敬称他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贤。



到公元前3世纪,在阿育王的扶持下,佛家开始广泛散播。之后没多久,塞北列国就有许多皈依佛家。佛家传到我国,是历经塞北这条线路,而時间则要晚一些。










佛家刚开始传到我国的纪录




西汉末年哀帝时,西域佛教国大月氏派使臣伊存进汉代来通音问,他曾向博士徒弟景卢,“口授浮屠经”(浮屠,或译浮图、佛祖,全是“佛”的译音)。它是佛家刚开始传到我国的纪录,但那时候还没宗教活动。



到东汉明帝永平八年(公年65年),楚王刘英(刘秀的孩子)曾为“浮屠”斋戒祭拜,供奉“伊蒲塞”(佛家信徒)和“桑门”(一译“沙门”即和尚),遭受汉明帝的奖赏,它是封建社会政党和统治集团宣布认可佛家影响力的确切记述。



永平十年(公年67年),汉朝派使臣蔡倍到大月氏,邀请天竺“沙门”摄摩腾和竺法兰片二人,以龙潭驮载佛书及释迦像,到达东汉国都洛阳市。东汉政府机构因而修建了一座白马寺。



如今洛阳城北的白马寺,早已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之一。这表明东汉年间佛家已宣布传到中国。










南北朝佛家出现盛景




东汉阶段,大家对佛家还没多少了解,信仰的人很少,危害甚小。来到魏晋,尤其是魏晋南北朝,佛家获得大发展趋势。天竺的各种各样佛教流派,大多数已传到中原。佛教典籍,也被很多汉语翻译回来,仅魏晋时期依次译经702部,1493卷。全国各地广修佛寺,佛家教徒总数暴增。



南北朝梁武帝时,仅建康一地就有寺庙500多家,僧尼10多万人。



北朝的北魏末年,全镜所建寺院,竟达三万多家;从总数说“略而计之,僧尼大家,二百万矣。”南北朝佛家的前所未有盛景,可见一斑。



为什么南北朝时期,佛教会得到这么大的发展呢?这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的。










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的原因




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十分复杂,封建割据战争连绵不断。同时,南北的豪族地主势力不断膨胀,他们封山占泽,兼并土地,尽力地扩大占有和加重对奴役佃客和奴婢的剥削。因此当时的社会矛盾非常尖锐,以致“人人厌苦,家家思乱”,不时地爆发农民起义。



东晋末年的孙恩、卢循起义,更是声势浩大,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在这种形势下,封建统治阶级除去加紧血腥镇压之外,也迫切需要利用精神武器来瓦解和涣散人民的反抗意志。佛教正是适应这一要求,应运而盛。










儒道佛




儒家思想“生死有命,富贵在天”那一套老旧的观点,早已遭受广泛的猜疑。



道家宣传“羽化成仙”,谁都没有亲眼目睹见过;又说“永生不死”,也压根没法做到。



佛家则从“神不息论”考虑,传扬“转世轮回”、“因果报应”的观念,把大家的目光从痛楚的现实,迁移到无法验证的来世的幸福快乐。



列宁说过:“被剥削阶级由于没有力量同剥削者进行斗争,必然会产生对死后的幸福生活的‘憧憬’”。封建统治者正需要这样的宗教来帮忙。










封建统治者看中佛教的原因




南朝宋文帝曾经说:佛教广大无边,是最高的真理,可以开通人们的心灵,如果普天下百姓都皈依佛法,“则吾坐致太平,夫复何事!”一语道破了封建统治者所以看中佛教,以致佛教急剧发展的原因。



在封建统治者的扶植下,佛教的影响不断扩大,其政治势力和经济力量也就随着恶性膨胀起来。较大的寺庙,往往“侵夺佃民,广占田宅”,北齐统治的地区,甚至达到凡是良田沃土,都为寺院所有的地步。



寺院有享受免役、免税的特权。于是很多农民被诱投靠佛寺充当佃户。有人说萧梁时期的寺院,使“天下户口,几去其半”,可见寺院占夺劳动人口的严重程度。这就构成了独立的寺院经济,出现了实力强大的寺院地主阶层。这种现象,前所未见。










“灭佛”“兴佛”




寺院地主力量的壮大,既是佛教空前发展的产物,也反过来为佛教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佛教寺院,经济力量越来越大,就与封建国家以及世俗地主发生了一定的矛盾,有时还会引起激烈的斗争。



南朝、北朝都曾有过大举“灭佛”行动,如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就曾亲自出马,下令拆庙毁像,勒令僧尼还俗。但是不久以后,也都会有另外的统治者出面“兴佛”,恢复佛教的声势。










总结




“灭佛”而后又“兴佛”,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尽管遭到过一些冷遇,但其迅速扩张是无可避免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