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建党节特辑 | 岭南画派的“抗战画”

 探墨艺术 2020-07-02

20世纪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节点,中国社会处于动荡和变革之中,中国画也在新旧、中西之争中寻求新出路。而中国画与中国社会的密切联系,是从风雨飘摇的抗战时代建立起来的。

中国画在近代以前是阳春白雪和文人雅趣的代表,在新式美术思潮下的近代,尽管画家们开始创作所谓“现代作品”,然而这类作品的精神内涵仍旧是文人的,直到抗战前夕,真正着墨描绘现代生活的画家仍是极少数。

而“九一八”以来的日益严峻的政治和社会现实,使画家们意识到艺术在抗日救亡之下的革命功用,目之所及的战祸和流亡深入心中并落于笔下,中国画在此时突破了临摹的枷锁和传统的审美,直面“惨淡人生”。其中最具典型的代表是以高剑父提倡的“抗战画”及岭南画派一系。

高剑父

艺术救国


高剑父(1879——1951年)

何为“抗战画”?高剑父在40年代的演讲中提出——

尤其是在抗战的大时代当中,抗战画的题材,实为当前最重要的一环,应该要从这里着眼,多画一点。最好以我们最神圣的、于硝烟弹雨下以血肉作长城的复国勇士为对象,及飞机、大炮、战车、军舰,一切的新武器、堡垒、防御工事等。

……

他如民间疾苦、难童、劳工、农作、人民生活,那啼饥号寒,求死不得的,或终岁劳苦、不得一饱的状况,正是我们的好资料。

高剑父一贯有“艺术救国”的理想。早在30年代初,高剑父就主张艺术革命,要以“艺术救世”为职志,深入时代与民众。

《东战场的烈焰》 1932年

《东战场的烈焰》作于1932年,记录了上海淞沪战争时东方图书馆被炸毁的情景,图中战火弥天、废墟满地,一片萧索和惨烈,是日本侵略行迹的有力证明。

《火烧阿房宫》

《火烧阿房宫》画于高剑父日本留学时期,寄托了他希望清朝暴政早日覆亡的愿望,其中之“火”后来常与《东战场的烈焰》之“焰”相联系,指示日寇在中华大地燃起的战火。

《电台残照》 1936年

《白骨尤深国难悲》 1938年

《白骨尤深国难悲》是极具影射意义的作品,以骷髅影射死亡和战争的残酷,技法上融合了西方的空间概念和传统的没骨画法,为画面蒙上一层宏大的悲伤。

《文明的毁灭》

《闻名的毁灭》创作于二次世界大战后,是一件反法西斯题材作品。

时值德国法西斯攻占法国巴黎,高剑父避难澳门,因深受日本法西斯侵略之害,深感欧洲文化、基督文化和法国文明社会的毁灭,愤创此作,图中代表欧洲的十字架被拦腰斩断,法国国画花百合零落委地,然而百合之红尤不褪色,以示气节不灭。

关山月

战地纪实


关山月(1912——2000年)

关山月与高剑父的艺术思想一脉相承,沿袭高剑父“艺术救国”的主张,尤其在1938年广州沦陷后,触目一片战祸,从而画下一系列抗战画。

《三灶岛外所见》1939年

关山月以写生见长,他的抗战画堪称战地纪实,而他自身也有“为国难写真”的艺术主张,《三灶岛外所见》正是这种艺术理念的体现。

此作以一种照相式的观看记录战争的残酷:浓烟翻滚,渔船燃烧,落水的人们凄惨呼号,而天空掠过的敌机直指这一悲剧的来源。

《寇机去后》 1939年8月

《寇机去后》也是关山月写真式抗战画的代表。而少有人知,这正是关山月亲历的场景。

敌寇战机空袭之后的城市,满目颓垣,残破的屋宇是敌人赤裸裸的罪证,而残墙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收复失地”的标语,无不昭示着人们的诉求。

《从城市撤退》 1939年

关山月的另一类抗战画是借传统布景和构图来反映现实的战争灾难,《从城市撤退》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图中以传统山水长卷的形式布局,采用了北宋燕文贵、许道宁描绘寒林雪景的传统技法,整个环境极具传统意境,然而仓皇撤退的难民却是实实在在的现实题材,这种想象与现实的结合,是关山月对于抗战画的新表达。

《中山难民》也是此类作品,其中虽有想象之作,实则欲借意境引发人们的愤慨,以揭露日寇的侵略暴行。

《中山难民》 1940年

《侵略者的下场》 1940年

抗战画不仅是当时政治环境影响下的作品,更是那个年代艺术家们对于中国画的探索和国家兴亡的关切。艺术上,抗战画最大限度地打破了中国画只宜描写清远淡逸的美学格调,使中国画的发展有了新的面貌;历史上,抗战画不仅是中国艰苦抗战的真实记录,更是中国人救亡图存、兴亡在己的担当和气概。

八千里路云和月,换得山河犹在,中华人民筚路蓝缕、砥砺前行,方有如今之盛世家国。谨以此记,贺中国共产党生日快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